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化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2023-05-10张顺利

灌溉排水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精神

张顺利

水文化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张顺利

(焦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书名:中外水文化比较

作者:刘冠美

ISBN:9787517019725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

定价:58 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网络空间的持续扩张,社会层面的文化内容越来越多元和复杂,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成产生了影响。基于此,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应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意识引领作用,依托思政教育践行文化育人、推动文化自信更是现时代背景下的必要教育举措。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突出人文精神魅力的文化类型,其物质载体丰富、精神内涵多样,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充足的精神引领价值。文章结合《中外水文化比较》一书,梳理水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探究水文化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并具体探讨如何发挥水文化精神的育人作用。

《中外水文化比较》一书,是学者刘冠美多年来针对中外水文化探究的理论专著。该书以中西文明中水基因形成的历史脉络为主线,从不同文明视角对水文化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然后立足于中西对比,对水哲学、河流文化、水工程文化等文化内容进行了综合探讨;最后将研究视野拉到水文化的诠释领域,依据诗歌、艺术名画、园林建筑、雕塑及音乐旋律等载体剖析水文化的艺术表征和内涵。可见,该书研究视野较为广泛,对水的社会文化脉络尤其是水文化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展开了系统性探究,基于中西文化生态对水文化的特色进行了诠释,呈现出水与人类深深交织在一起的状态。该书研究视角新颖,参考资料详实,向读者展现了水文化样貌,解释了不同的人水状态关系,为读者建立中华民族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贡献了力量。

书中指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因此,水文化是伴随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全过程的文化类型,水文化的历史脉络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水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包括3 种主要类型。一是物态水文化,如江河文化、湖泊文化、瀑布文化和海洋文化等。该类型的水文化主要表明水环境的文化意识,其精神内涵在于人类与水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关系,也可以表现出人类对水自然环境的审美倾向。二是水工程文化,如大运河文化、都江堰文化、小浪底文化等。该类型的水文化主要表明水利工具的文化意识,其精神内涵在于人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改造自然的劳动智慧与不屈精神。三是精神水文化,主要指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精神层面与水相关的文化表征,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善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精神理念。该类型的水文化实际上传递的是人类从水环境中得到的处世智慧。中华水文化多姿多彩,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同样丰富,作为中华民族积年累月实践中所沉淀下的人文瑰宝,水文化深藏着中华儿女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民族智慧,具有高度的思想引领价值。

新时代文化背景下,面对愈发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需强化对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培育,强化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而在上述时代语境下,推动水文化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发挥以下2 个方面的突出价值。一方面,发挥水文化精神的立德树人价值。水文化的载体多样,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既有各种水利工程等实体文化载体,也有水相关文学、画作和音乐等非物质载体。水文化精神相关的素材较为庞大,将其应用于思政教育,最直观的作用在于丰富思政育人资源,强化育人内容,增强思政育人工作的生动性。除此之外,水文化精神有着鲜明的思政意识引领价值。以中华水文化中特色较为鲜明、内容较为丰富的黄河文化为例,黄河文化饱含中华民族团结合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等精神,并且这些精神内涵都有具体载体,如黄河治理工程、黄河文艺作品等,将其作为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黄河文化之间的情感距离,推动学生了解黄河文化内容,汲取黄河文化精神,指导学生思想意识与行为。由此可见,水文化精神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推动作用,将水文化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强化立德树人实效性。另一方面,发挥水文化精神的文化自信培育价值。斑驳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在顺应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推动青年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养成科学文化观,是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因此,不论是为了应对社会多元思潮的碰撞还是为了增强育人效果,高校都需要坚定文化育人,通过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来推动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满足新时代国家对文化自信青年人才的旺盛需求。将水文化精神应用于思政教育,大学生在广泛接受思政育人的同时,也会体验和感受到水文化的魅力所在,认识到中华水文化的独特精神价值,达成更好的文化育人效果。

通过对水文化精神的思政教育价值分析,可知将水文化精神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不过立足于水文化精神传承现状可以发现,充分发挥水文化精神的思政教育价值还面临一定阻碍,具体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思政育人理念尚未得到创新发展,部分高校未能意识到水文化的育人价值。育人理念会影响思政育人工作重心,而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高校教育所持有的育人方针有所差异,因此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施理念与具体工作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的思政育人体系尚未开发文化育人工作,未能在思政育人环节中注入文化资源,更难以注意到水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科学意识才能引领正确实践,只有充分抬升对水文化育人工作的意识站位,才能为后续采取文化育人工作并发挥水文化精神思政育人功能奠定基础。二是部分思政育人队伍对水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还不够高。水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虽然较高,但实际上,水文化在高校育人队伍中的知名度并不高,较多思政教师知道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物态层面的水文化,但对更深层次的精神类水文化内容了解不多。而且要发挥水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思政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足够的水文化阐释与传播能力,要能够根据育人需求搜索和应用特定的水文化内容,但由于部分思政教师水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较难实现思政课堂与水文化精神的结合。三是部分大学生对水文化的兴趣不够明显。现代文化思潮正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尤其是外来文化与潮流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一些大学生更为倾向于主动接触和了解符合现代潮流的文化内容,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程度有所降低。另外受到思政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水文化精神的融入与呈现效果也并不突出,甚至存在大幅度文字来叙述水文化的情况,因此,水文化在思政课堂上的传播和应用并不容易被学生广泛接受。

综合上述一系列分析,本文认为要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发挥水文化精神的多方面育人价值,不仅要积极将水文化内容融入思政教学环节,而且要顺应大学生认知特征与审美倾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来有机融入水文化精神内涵,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具体举措包括以下4 点。首先,创新思政育人工作理念,将水文化纳入文化育人工作体系。高校需确保理念先行,积极响应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号召,摒弃单一的思政教材育人思路,积极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具体措施如:由马克思学院基层领导和优秀教师负责成立文化育人专项工作小组,以文化育人为出发点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整改进,开展水文化育人工作主题教研工作,营造水文化育人环境;邀请水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校内开展交流工作,以此助推育人队伍开阔文化育人视野,转变思政育人工作思维,增强对水文化精神的重视;在校园中营造水文化精神专题宣传氛围,通过校园媒介传播矩阵将水文化内容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其次,建立水文化专题思政教辅数据库,辅助思政课堂开展。为了推动水文化精神在思政课堂中的良好应用,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水文化专题素材库的方式帮助思政教师收集和应用水文化内容。由思政教师负责搜集水文化素材并统一上传到教学组,然后由专人负责对水文化素材进行摘选,按照年级、专业来进行分类以供教师使用。借助水文化素材库,思政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主题与育人要点选择相关应用素材,如应用水利工程文化内容来传递创新创业精神,应用水哲学文化内容来传递温和待人、谦逊恭谨的道德精神等。再次,善于运用多元教学手法深挖水文化精神内涵。在思政理论课堂上,教师应顺应大学生对新时代文化内容的审美倾向,利用符合大学生心理认知的方式来呈现水文化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开展案例教学法,先通过媒体影响播放水文化内容,带给大学生良好的视听体验,推动大学生主动接触水文化,然后再运用案例解析方式剖析水文化内容背后的精神内涵,并让学生自主讨论水文化精神表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思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水文化主题课外实践,比如到水利工程区域、水文化园区、滨河园林等地开展实地教育,以真实环境推动学生感悟水文化精神。最后,强化思政教师对水文化的知识储备。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实施的主要力量,要强化水文化精神的育人作用,就需要对思政教师开展水文化主题培训,促使思政教师了解更多水文化内容,能够将水文化精神融入思政课堂。

总之,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不仅随着时代演进而持续发展,而且精神内涵日益鲜明,在大学生成长方面起到了精神引领作用。在强调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的育人环境下,高校理应推动水文化精神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渗透,以达成水文化育人效果,实现水文化传承与思政育人工作的协同发展。

2021 年焦作大学高校思政类教改项目(202130)

张顺利(1973-),男,河南焦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