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分析
2023-05-10孔令鸿
孔令鸿
(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安徽庐江 231552)
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草本作物,为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种植面积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1]。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的变化,油菜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其中,油菜菌核病是发生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2],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可侵染油菜叶片、花朵、角果和茎,以茎部受害最为严重[3]。据调查,一般情况下,菌核病会导致油菜产量损失15%左右,发生严重的年份可达到50%,严重制约了油菜产业的发展[4]。因此,研究菌核病的有效防治方法、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是保持油菜高产的有效措施[5]。程静雯等[6]研究了4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盛花期使用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防治效果显著提升;张俊等[7]研究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25%咪鲜胺水乳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表现较好,其中以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750mL/hm2+25%咪鲜胺水乳剂750mL/hm2防效最好,油菜产量最高;丁亚玲等[8]研究表明,在油菜初花期和盛花期喷施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5%嘧菌酯悬浮剂或15%氯啶菌酯水乳剂防效均在85%以上。还有研究表明,由于长期的连续使用,目前油菜菌核病已经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病性[9]。由于同一药剂在同一作物的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的药效差异,因此,本试验通过设计不同药剂处理,研究其对安徽省合肥市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和油菜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21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进行,庐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生态环境优越,适宜油菜生长。试验油菜品种为供试油菜品种沣油737,试验药剂分别为40%多菌灵悬浮剂,由江苏蓝丰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由山东科大创业生物有限公司生产;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由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由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生产;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1.2 杀菌剂筛选试验
室内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杀菌剂加入无菌水稀释成1000mg/L母液,将配置的土地浓度药剂加入灭菌的PDA培养基制成平板,以加入等体积无菌水对照,选取培养好的菌落,在菌落边缘打取6mm菌饼,接种在含有药剂的平板中央,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d,温度设置为25℃,培养72h,待CK菌落直径长至培养皿的2/3左右时,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建立毒力回归方程,求其各自的EC50,进行毒力评价[10]。
1.3 田间防效试验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各处理的用药量见表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每个小区设置面积100m2,分别在油菜初花期和盛花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喷药,采用3WBD-16B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用水量为25kg/667m2,氮肥(N)120kg/hm2、磷肥(P2O5)80kg/hm2、钾肥(K2O)100kg/hm2,氮肥以基肥∶苗肥∶薹肥=5∶3∶2,磷钾肥和有机肥均作为基肥施入。
表1 试验各处理设计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 安全性评价
施药后观察各小区油菜的生长发育情况,并评价各药剂对油菜生长的安全性。
1.4.2 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调查
在施药前对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别在第二次施药后7d、14d和21d进行病情指数的调查。每小区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5株,记录病株数及病级数,分级标准为0级:全株无病斑;1级: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5%以下;3级: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6%-15%;5级: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16%-30%;7级: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31%-50%;9级: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51%以上。通过病情指数计算防效[11]。
病情指数=∑(对应病级病株数×相应病级)/(调查总株数×9)×100
防效(%)=[1-(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100
1.4.3 油菜产量的测定
在油菜成熟后,在试验每小区的中心部分随机选择取20株长势相对一致的油菜单独收获,测量统计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每小区全部收获,进行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为明确油菜菌核病对不同药剂的敏感程度,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个杀菌剂的EC50值显著(P<0.05),建立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高于0.9(表2),供试5个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的EC50值从小到大依次是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悬浮剂,分别为0.022mg/ml、0.057mg/ml、0.137mg/ml、0.308mg/ml、0.408mg/ml,比较效果,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对病菌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0%多菌灵悬浮剂效果最差,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的EC50值较小,说明药剂用量的增加会提高病原菌对该药剂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增加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所以选择比值较小的杀菌剂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
表2 不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2.2 不同药剂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药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在药后7d各施药处理的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CK,平均防效均在55%以上,其中T5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为2.46,平均防效最高,为85.76%。其次是T3处理,病情指数为3.22,平均防效为81.37%。T2和T4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67和4.14,平均防效分别为72.97%和76.04%。T1处理的效果最差,病情指数为7.34,平均防效为57.52%。
表3 不同药剂下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
在药后14d,所有处理的病情指数和7d相比有所升高,平均防效均在58%以上,T5效果最好,病情指数为3.86,平均防效为82.34%。其次是T3处理,病情指数为4.21,平均防效为80.74%。T4处理和T3处理没有显著差异,病情指数为4.55,平均防效为79.19%。T2处理的病情指数为5.31,平均防效为75.71%。T1处理的效果最差,病情指数为9.17,平均防效为58.05%。
药后21d各处理的平均防效均在51%以上,T5效果最好,病情指数为4.45,平均防效为83.96%。其次是T4处理,病情指数为5.97,平均防效为78.49%。T1处理最低,病情指数为13.44,平均防效为51.57%。总体比较,5种药剂对油菜菌核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效,且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
2.3 不同药剂对油菜安全性的影响
喷施药剂后,通过两次观察,各处理油菜植株正常生长,长势旺盛,叶片嫩绿,无药害现象发生,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处理后的水稻植株均无矮化、畸形和皱缩等情况。说明各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油菜生长安全,药剂在试验设计用量范围内对油菜植株安全。
2.4 不同药剂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不同药剂处理下油菜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各处理的有效株数和千粒重和CK没有显著差异。单株角果数各处理从大到小依次是T5、T3、T4、T2、T1、CK,除了T1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CK,T2、T3、T4、T5分别比CK高出1.40%、2.91%、2.43%和5.00%,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角粒数从大到小依次是T5、T3、T4、T2、T1、CK,各施药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T4、T5分别比CK高出10.95%、14.30%、25.66%、23.51%和36.43%,T5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2处理差异不显著,T3和T4处理差异不显著。施药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CK,T1、T2、T3、T4、T5分别比CK高出5.92%、13.44%、13.73%、16.91%和20.32%,T4和T5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T2、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油菜菌核病对油菜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降低了单株角果数和角果粒数,进而降低油菜产量。
表4 不同药剂下油菜产量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连作以及相同或相似作用机理的化学杀菌剂常年使用,导致油菜病害发生逐年加重[12],且病菌对药剂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使化学防治的效果变差、防治成本显著上升,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药剂来替代产生抗药性的药剂[13-15]。油菜菌核病原菌可在油菜各生长发育期侵染,特别是开花结果期,严重危害油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16],因此,防治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化学防治是对植物病害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的防治方法[17],目前由于药剂品种繁多,加上超量使用,导致病菌对某些作用机理的药剂产生了较强的抗性,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通过试验筛选,选择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18-19]。本试验通过毒力检测试验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EC50值分别为0.022mg/ml和0.057mg/ml,对病菌抑制效果较好,且2个药剂的EC50值较小,而值越小则在较低用量时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生产中应该选择值较低的药剂,若施用量增加,还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环境的污染和抗药性的产生。
通过田间防效试验表明,5种药剂均能够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均对油菜安全,无矮化、畸形、皱缩现象。药后21d各处理的平均防效均在51%以上,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效果最好,病情指数为4.45,平均防效为83.96%。其次是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病情指数为5.97,平均防效为78.49%。40%多菌灵悬浮剂最低,病情指数为13.44,平均防效为51.57%。总体比较,5种药剂对油菜菌核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效,且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本试验中40%多菌灵悬浮剂效果最差,可能是试验区域内的油菜菌核病病菌对其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药剂间防效差异主要是受到有效浓度、作用机理、使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应根据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并采用几种杀菌剂交替使用的方法,以提高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对试验田油菜进行测产和考种,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菜单株角果数和角果粒数,药剂处理下的油菜产量存在显著差异,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处理的产量最高,试验结果说明,油菜菌核病对油菜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降低了单株角果数和角果粒数,进而降低油菜产量。主要是由于病菌侵染油菜植株后,导致茎秆发病,导致植株水分、养分的运输受到影响,而药剂喷施对病原菌菌丝生长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从而能够保障植株正常的生理代谢和物质转运,从而达到较高的产量。
4 结论
几种药剂均对油菜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均对油菜安全。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对油菜菌核病防效最好,综合防效达到83.96%,产量最高。其次是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防效分别达到75.32%和78.49%。因此,可在油菜盛花初期和盛花期喷施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0g/667m2,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0g/667m2,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5g/667m2(此三种药剂作用机理不同,无交互抗性),能够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同时需要结合轮作、栽培等农业措施,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例如上述3种药剂)进行轮换使用,提高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同时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