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特派员廖红

2023-05-11阿春

莫愁·智慧女性 2023年5期
关键词:锄头茶农茶园

阿春

她,走到哪里都要“刨根問底”,找到了植物根系“对话”与“干饭”的秘密,有着能写进教科书的重大发现;从事植物营养学和根系生物学研究近三十年,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她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

挥着锄头的科学家

廖红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城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时常会接待一些村里来的亲戚,他们每次都会背来一大蛇皮袋红薯。母亲每次看到亲戚踏进家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张罗着给他们做饭。让廖红惊讶的是,每个亲戚的饭量都是自己的好几倍,要吃好几碗饭才能吃饱。为此,母亲总是会做上平时几倍的饭量。

耕种不易,长大后,廖红才深切地体会到母亲当年对亲戚们的恻隐之心。她也继承了这份善意,去菜场买菜从不砍价,有时候还会多买一些菜分给别人。正是这份对农民的共情,让廖红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考时,廖红直接选择了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先后获得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农学硕士学位、植物学博士学位,并顺利留校任教。

20世纪90年代,廖红被推荐到美国宾州大学根系研究中心学习。植物90%以上的养分都是依靠根系吸收的,这类研究当时在美国已成为前沿方向,但在国内还没有人专门从事相关研究。于是,廖红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辟根系生物学的研究方向。

2015年,学校筹建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廖红担任首席科学家兼中心主任。她带领团队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田间实验数据的大豆磷效率遗传图谱。在这一研究的指导下,廖红团队赴安溪县和武夷山市,走访了一千多家茶企和茶农,采集各类茶青样本、收集不同土壤标本,研究制订了高品质茶园土壤最适合的养分范围。基于调查分析,她提出了茶豆套作的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示范推广“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的间作绿色栽培模式。

除了实验室,田间地头是廖红待得最多的地方。每次下乡,拿锄头、挖沟、撒肥料、播大豆,她都手把手教会并安排茶农科学种植。她经常带着学生在田间忙碌,一个铺盖卷、一块塑料布是他们常备的行头,她也因此被农民称为“挥着锄头的女科学家”。

总书记点赞的科技特派员

2016年,廖红加入科技特派员团队,带领团队成员走遍福建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收集并分析了上万份茶叶样品和茶叶土壤样品。结合实际考察,他们发现,由于缺乏科学指导,茶农在种植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解决。

廖红团队在武夷山燕子窠选择了一处800亩茶场和一处300亩茶场作为试验田。他们先在800亩茶场套种大豆,通过大豆根系固氮以及将大豆作为绿肥就地掩埋改良土壤。廖红说:“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提升土壤肥力。”这样不仅解决了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又通过将农作物改造成“绿肥”保住了土壤的养分,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800亩茶场在多年坚持“无化肥无农药+套种”模式下,茶叶的优品率较三年前提高了20%左右。

在廖红科研团队的努力下,越来越多茶农从怀疑到观望,再到谨慎尝试、积极参与。从两三个茶园、几十上百亩开始试验推广,到2000亩不施化肥和农药的试验园,再到上万亩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试验园。如今,这一套种技术在武夷山家喻户晓、遍地开花。

茶农们纷纷告诉廖红:“用了您的技术以后,我们的水更清、山更绿、茶叶的品质提高了,也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廖红作为科技特派员向总书记汇报其团队推广的“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总书记对我们创建的‘在茶树间套种大豆和油菜’的做法表示肯定,还叮嘱大家‘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总书记的嘱托让廖红为之振奋,这位名副其实的“土壤保健医”,肩扛锄头到田里的次数更勤了,挖沟施肥、观察茶叶长势。晚上,挑灯夜战分析研究相关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

据介绍,廖红团队在福建省武夷山、安溪等地建立了多个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点,从2015年至今,全省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积逾万亩,辐射面积超过10万亩,组织培训农技人员一千多人次、农民两千多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培养更多“接地气”的新农人

从事科学研究已逾三十年,廖红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美国McKnight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出版专著多部,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田间实验数据的大豆磷效率遗传图谱,创制了国际上首批通过根系改良提高磷效率的大豆新材料。

廖红平时爱穿裙子,知性、优雅,是学生眼中的女神形象。但一到田间地头,扛锄头、挖沟、施肥料,“女神”秒变“女汉子”。有学生看她与农民打成一片,既羡慕又困惑:“为什么村民都不欢迎我?”廖红听后悉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你是去帮助人家,但你连人家种什么品种的作物都认不出,他们当然不会欢迎你。”“懂农业”是首先需要做到的,否则,即便再有满腔热血,来到农村也只会遭遇一盆盆冷水。

而要培养真正“懂农业”的人,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廖红自有一套方法。她很重视实践,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深入当地农业产业。她并不赞成一味地把学生赶下地,“农民在地里的时间远比你长,实践经验远比你丰富,他为什么要听你的?因为你有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廖红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参加生产实践,这样才能有真正的体会。

“我希望学生觉得在我们实验室读书是件很骄傲的事。”

3月12日,作为第一位亮相“代表通道”的人大代表,廖红提到自己的初心:躬耕田野,穿梭山林,做农民的好帮手,与土壤交朋友。未来,她将继续践行强农兴农使命担当,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

猜你喜欢

锄头茶农茶园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园飘香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茶园之晨
小猪
绕转小舌头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