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途径
2023-05-10谭雷姝
谭雷姝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3)
0 引言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国家建立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形势下,国家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鼓励科研工作并规范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实行“放管服”,充分调动学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学校的科研竞争力。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1.1 科研报账流程烦琐
目前,K高校报账流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第一步,科研人员通过财务系统填制报销单、上传报销票据;第二步,等待财务人员网上审核通知,若审核不通过,财务人员上传审核不通过的原因,科研人员根据修改意见及时更正;若审核通过,科研人员可携带纸质版的报销单据到财务报销,财务人员确认做账;第三步,财务人员制作好的记账凭证需要上报相关领导层层审核,如若在审核环节遇到问题,还需联系科研人员,多次往返审核报销单的问题屡见不鲜。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的整个报销环节存在流程复杂、手续烦冗、耗时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1.2 科研资源难共享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是高校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需求,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的管理工作。就K高校来说,各部门间相互独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系统形成数据交互,科研人员往往需要登录不同的办公平台才能获取原始数据,通过对原始信息数据进行二次或多次加工才能形成所需有效数据。
1.3 缺乏完整有效的监管机制
就K高校来说,缺乏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各部门间职责权限不明晰,财务处对科研经费指标的监管较薄弱:数据来源单一、灵活性差、视角固定,难以为科研经费使用者和管理人员快捷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例如,科技处与财务处没有衔接,科技处的工作重心在科研经费的申请,财务处的工作重心是科研经费的执行进度,科技处无法监管经费的执行率,财务处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无法一一对应,科研经费在两部门间的管理是脱节的;学校审计处也不掌握每项科研经费的开支情况,对于科研经费的监管也不完善。因此,学校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必须借助有效的手段和合理的管理模式。
1.4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在国家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背景下,国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专项经费投入,因此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下图是K高校2017-2021年科研经费收支增速与硕士研究生学历财务人员占比统计表:
由图可知:K高校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目前高校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少与科研项目数量增多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制约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因此,鼓励财务人员学历提升,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是K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1.5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宣传不到位
在“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和改革措施不足等问题,表现在:科技处和财务处对新财务制度的理解有偏差,科研经费的使用、审批和报销手续烦琐,造成科研人员在报销过程中业务流程不确定,科研政策没有很好落地,给科研人员报销造成阻力,制约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途径
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法律文件,真正做到给科研人员减负,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力。
2.1 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预算编制由原来的九大模块缩减成劳务费、设备费、业务费三大类,高校教师结合科研活动实际需要统筹安排,编制结果仅用提供基本测算说明,不需要再提供详细的明细,具体来说:涉及个人发放(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合并为劳务费;软件工具和仪器设备合并为设备费;涉及差旅费、会议费、版面费、材料费、图书购置费等合并为业务费。
2.2 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K高校需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以前,填写科研经费调整单是项目负责人调整预算的必经途径,经过科技处审批同意后再提交财务处备案,方可进行预算调整;现在,项目实施期间,为了高效地使用科研经费,节省时间让教师潜心做科研,在保证项目总经费不变的前提下,将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负责人。
2.3 赋予高校科研设备采购自主权
科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采购设备是优化科研经费的有效途径。科研设备是保证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为了解决其他部门采购的科研仪器设备不符合学校具体科学研究要求的矛盾,应深化改革,让科研项目负责人对于达到采购限额的设备填写采购记录表,自行选择设备评审专家和采购方式,对于急需的设备,采用特事特办,不用招标采购,自行进行科研设备采购,让科研设备采购更加便利和灵活。
2.4 简化报账流程
首先,在财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让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多倾听他们在报销过程中的难点,在不违背高校科研经费制度的前提下,给予科研经费报销适度的灵活性,简化报销流程,梳理出科学的报销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其次,K高校需完善网上报销流程,从无纸化填单、领导线上签字、财务人员在线审核、出纳打款,真正实现科研人员线上报销,以信任为原则,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对每笔经济业务负责,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2.5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K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科技处掌握详细的项目信息,财务处仅掌握支付信息,资产处掌握设备购置信息,科研人员需要提取数据时,免不了在部门间来回奔波,为保证科研人员提取有效的信息,高校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打破信息孤岛的现状,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交互,构建科研经费从拨付、立项、预约报销、支付、结题、查询一体化的信息共享系统,减少因人工沟通造成的信息遗漏。K高校科研经费信息门户管理系统架构(见图1)。
图1 K高校科研经费信息门户
2.6 创新经费监管评价机制
监管即监督和管理,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需贯穿项目执行全过程,需采用先进的手段获取信息,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K高校重塑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来说:首先,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的首发人,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保经费的真实、合法,及时履行审批手续;其次财务处针对到款的科研经费实现网上认领,完成经费入账,同时科技处上传项目信息,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可通过查询系统实时获取经费的执行情况;针对使用科研经费进行设备采买的,资产处需上传设备清单。重塑后的科研经费流程,经费使用人可实时获取有效数据,为监审处审核提供数据支撑,真正做到经费管理有的放矢。
同时,建立绩效评估体系记录,每项科研从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可以邀请专家组进行评估,对执行情况好、成果转化优、论文发表多、社会影响大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对实施效果不好的项目,减少下年度经费安排,创造良性的科研项目竞争环境。
2.7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K高校财务处需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针对日常报销业务中积累反映出来的问题,聘请专家组织财务人员培训或者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政策文件,在日常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真正成为一名顺应新形势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3 结束语
在“放管服”背景下,深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建立高效便捷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激发高校科研管理和运营机制的内生动力,有利于进一步调动高校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在国家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世界科学中心的形势下,国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专项经费投入,结合K高校现实情况,建议在“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措施,做到强化服务意识,简化报账流程;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创新经费监管评价机制;多法并举,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为高校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提供保障,真正做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合理化和高效便捷,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