终身体育视域下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3-05-11张世榕
凌 曦 张世榕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350506)
1 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愈加丰富的今天,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远不能胜任学习和日后工作所需,学校体育成绩不达标,身体弱、肥胖等问题突出,同时,还存在受挫力差、意志力不强等情况,体质差阻碍了学生成为全面型综合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健骨骼,清除动脉中的胆固醇,减少患中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在体育锻炼时,大脑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如胺多酚,这些天然激素控制着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疼痛和快感反应,能促进人的精神愉悦,提高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记忆力。因此,应加强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培养,让其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力,培养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的思维和习惯。
2 相关概念概述
2.1 家庭体育
首先,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基础单位,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程,对处于其中的成员特别是孩子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人格培养、心理及身体素质教育方面,在培养孩子独立、勤奋、毅力等优秀的个人品质及感恩、责任感、宽容和尊重他人等优秀的社会品质方面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好坏小而言之关系到一个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长,人格能不能得到完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甚至关系到家族是否兴旺;大而言之,则关系到民族命运及国家兴衰,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环境影响,关系到家庭中孩子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其次,家庭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家长的体育认知、体育素养以及家庭体育氛围与孩子对待体育的态度显著正相关,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体育兴趣、动机和态度受到家庭体育环境、家长体育态度的显著影响[1]。有学者认为,父母双亲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态度及其自身的体育经历会对家庭内孩子的体育认知和行为造成影响[2]。家庭体育是以家庭为主开展的体育活动[3]。还有学者认为,家庭中家长越具备体育思维和习惯,越能够促进家庭中孩子的体育行为的发生[4]。
综上所述,家庭体育是依托于家庭开展的体育活动,家庭可以帮助孩子开展体育锻炼,增强身体与心理素质,形成终身体育思维与习惯。
2.2 体育锻炼行为
体育活动是以体育为载体的一种有目的的行动,同时体育活动也是一种身体活动,通过骨骼肌肉收缩使身体能量消耗[5]。体育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一切能够使身体发生能量消耗的活动,而体育锻炼所指更专业,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开展重复性的以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体育活动。
2.3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生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自己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身受益。终身体育思想是从人生角度对体育问题的理性认识,它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角度探讨人、体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旨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充实人生和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体育运动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功能。终身体育强调任何人在一生中的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能根据自己的体力、年龄、目的进行体育活动。甚至通过参加团队性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参与者学会彼此信任和依赖,互帮互助,为共同目标而努力。通过参与学校体育运动,可以减少大学四年中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在体育训练中进行技巧练习,尤其有优秀的老师或教练进行指导时,受训者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即使现在的训练难度达不到、动作技巧无法完成,但通过持续性的努力练习,最后一定会成功,这种心态会使受训者在生活中无往不胜。如运动员经常在比赛中输掉比赛,反而可以帮助运动者增强心理素质,以及学会处理社会和身体障碍所需的自我意识。
3 终身体育视域下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3.1 家庭体育中的四种模式
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家庭体育环境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呈正相关。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提出家庭教养的两个维度,此两个维度构成了家庭教养的四种模式。两个维度中,其中一个维度是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影响,第二个维度是家长对孩子行为规范的要求。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将家庭教养模式分为四类,分别为权威型、专制型、忽略型和溺爱型。
第一,专制型教养模式下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顺从,孩子做不到就非打即罚,该教养模式下很难激发孩子发自内心的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喜爱并形成终身体育思维和习惯。第二,忽略型教养模式下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和陪伴,除了提供衣食住行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外,缺少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心,更谈不上以自身对体育的认知和行为而影响孩子的体育行为。第三,溺爱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几乎全满足,对孩子的行为无约束,没有规矩,导致孩子霸道、自私,该教养模式下,父母无法以自身对体育的认知和喜好去影响孩子。第四,权威性教养模式下父母尊重孩子的个性,接纳孩子的想法,既温暖支持,也施加社会限制,有爱有规矩,在该模式下,父母更容易以自身对体育的认知、习惯和行为影响孩子的体育锻炼行为。
3.2 家庭体育实施终身体育的路径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巴普洛夫受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理论,认为可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通过实验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他发现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身边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学习。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积极的体育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处于其中的孩子,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会促进学生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思维和习惯。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孩子进行身心教育,身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使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培养途径之一就是为通过体育运动、体育健身来达到该目标。通过家庭体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爆发力、耐心、协调性、空间感、速度感、柔韧性等一些运动所必备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其次,通过家庭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由身体的强大带动内心和精神的强大,培养孩子内在安全感以及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健全。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决定其未来创业或做某个职位的独立性问题。第三,通过家庭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来源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社会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综上所述,家庭是开展体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终身体育思维和习惯培养的首要教育场所。好的家庭体育教育应该是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为目标。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不放弃,越努力越幸运,让学生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及终身体育的思维,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全面发展、健全人格才是康庄大道。
4 终身体育视域下家庭体育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策略分析
4.1 重视家庭体育环境建设
社区、学校通过加强宣传体育方面相应理念,提升学生家长对体育领域各项活动和竞赛内容的重视程度,学校通过面谈、办讲座等多种宣传方式提升家长的体育锻炼意识,争取家长的积极体育态度,鼓励家长采用直接、间接参与的方式陪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号召家长配合体育性质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相应家庭活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社区调动家长对体育知识的合理运用,从理论层面给予学生教学普及,提升学生对体育类型知识的兴趣,合理运用家长所具有的身份权威、知识广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体育观念。
提高学生家庭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实际上就是要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以往的应试体育意识转变过来。首先就是要从家长及家庭的观念开始着手。学校方面,应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家长明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鼓励学生在校外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精力,提高身心素养, 从而面对繁杂的学习任务,才能化解知识技能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其次加强对学生自身的体育活动习惯和体育意识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巨大的学习压力和体育锻炼技能的缺乏等因素影响,渐渐消磨部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应该加强家庭或老师等相关人员的正确引导,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找回对体育的兴趣。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长要多陪伴学生,陪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再次,家庭体育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巨大压力和宣泄内心积压的烦恼,积极向上的家庭体育氛围和环境可以促使学生更愿意开展体育锻炼。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家长更加重视对其体育行为的引导,如果家长视而不见的话,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的打击是巨大的。另外,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既可以增进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得到家长的慰藉,不但对学生身心有益,也让父母与学生的心走得更近。
4.2 提高家庭体育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
家庭体育行为与家长的参与及家长对体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家庭环境和家长参与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要首先强化家长关于家庭体育引导作用重要性的观念与意识,从自身做起,培养体育习惯,提高家长体育行为的主动性,加强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的家庭体育运动方案,促进学生实现体育行为,并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社区可以建立一些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和培训队伍,定期开展家庭体育指导报告,教授合理、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家庭体育开展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家庭体育运动的形式,采用多种形式的家庭体育健身项目和活动,例如“跑步和健康日”“家庭体育健身计划”和“家庭体育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3 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家庭体育活动
开展家庭体育活动时,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地设计开展体育活动,优化体育运动措施,在锻炼中应该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遵循区别对待原则。年龄较小的学生如小学低年级段,可以采取一些体育游戏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锻炼过程中加入走、跑、跳、投、爬等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如小球类运动、舞蹈等。小学高年级段以后,学生的身体发育更完善,心肺功能更健全,该时段内可以以提高灵敏、速度、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设计家庭体育活动,竞速走、大球类运动、身体对抗稍强的运动可以逐渐作为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容,在体育锻炼中小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4 构建家校锻炼模式,加强学校和家庭互动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不容乐观,虽然校外时间较多,但锻炼量明显不足,更是缺少校外体育锻炼的有效指导[6],构建家校互动式新型体育运动模式是必然的趋势。现在家长对家校模式的接受度很好,并且信息化平台具有便捷、高效等特点,因此,在学生体育锻炼时,通过家校互动,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学生的锻炼中,通过创造家庭体育氛围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外时间进行锻炼,增加锻炼时间,可使教师通过家长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动态,便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开展。
5 结论
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暴露出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等诸多问题,升学、课业等压力也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体育锻炼行为,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因为升学备考的压力以及体育教育的缺位影响,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保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因此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受到了国家层面上的高度重视。家庭体育作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体育对孩子终身体育行为有着积极、重大、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加有效培养家庭中孩子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要重视家庭体育环境建设,提高家庭体育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家庭体育活动,构建家校锻炼模式,加强学校和家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