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血管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准确率分析

2023-05-10邢秀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颈部斑块

刘 军,王 晗,邢秀红

(1泰安市中心医院健康查体科 山东 泰安 271000)

(2泰安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山东 泰安 2710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危重症疾病,在全部脑卒中疾病中占80%左右,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以老年群体为高发对象。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致血供障碍,加剧血管狭窄或者造成完全闭塞,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特征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颈总动脉分叉血管内皮功能减弱所导致,因内膜增厚、大量沉积脂质,血栓形成及纤维增生,导致管腔狭窄,若斑块组织持续坏死则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早期诊断筛查颈动脉狭窄,及早实施治疗措施,对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病死率发挥积极作用[2]。临床诊断颈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能对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做出准确评估,但此技术具有创伤性,会对患者造成一定损伤,且价格相对昂贵,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故在临床应用中受限。在临床各种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下,在颈部疾病诊断中颈部血管超声(CUS)逐步得到应用,可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疾病进展情况[3]。本研究选取2021年2 月—2023年2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 例,对CUS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及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其中男74例,女56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8.08±6.6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24 h,平均(13.21±3.56)h。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入组对象与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②首次发病,发病时间不超过48 h者;③病历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免疫系统疾病、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③妊娠、哺乳等特殊阶段的女性群体;④心源性脑栓塞患者;⑤伴有血液系统疾病、凝血机制异常者;⑥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疾病者;⑦存在DSA、CUS检查禁忌;⑧检查前已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既往有颅脑外伤史者。

1.2 方法

CUS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仪器型号PHILIPS EPIQ-5),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体位较为适宜,指导患者充分显露出头部部位,头部稍微偏向对侧,调整探头频率为(3~9)MHz,扫查颈部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动脉分叉部、颈外动脉,扫查时从上到下,先实施横切片扫查,再进行纵切片扫查;再检查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对动脉血管内膜、内径进行测量,并获得动脉内中膜厚度;进一步观察斑块位置、大小、形态、回声等,评估血管是否狭窄以及严重程度。

DSA检查:应用HM 3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于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实施穿刺,注射6 mL造影剂,速率为3 mL/s,控制双侧颈内静脉注射速率为5 mL/s,获取椎动脉、颈内静脉的正位、侧位、斜位摄影图像。

选择2名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工作年龄>3年)影像科医师在双盲原则下进行阅片,如在诊断过程中存在意见分歧,需在双方沟通协商下统一结果。

1.3 观察指标

以DSA诊断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病变情况为金标准,评估C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

颈动脉狭窄分级标准: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实验法,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狭窄远端直径-最小残余直径)/狭窄远端直径×100%。狭窄率为0%判定为无狭窄;狭窄率<30%判定为轻度狭窄;狭窄率30%~<70%判定为中度狭窄;狭窄率70%~<100%判定为重度狭窄;狭窄率100%判定为完全闭塞。

诊断斑块性质:粥样硬化斑块有稳定性和易损性之分,其中稳定性斑块为硬斑块,其有较厚纤维帽、脂质成分不足40%、脂质核、斑块内钙化;易损性斑块为软斑块,其纤维帽较薄,脂质成分超过40%,脂质核、斑块内出血、斑块裂隙及活动性炎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表示一致性良好;0.4~<0.75表示一致性一般;<0.4则表示一致性较差。

2 结果

2.1 颈动脉狭窄程度CUS诊断结果

130例患者经DSA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无狭窄55例;颈动脉狭窄75例,其中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24例、重度狭窄18例、完全闭塞5例。C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9例、完全闭塞5例,诊断准确率为97.33%(73/75)。见表1。

表1 C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单位:例

2.2 纤维帽状态、斑块内出血检出情况

CUS检查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状态检出率与DSA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纤维帽状态、斑块内出血的检出情况 单位: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为神经内科常见、高发性疾病的一种,主要是脑部血供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软化及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病情凶险且进展迅速,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为常见疾病类型,疾病突发,可在数小时内到达高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在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生活习惯改变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临床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攀升,对人们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巨大威胁。此病发生通常与高血压疾病、精神压力过大、吸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酗酒、腰臀比过大等因素密切关联,主要病因为颈动脉狭窄,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言语功能障碍、偏瘫等,且症状严重程度与颈部血管狭窄情况有一定关联[5-6]。颅脑供血的主要来源为颈动脉,临床认为急性脑梗死主要是因颈动脉狭窄和栓子脱落造成,其病理基础为颈动脉硬化,9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破裂后成为栓子、血栓,进入脑动脉导致动脉血管阻塞,引发疾病[7-8]。因此,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早期诊断,发现颈动脉病变,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危害性。

临床对于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金标准为DSA,其能对颈动脉病变情况做出准确判定,主要包括主动脉弓造影及颅内段颈动脉、基底动脉、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选择性造影,通过检查能够得到病变范围、具体部位以及侧支形成情况等信息,准确判定病变性质,例如,钙化病变、溃疡、血栓形成等;同时了解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实施DSA能够为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支持,其技术不足之处在于属于创伤性检查,且需要高昂的检查费用,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部分患者检查时还会出现并发症,通常并发症发生概率约0.3%~7.0%,常见并发症主要有斑块脱落诱发脑卒中、脑栓塞及血管痉挛,或出现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穿刺部位血肿、肾功能损害等,导致临床应用受限[9-10]。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一种新型检查方式,是在螺旋CT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血管造影技术,具有无创性,具体操作是将非离子对比剂注入血管内,在靶血管、循环血中对比剂浓度到达一定峰值后实施容积扫描,再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数字化立体影像。CTA主要适用于颅外段颈动脉,原因在于颈部动脉走向与CT断面垂直,从而避免了水平走向血管实施螺旋CT扫描分辨率较差的问题,同时该技术检查用时较长,需多次移动患者,影响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11]。本次研究应用CUS,此技术是多普勒血流检测与超声实时成像的有机结合,可作为颈动脉病变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使用优势在于经济、操作简单、无创安全,通过检查能够对颈动脉解剖结构清晰成像,同时实施斑块形态学检查,例如,判定斑块内出血与斑块溃疡,且还能客观反映动脉血流速、流量、方向以及动脉内血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12-13]。

本次研究130例患者经DSA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无狭窄55例;颈动脉狭窄75例,其中轻度狭窄28 例、中度狭窄24例、重度狭窄18例、完全闭塞5例;C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9例、完全闭塞5例,诊断准确率为97.33%(73/75)。充分证实CU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突出的诊断价值。原因在于,实施CUS检查不仅可以检测颈部血管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管搏动指数、血液流速等,同时还能清晰、直观地呈现颈部血管解剖结构、走行、形态和管腔受压、扩张及狭窄等图像,为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提供可靠参考;且CUS检查还能对患者颈部斑块、内膜中膜增厚进行检测,进一步辅助诊断[14]。此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实施CUS诊断,不仅能获取颈部管腔狭窄情况和血流状况,同时还能准确反映斑块大小、形态、位置、结构、回声等信息,判定斑块稳定性,为颈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诊断信息。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斑块内部成分、形态结构直接关联,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存在颈动脉狭窄和不稳定斑块,两种情况相互作用,形成栓塞,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15]。研究结果显示:CUS检查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状态检出率与DSA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CUS检查可以判定斑块位置、范围和大小、特征等,评估斑块稳定性,其中稳定斑块形态规则,表面有极少脂质细胞,呈光滑状,为均匀回声;而不稳定斑块为不规则形态,表面存在较多脂质细胞,回声不均匀。因此,CUS诊断斑块信息可提高颈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需注意,在临床实际诊断中,CUS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如检查结果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检查时还受血管管径、血管深度等影响,血管内血流情况因探头角度不同检测结果有差异,影响最终诊断结果[16]。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诊断中CUS检查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工具,实际诊断时需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最大限度降低误诊及漏诊概率。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CUS技术诊断颈动脉病变,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能客观反映动脉血流情况,显示颈部血管解剖结构,为颈动脉狭窄的判定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帮助临床医师合理地制定方案,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预后。

猜你喜欢

颈动脉颈部斑块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