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5-11顾贤能

艺术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琴房通识艺术

□顾贤能

通识教育理念的引入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应借助艺术实验中心平台的资源优势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改革与实践。高校应完善艺术鉴赏与审美模块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依托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实训课程,以艺术实验中心的优势改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加大艺术实验中心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最先可追溯到席勒先生撰写的《审美教育书简》。该书中表述的观点为“个人艺术内涵和素养的提升可以作用于人的内心与灵魂,从而提升个人的心性,内化为人的精神食粮”。国内最先提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就是一向主张实施国民教育的蔡元培,他的《以美育代宗教》发表于《新青年》,主要的观点是美育能够促进人的情感丰富、心灵美化、品性纯良和举止文雅,应该把以艺术文化为主的审美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不再以应试和所学课程有用无用论的观念来评价和考核高校的教育,美育的深化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随着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化,大学教育培养和塑造出来的人才只是一些专业人才,在这种专业化教育理念和背景下是很难培养出通才的。专业人才可以分批次地进行培养,但通才不是专业化能够培养出来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手段,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渗透,优化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拓展人的创新思维,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主旨是提高大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不是只有学习音乐的人才能体验出歌曲的旋律与美妙,《中国好声音》风靡全国,正说明大众都希望得到美的体验与感悟,都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欣赏音乐的美。

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识教育,二者的主张不谋而合,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困扰着高校,主要表现是多数学生的创造力低下,学生对音乐、美术、体育等人文课程缺乏兴趣,缺乏想象力,情感脆弱,经验浅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体系、课程的教学方式、场地设备的配备、艺术资源的开放共享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高校应抓住契机,克服困难,借助艺术实验中心的力量资源推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并不断加以实践,努力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一、完善艺术鉴赏与审美模块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定的目的是突破专业不断细化后的专才教育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限制,是为提升学生精神品质,提高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而开设的课程。学校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有关艺术教育板块的组建,旨在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启发学生不同的艺术天赋,加深学生对美的不同程度的理解。主要的教学手段是针对艺术家的创作作品来展开想象,挖掘作品背后的信息以及艺术家想通过这个作品的外在显示来表达其内在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中美的认知和赏析能力。

通识选修课程的模块设置应将所有公共艺术类课程涵盖其中,高校可鼓励教师成立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来申报艺术审美模块的通识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遴选现在分学期滚动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条件成熟与开设情况良好、学生反响不错的课程;应充实该课程的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带队挂帅。为鼓励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团队投身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品质,学校可以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可享受1.5倍计算教学工作量系数待遇三年,学期结束课程经考核分数较高的教师,年底工作量统计时可追加相应的工作量。

二、依托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实训课程

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应涵盖健全的课程体系和周密的课程设计规划,必须包括从基础类课程普及到提高提升类课程的设置,再到实践实验类课程的开发一套整合的教育课程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个个体都应具备的基本内涵和修养。对于个人社会生活而言,通晓艺术的基本知识,懂得欣赏各种艺术作品,熟悉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而目前,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都偏重艺术鉴赏与普及课程,缺少实践实训课程。从大一到大四毕业前,每位学生必须在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模块中选修一门及以上的课程并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才能满足毕业审核的条件。但在完成基础理论和鉴赏课后,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艺术修养,培养自己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想进一步选修一些实训技能类的课程。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满足这个要求,难以达到艺术教育的基本标准与要求。所以,高校有必要依托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艺术素养的实训课程,可开设钢琴技能技法、素描、速写、书法等课程,具体见表1。各个地方的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地方风土人情开设一些与地方特色紧密相连并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沉淀的相关课程,相信在高校中会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和期待,也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表1 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实训课程

三、发挥艺术实验中心的优势,改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沿用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方式,过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概念的解析。公共艺术课程由教师申请开出,经全校学生进行选课,一般一个课程选修的人数会有70~80 人,有的课程更多达100 人,而上课的场所都为学校的公共多媒体教室,这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要想改变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高校就必须先调整现有的授课形式,如此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共艺术课程的选课人数应有一定的限制,可以控制在30~40 人左右。有些课程热度和受欢迎程度比较高,选课学生人数会比较多。当选课学生人数大大超出原本预设的数量时,就应该在时间或场地上错开进行相应的教学,相同的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来上。每门公共艺术课程都应对应一个师资团队,而不是采用单个教师承担单个课程的模式进行教学。其次,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已经提到需要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业实验设备和功能更完善的实验场所,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场地不能只是多媒体教室。艺术实验教学中心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音声资源数据挖掘、智能服务等教学场所设施完善,拥有演出厅、排练厅、MIDI音乐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等硬件设备完善的课程授课场所,可以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提供相应的器械、设备和场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尽最大的可能安排在这些场所进行授课。相比传统的讲授教室,带有艺术气息的场所能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感受,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和体验层次。高校可依托学校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所配备的场地环境和设备资源优势,与地方上的科研能力突出的知名企业加强战略级合作,打造中国地域音声文化“线上线下”体验馆,以人机交互、多媒体展现等多元化的形式,增强知识传播的趣味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地方美育质量,加大知识普及力度。

四、加大艺术实验中心平台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升全校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放过程中,学校应以“跨院共享、全校共享”特色理念为指导,创建以提升学生艺术内涵和修养为导向,强调自主创新型实验为主导的全校性的艺术教育课程系统。这不仅能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对非艺术系学生整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之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应开放实验室和艺术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素养的提高助力,发挥资源的真正共享和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

譬如,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艺术技巧的兴趣,满足全校学生陶冶自身情操需要,高校可以在开设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选修课程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琴房。为提高琴房的开放率和利用率,高校必须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和力量,开发出琴房刷卡系统,通过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免费琴房数,对琴房实行统一管理;利用5G、物联网、传感及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校园琴房的信息化、无纸化、数据化管理,解决琴房在管理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大大提升琴房的管理工作效率,为学校科学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应用支撑。为给在校对练习钢琴有所需求的学生提供快捷、共享、全面的信息服务,实现学校琴房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高校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享受到学校最好的资源设备,做到物尽其用,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方向转变,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同时,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智慧琴房实现了对琴房的智能分配,智能识别上琴人员身份,实时监控琴房状态,合理分配琴房以及对琴房内电器设备的管控,避免了琴房资源的浪费,同时规避了学生查找琴房练琴烦琐,练琴过程缺少管理跟踪等不便。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大量具体而典型的问题,从琴房的基本管理,到学生课外申请使用琴房,都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实现琴房信息化管理,达到琴房管理信息的网络化、自动化和高速化,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合理利用艺术实验中心平台的力量和资源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做到严谨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紧密结合。艺术教育的内涵必须含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并能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使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和启发下自然而然发现美好事物的存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情感得到升华,让他们能够通过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思维来学习和认识艺术美学的作品,重新审视和定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一方面,高校要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所要表现出的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懂得艺术作品创作背后所需要的材料选择与加工、创作的步骤和技能技法的熟练应用,使他们都有机会学习到一些有关琴棋书画等方面的艺术课程知识,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美的种子,使他们具备基本艺术审美素养。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艺术才能和兴趣点,做到因材施教,把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事业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琴房通识艺术
试论“智慧琴房”对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中式琴房设计方案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纸的艺术
利用“互联网+”思维优化琴房管理模式探索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音乐教育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通识少年·拿破仑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