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信贷获得对农民创业的影响研究*

2023-05-10张士云程晓娜

关键词:借贷信贷资本

张士云,黄 琦,程晓娜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提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农民创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农民创业。然而,农民创业不仅需要具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企业家,更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充足的创业资金。

社会资本是影响创业环境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交往过程与社会网络关系中,它是一种由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资源分享构成的集合。关于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的作用,学术界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即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民创业[1,2]。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和对农民产生示范引领作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资本增加信息的传播与获取,有利于农民广泛获取创业信息资源,开展创业活动[3]。若农户的社会网络中有村干部、公务员等能获取较多信息的工作者,农户将有更多的创业机会、更高的创业意愿[4]。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易于产生榜样示范作用。人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反映到农户的创业行为上,创业成功的农户将通过社会资本带动周边亲友进行创业,我国农村典型的“人情社会”特征会进一步强化其作用。

创业资金的约束及可获得性直接制约农民创业。张应良通过对939份创业农民的调查统计发现,目前有60%的创业农民处于金融约束状态,这说明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民创业的首要问题[5]。创业资金除了家庭的积累,还包括从亲戚朋友处获得的非正规借贷以及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正规借贷[6]。社会资本能降低农户借贷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违约风险,增加农民信贷获得[7],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农民就业。有学者认为,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对家庭创业均存在促进作用,正规金融借贷的促进作用更大[8]。也有学者指出,社会资本促进民间非正规信贷获得[9],从而促进了家庭创业。对于金融机构相对缺乏的农村地区来说,非正规金融借贷是农民首选的借贷途径[10],当农民采用正规金融借贷获得不能满足其需求时,农户会转向非正规金融获取所需资金。在此前提下,探讨社会资本通过正规和非正规信贷获得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存在一定意义。

基于此,在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时引入信贷获得,旨在探讨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是否通过影响正规或非正规信贷获得从而促进农民创业。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社会资本对农户创业的直接效应

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中各要素的集合,主要包括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社会资本通过协调人们的行动、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11]。我国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农民在与周围人交往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信任构成了一定价值的社会资本。结合农村社会资本以亲缘地缘关系为联结的特性,采用Lin N等方法将社会资本分为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12]。

社会资本规模是指在社会网络中,每个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数量的总和[13],表示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关系网络,反映了社会成员与亲友、邻居间关系范围的大小。首先,农民社会资本规模越大,农民认识的人越多,其社会网络中囊括的信息就越丰富,农民能从丰富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创业信息[14],对创业市场形成充分认知,完善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社会资本规模大的农民能接触到更多的创业者,创业者会对未创业的农民形成示范,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15],农民以身边创业者为榜样,有针对性地向他们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弥补自身对创业市场行情认识的不足,从而提高农民创业的意愿,促进农民创业。

社会资本质量是指社会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16]。社会成员之间相处的时间越长、信任程度越高,其社会资本质量也越高。较高的社会资本质量能促进农民之间进行便利的沟通和资源交换。社会资本质量高的农民与周围人关系更密切,信息交流与传递更频繁[17],这降低了资源获取的成本,使农民能轻易获取到他人难以获得的创业资源,了解和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当农民创业遇到困难时可从关系网络中寻求可靠的帮助,与网络成员共同抵御创业面临的风险,从而增强农民创业的信心,促进有创业意愿的农民进行创业。基于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1: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有显著正向作用,即社会资本越高,农民创业的概率越大。

H1a:社会资本规模对农民创业有显著正向作用。

H1b:社会资本质量对农民创业有显著正向作用。

(二)信贷获得在社会资本与农户创业中的中介效应

农民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会严重影响农民创业。农民创业资金一般来源于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农民在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创业需要的情况下,一般采取借贷方式进行融资。农民借贷存在两种途径[18],一种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正规信贷,另一种是通过亲朋好友、民间借贷机构获得非正规信贷。社会资本能通过提供担保、增加信息获取渠道和降低借贷风险这三方面促进农民信贷获得,促进农民创业。其一,农民以较高的社会资本作为担保,解决由于缺少一定抵押物而造成的贷款问题[19]。社会资本较高的农民与亲友间的信任程度更高,关系也更为紧密,这使农民更容易从亲戚朋友处获得借贷,提高非正规信贷获得[20]。其二,社会资本增加了农民信息获取的渠道[21]。农村地区信息流通渠道较少,农民获取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有限。社会资本丰富的农民结识的朋友越多,农民通过这些朋友能了解和获取更多的金融知识,更容易获得正规信贷[22]。同时社会资本还降低了农民贷款信息的搜集成本,也增加了农民信贷获得概率。其三,社会资本降低了农民拖欠贷款的风险。社会资本高的农民与亲友的信任程度较高,较高的信任提高了农民与亲友间的道德约束,抑制农民违约行为的发生,降低了农民贷款违约的可能,增加了农民信贷获得[23]。基于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2:社会资本通过信贷获得来推动农民创业,即信贷获得发挥中介作用。

二、数据来源、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以江苏省13个市为对象,选取26个调查区,各抽样2个乡镇和行政村,各村随机选取50户农民,共计2 628户农民。将异常值和缺失值进行剔除,得到2 513户,其中创业农民321户,占样本总数的12.77%。

(二)变量设置与说明

以农民创业作为被解释变量。农民创业包括开展工商业经营的农外创业和从事土地规模扩大化经营,创办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的农内创业[24,25]。

以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作为解释变量。规模维度选取手机联系人的数量和亲戚朋友创业人数;质量维度选取与周围人的信任程度,将农民与亲戚、朋友、村干部的信任程度取平均值作为该农民与周围人信任程度的指标。

以信贷获得作为中介变量。信贷获得包括正规信贷获得和非正规信贷获得,正规信贷获得选取农民是否从银行获得借贷,非正规信贷选取农民是否从私人获得借贷。

为保证拟合结果的可信度,引入一系列控制变量。根据已有研究[9,24,26],对农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务工经历等10个变量进行控制。各变量的设置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主要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设定

农民创业是主观行为,选择的结果有“是”或“否”两种情况。选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借鉴中介效应检验逐步回归法构建模型如下:

Y=β0+βX+γHi+ε1

(1)

M=β0+β′X+γHi+ε2

(2)

Y=β0+β″X+λ′M+γHi+ε3

(3)

Y代表农民创业,X代表农民社会资本;M为中介变量,表示信贷获得;Hi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β0是常数项,β、γ、λ′为待估参数,ε代表随机扰动项。模型(1)判断社会资本能否促进农民创业,模型(2)判断社会资本能否促进农民信贷获得,模型(3)判断社会资本是否通过信贷获得来促进农民创业。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检验

由表2模型(1)和模型(2)可知,农民手机联系人数量和亲戚朋友创业人数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创业,充分说明了社会资本规模对农民创业存在积极的影响。社会资本规模越大,农民生活圈子越大,农民越可以通过信息传递减少交易成本,获得稀缺的信息资源,了解创业的方法。其中亲戚朋友创业人数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最明显,因为农民能从创业亲友处直接获得丰富的创业信息,获得创业相关知识,激起创业意愿。模型(3)中,农民与周围人的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创业,说明社会资本质量也对农民创业存在积极的影响。社会资本质量高的农民更容易与身边亲友进

表2 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行合作交流,共享创业信息,共担创业风险。另外,各控制变量的结果显示,农民越年轻、文化程度越高、务工经历越丰富、家庭人口数量越多、受到的农业技术教育培训越丰富,越容易进行创业。而农民的风险偏好对农民创业则呈现负向影响,风险偏好越大的农民越难以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越不愿意创业。家庭收入和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民创业影响并不明显。

(二)社会资本、信贷获得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检验

根据表3模型(4)—(6)可知,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均对农民信贷获得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作为农村成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促进农民建立信任和互助的人际关系,使农民更容易获得信贷。表4模型(7)—(9)中,加入信贷获得后,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都对农民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手机联系人数量、农民与周围人的信任程度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民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亲戚朋友中创业的人数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民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模型(7)—(9)进行Bootstrap检验,检验结果(500次抽样)均显示H0:ab=0显著,置信区间不包括0,中介效应显著,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影响信贷获得进而影响农民创业。

表3 社会资本对农民信贷获得的影响

(三)社会资本、正规与非正规信贷获得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检验

由表4可知,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均显著正向影响正规信贷获得,加入正规信贷后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都显著影响农民创业,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根据表5,社会资本规模对非正规信贷获得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并不是社会资本的范围越大、关系网络的人越多,农民越能从非正规渠道获得信贷。而社会资本质量对非正规信贷获得有显著的影响,说明社会资本质量才是影响农民获得非正规信贷的关键。继续进行Bootstrap检验,结果不显著,说明非正规信贷不存在中介效应。在获得信贷的农民中,获得非正规信贷的农民为358户,大于获得正规信贷的204户,说明正规信贷对农民创业存在中介效应,而非正规信贷对农民创业不存在中介效应。这可能是由于非正规信贷的获得途径和金额有限,当农民无法通过亲友借贷获得充足的资金,且进行民间借贷时又会面临较高的利息风险时,农民则会选择在融资金额和安全性上更占优势的正规信贷来解决创业所需的资金。

表4 社会资本、正规信贷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表5 社会资本、非正规信贷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四)异质性分析

1.不同性别农民创业

在创业过程中男女性别的差异可能产生异质性差别[25],男性可能更容易通过社会资本获得外部的资金支持,且风险偏好会更大,女性可能更多是通过自有资金的累积,且相对于男性来说,风险偏好较小,所以女性可能在创业上面临的困难要高于男性[19]。故在稳健性检验中加入性别区分,对模型进行重新估计。由表6、表7模型可知,男性的社会资本对其创业的影响大于女性,且模型回归结果与原模型基本一致,表明实证结果稳健。

表6 社会资本、信贷获得对男性农民创业的影响

表7 社会资本、信贷获得对女性农民创业的影响

2.不同地区农民创业

结合农民创业地区不同,将总体样本按照地区分为苏南地区947户和苏北地区1 566户,对两个地区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8、表9所示。苏南地区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均显著影响农民创业;苏北地区社会资本规模对农民创业也有显著影响,但社会资本质量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苏北地区经济相对于苏南较为落后,且人口密度较低,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从而对其创业行为产生影响。

(五)内生性处理

研究结果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在促进农民创业的同时,创业农户在创业过程中结交更多的客户、供应商等,从而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累积,影响其自身的社会资本。对此,采用工具变量法对内生性进行处理。以“耕地距村委会距离”作为社会资本的工具变量,将农民耕地距该村委会距离小于平均距离的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若农民耕地离村委会越近,则说明该农民经营的耕地靠近村中心,人际交往更集中。由于耕地位置的优势,农民可能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且“耕地距村委会距离”对农民进行创业并没有直接影响。对工具变量进行IV Probit估计,结果见表10、表11。

表8 苏南地区社会资本、信贷获得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表9 苏北地区社会资本、信贷获得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表10 IV Probit估计第一阶段回归结果

根据表10回归结果和F值可以看出,工具变量“耕地距村委会距离”对于社会资本有较强的解释力。将表11回归结果对比表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忽略了内生性,高估了社会资本规模对农民创业的作用,也低估了社会资本质量对农民创业的正向作用。AR、Wald的p值均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所选取的工具变量不是弱工具变量。因此在解决了内生性问题后,社会资本仍显著影响农民创业。

(六)稳健性检验

将社会资本指标用“遇到困难能借5万元的人数”进行替代,该指标是农民与其交往的亲友信任程度即社会资本质量的体现;社会资本质量越高越能从更多人处获得借款,也是农民社会资本规模的体现,农民社会资本越高,结识的人越多,越有可能获得较多的借款。模型的基准回归结果如表12所示,实证结果稳健。

表11 IV Probit估计第二阶段回归结果

表12 替换解释变量社会资本、信贷获得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基于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中2 513份数据分析社会资本和借贷获得对农民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规模和社会资本质量均对农民创业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社会资本规模中亲戚朋友创业人数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最为显著。社会资本对信贷获得有正向影响,其中社会资本质量对农民信贷获得的影响最显著。引入信贷获得这一中介变量,通过中介检验发现,信贷获得在社会资本与农民创业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正规信贷存在明显的中介效应,非正规信贷不存在中介效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农民进行分析,男性更容易通过社会资本累积进行创业,苏南地区农民比苏北地区农民更容易进行创业。这反映了在农民创业过程中,农民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社会资本,通过人情的累积增加社会资本质量,提高非正规信贷的获得,政府也应该健全相关的创业服务,加大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民正规信贷的获得,激发农民创业潜力。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农民自身需改变传统的观念,保持开放思维,拓宽社会资本范围,增加社会资本的强度,并且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渠道,及时充分了解国家新出台政策,不断获取有效的信息和资源,促进农民创业。第二,政府应增加信息传播渠道,促进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对农民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出台与农民创业相关的优惠政策。第三,政府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建设,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同时,重视对金融机构正规信贷的政策扶持,降低农民正规信贷获得的门槛,满足农民创业资金获得的需求,从而提高农民信贷获得,提升农民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借贷信贷资本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资本策局变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P2P 网络借贷监管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