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动机影响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机制探究:一个链式中介模型的实证检验*
2023-05-10张雅明卞先洁季旭旻
张雅明 卞先洁 季旭旻
河北大学(保定) 071000 E-mail:zhang1969ming@163.com
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日益成为学界所关注的话题。社交平台提供的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导致人在体验过程的依赖心理,这一特殊情感被称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作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一种负面情绪[1],错失恐惧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热议[2]。据国外调查显示,约有75%的年轻人体验到错失恐惧,在我国这一比例为78.3%,随着网络化与智能化进程的推进,错失恐惧将变得愈加普遍。2013年Przybylski将错失恐惧定义为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其他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它是个体害怕被外部的社会世界排斥的心理状态,担心错过外部世界发生变动或被自己的人际网络排斥在外[3]。Przybylski对错失恐惧的定义更适合Web1.0的信息环境[4]。柴唤友等学者[5]指出:错失恐惧个体的认知特征在于期望持续知道他人正在做什么,害怕错过他人的经历信息。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来看,错失恐惧是由于心理需求满足不足而引起的自我调节失衡状态[3]。由此可见,心理需求是错失恐惧产生的前提,渴望接收外部有价值的信息并害怕被人际网络排斥是引发人错失恐惧的重要影响因素[6]。
使用与满足理论主张,人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多种心理需求;需求动机是驱动个体媒介使用的原动力,使用社交媒体的需求动机可分为工具性与惯性需求动机,两种需求动机都正向影响人的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行为[7]。目前国外和国内对错失恐惧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8],鲜有研究从使用社交媒体的需求动机的传播心理学视野反思个体产生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深层动因[9-10],因此本研究将对其进行探索性探究。错失恐惧源于不同的需求动机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是否得以满足,当基本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个体会出现自我调节受阻,即错失恐惧,而特定的心理需要或心理需要缺失与错失恐惧显著正相关[2]。据此提出假设1:需求动机正向预测人的社交媒体错失恐惧[11]。
感知价值(perceived value)始于20世纪80年代营销领域的顾客价值理论,它是一种感知利得与利失的主观评价;在传媒领域,社交媒体感知价值是受众对社交媒体品牌的主观感受和效用,其来源是受众的使用动机和需求。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会对其行为进行价值评估与成本计算,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12],不同情境和需求下的人对社交媒体的感知价值也各不相同[13]。对时间精力的感知成本会影响个人在社交媒体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占比,由于时间价值的相对模糊性,人会更倾向于低估使用社交媒体时所需花费的成本[14-15]。时间折扣理论表明人更倾向于选择更加有趣的、可实现的、能带来即时回报的目标[16],社交媒体的信息能带来有趣的、即时回报的目标刺激,在长期的情境暗示奖励以及高价值信息的驱动下,人逐渐养成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个体有限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与无限的信息形成冲突,个体与社交媒体的多层次连接诱发其错失恐惧的心理[17]。由此提出假设2:感知价值正向预测人的社交媒体错失恐惧。
1973年格兰·诺维特将人际关系网络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他指出不同强度的关系可满足人的不同需求。错失恐惧会受到情景或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维护与发展关系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18]。由社交平台搭建的社交网络有助于个体在短时间里提高人际交往地位[19],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是人的重要人际需求[20]。社交媒体的发展使人拥有自主构建关系的权利,个体可根据需要与关系的价值构建多重圈子,关系的强弱程度根据人在虚拟空间中与他人的互动状态而改变,而人如何建构自己的关系圈子和去留,其核心考虑因素与社会资本相关[21]。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人基于获取资源的动机而采取的多重互动皆需依托于个人的社会网络[22]。不论在何种媒体中,希望减少不确定性、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是人的本能动机[23],而错失恐惧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显著正相关[24]。社交媒体的流动性关系和即时性互动的要求加剧了人内心的不确定感,多重关系的建立会使个体面临更多人际压力,而这便会反向诱发人的错失恐惧[25]。当关系嵌入越多,人的错失恐惧便会越强,基于此做出假设3:关系嵌入正向预测人的社会媒体错失恐惧。
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基于关系网的价值流动与交换[26],不同的人会基于不同的认知需求与个人特质采用不同的信息评估策略[27]。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不同的需求动机会促进用户产生不同的社会媒体参与行为,在参与社交媒体的过程中使个体感知到不同的信息价值[8]。当人在社交媒体中的感知利益大于感知成本时,即感知价值较大时,其会对社交媒体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28]。对社交媒体的积极感知会使用户认为参与社交媒体能较好地满足个人需求,从而对在线交流产生偏好[29]。关系嵌入是指关系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和目标的程度,行动者可直接从网络节点的相互联系中获取信息收益[30]。社交媒体是一种为用户提供进行广度交往和深度交往的技术平台[31],根据社会渗透理论[32],人通过线上互动与他人构建多重连接,嵌入多维度的社交关系,在社交媒体上也会进行更深层的自我表露,扮演不同的社交角色。在融入不同的网络社交群体时,人会经历不相容的需求和期望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因线上角色冲突诱发线上社交焦虑[33]。手机社交媒体以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满足了大学生群体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生活的需求,使大学生养成了随时查看手机社交媒体的习惯,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占用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34]。然而长时间的社交媒体使用会使人形成惯性依赖,包括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35]。人对时间价值感知的模糊性会造成人对社交媒体中所花费成本的低估,高估社交媒体的信息价值与关系价值,导致人害怕错过信息和社交的心理。在损失规避效应的驱动下[36],当即时连接、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无法被充分满足时,害怕错过的心理便可能发展成为持续存在的焦虑状态[37]。因此,人在社交媒体感知到的信息价值越多,其在社交媒体中的关系嵌入也会越多,错失恐惧的心理也愈强。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4:感知价值与关系嵌入在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间发挥链式中介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以大学生为主要的研究群体,通过对使用社交媒体的大学生进行测量,进而了解青少年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通过分享链接、二维码等方式在微信等社交平台针对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的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了487份问卷,涵盖了从大一到研究生多个年级。在收集工作完成后,为保证问卷质量,根据3个标准来筛选无效问卷:答案时间过短、答案相互冲突以及全部同一选项[38]。最终的有效问卷为452份(92.8%)。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问卷借助问卷星定向发放,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所处年级、所读专业以及社交媒体使用频率、时长;第二部分为需求动机、感知价值、关系嵌入、错失恐惧的测量量表。
1.2.1 需求动机问卷(Need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采用JOO J与Y SANG(2013)编制的社交媒体使用的需求动机问卷[39],该问卷由郑君君等人翻译为中文版量表[32],动机部分包含惯性需求动机与工具性需求动机,该维度包括8个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具有越强烈的需求动机,具体测量方法是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下列陈述句:①我使用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能帮我逃离现实;②我使用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能在我比较无聊的时候帮我消磨时间;③我使用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能使我放松;④我使用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娱乐;⑤我使用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能告诉我每天发生的新鲜事;⑥我使用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能告诉我每天发生的新鲜事;⑦我使用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能让我获得与朋友相关的信息;⑧我使用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与他人合作或向他人学习。通过把受访者在8个题项上的得分除以8,建构“需求动机”指标(3.65±0.54),本研究中需求动机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3,其KMO值为0.781,信效度良好,适合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1.2.2 感知价值问卷(Perceived Value Questionnaire) 采用朱佳妮、张国良(2019)等人整理与设计的移动短视频依恋程度问卷[40],选取其中的感知价值部分,共12个题项,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说明个体感知到的社交媒体信息价值越大具体测量方法是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下列陈述句:①使用社交媒体有助于我和其他使用者开展在线交流;②使用社交媒体能够和其他使用者分享内容或互动评论;③使用社交媒体可以使我找到志同道合的潜在朋友;④使用社交媒体可以查找和浏览新闻或获得有用的信息;⑤使用社交媒体可以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音乐等;⑥使用社交媒体让我容易获取想要的知识;⑦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填充空闲时间;⑧使用社交媒体可以满足我对娱乐的需求;⑨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在学习工作后得到放松;⑩使用社交媒体可以提升别人对我的看法;使用社交媒体可以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使用社交媒体能够让我得到他人的认同。这分为互动价值、内容价值、娱乐价值、社会价值4个面向,通过把受访者在12个题项上的得分除以12,建构“感知价值”指标(3.94±0.58),本研究中感知价值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4,KMO值为0.894,信效度良好,适合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1.2.3 关系嵌入问卷(Relationship Embedding Questionnaire) 本文考察的关系嵌入是个体对于关系双方重视彼此的需要和目标的程度,及其对于可直接从网络节点中的相互联系中获得信息收益的感知[22]。在格兰·诺维特关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关系嵌入变量,借鉴张闯等人对于关系嵌入变量的多维度考察[41],从关系长度、亲密程度、互惠程度、情感强度4个维度来测量用户的强弱关系。该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关系嵌入越多,具体测量方法是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下列陈述句:①我认为和周围人的感情是需要通过社交媒体来频繁联系;②我认为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的互动能够使我们之间的关系更亲密;③我经常通过社交媒体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④我认为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能够有效增进我与他人的感情交流。
采用主成分分析,检视4个题项是否呈现一个面向。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题项呈现同一个因素,通过把受访者在4个题项加起来除以4,建构“关系嵌入”指标(3.61±0.77),本研究中关系嵌入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8,KMO值为0.869,信效度良好,适合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1.2.4 错失恐惧问卷(Fear of Missing Out Questionnaire) 采用Przybylski设计的社交媒体错失恐惧问卷,并经刘洋(2020)修订后[41],保留10个测试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程度越高,具体测量方法是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下列陈述句:①一段时间不能打开社交媒体,就会担心错过别人发的信息;②一段时间不能打开社交媒体,就会担心错过重要的新闻;③一段时间不能打开社交媒体,就会感到空虚;④一段时间不能打开社交媒体,就会担心错过与朋友交流的机会;⑤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一旦拿到手机会首先打开社交媒体才安心;⑥我会因为频繁打开社交媒体却没有新收获而烦恼;⑦如果几天无法使用社交媒体,我会感到失落;⑧当我从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们玩得很开心而我却不在场时,我会感到焦虑;⑨在社交媒体上我一看到有新动态的提示,就渴望立刻点开查看;⑩我总是期待社交媒体上有人私聊或者“@”我。通过把受访者在10个题项上的得分除以10,建构“错失恐惧”指标(3.39±0.82),本研究中错失恐惧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6,KMO值为0.933,信效度良好,适合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通过采用CFA法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探讨各变量间的关系;同时使用Hayes(2009)开发的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模型检验,采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研究选择Hayes提供的Model 6模型进行检验分析。
2 结 果
2.1 描述性统计和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2,其KMO值均在0.781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P<0.001)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整个问卷很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的需求动机、感知价值与关系嵌入均与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感知价值与关系嵌入、感知价值与错失恐惧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嵌入与错失恐惧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感知价值与关系嵌入的相关系数达0.732(P<0.001),呈现高度的显著正相关,这一相关系数相比远远大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某种意义上这也在为感知价值与关系嵌入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奠定基础。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r)
2.2 感知价值和关系嵌入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感知价值与关系嵌入符合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要求,因而研究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对社交媒体的感知价值、关系嵌入在需求动机和错失恐惧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在加入中介变量前,需求动机显著正向预测错失恐惧(β=0.548,P<0.001);在加入感知价值和关系嵌入的中介变量后,需求动机显著正向预测感知价值(β=0.465,P<0.001);感知价值能正向预测关系嵌入(β=0.962,P<0.001),需求动机无法正向预测关系嵌入(β=0.0585,P>0.05);当所有变量作为错失恐惧的预测变量共同纳入方程时,关系嵌入对错失恐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651,P<0.001),感知价值对错失恐惧的直接效应不显著、无法显著正向预测错失恐惧(β=0.0413,P>0.05),需求动机对错失恐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437,P<0.001)。以上数据表明感知价值和关系嵌入在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之间起完全的中介作用,并存在链式中介的关系作用于错失恐惧,见表2。
表2 链式中介模型回归分析
表3 链式中介的间接效应与置信区间
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抽取5000个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对感知价值、关系嵌入在需求动机与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的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估计,若该区间不包含0,则表示间接效应显著。
根据表3可知,从需求动机到错失恐惧的直接效应值为0.3437,95%的置信区间为[0.2064,0.4811],该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需求动机可以直接影响错失恐惧。若将感知价值作为需求动机和错失恐惧之间的中介变量,其效应值为0.0192,95%的置信区间为[-0.066,0.1069],这一置信区间包含0,说明感知价值无法单独作为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发挥作用。若将关系嵌入作为需求动机到错失恐惧之间的中介变量,其效应值为0.2041,95%的置信区间为[-0.0153,0.0744],该置信区间依然包含0,这表明关系嵌入无法单独作为需求动机和错失恐惧之间的中介变量发挥作用。而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总间接效应和链式中介路径的置信区间为[0.1237,0.3023]和[0.0997,0.2426],均不包含0:需求动机→感知价值→关系嵌入→错失恐惧,这表明感知价值和关系嵌入在需求动机和错失恐惧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同时总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37.26%。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将感知价值或关系嵌入的单一变量作为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的中介,其置信区间都包含0,也就是说,感知价值、关系嵌入无法作为单独的中介变量来影响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的关系,两者必须以一种链式中介的作用来影响个体的需求动机到错失恐惧(如表3)。根据表3可知,社交媒体使用的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因此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与感知价值、关系嵌入的关系模型路径,见图1。
图1 关系模型路径
3 讨 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综合探讨需求动机与感知价值、关系嵌入对错失恐惧的影响,主要探究了感知价值和关系嵌入在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引入感知价值和关系嵌入变量,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心理学视角探索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多重动因,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大学生群体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产生的心理机制。研究结果可应用在帮助减轻大学生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程度,对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关系建构进行合理判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发现,在487名被试大学生中,98.77%的大学生每天都使用社交媒体,97.54%的大学生同时在使用多个社交媒体,95.07%的大学生时常使用社交媒体。在452名有效被试大学生中,其错失恐惧程度平均值为3.39,符合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研究条件。
3.1 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的关系
研究数据显示需求动机与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强烈的需求动机会促使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从而实现对自我需求的满足。社交媒体的信息分享、自我呈现功能为错失恐惧的个体了解他人当下的活动状态、分享过的重要信息提供了便捷途径[42],通过对人的关系需求、内容需求、服务需求等多重需求的满足,社交媒体成为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3]。社交媒体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应用,人与社交媒体产生了愈加紧密的连接,社交媒体对人多重需求的满足会增强人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提高人对社交媒体依赖的可能性,进而导致人错失恐惧的心理。当人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形成了惯性依赖,强烈的需求动机也可直接诱发人的错失恐惧心理,这也与张亚利等人得出社交媒体使用成瘾与错失恐惧高度相关的观点相符合[12]。本研究基于社交媒体使用的需求动机对错失恐惧的正向预测也从侧面印证了Zizi Papacharissi的言论,即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视角,会伴随技术发展焕发生机、充满意义,能帮助探究人行为的动因、方式及效果[44]。
3.2 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发现,需求动机与错失恐惧之间可以建立一个链式中介模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感知价值和关系嵌入的中介作用机制。首先,研究数据显示感知价值是需求动机预测错失恐惧的重要中介变量,能正向预测错失恐惧心理,验证了假设2。当个体不断通过使用社交媒体获取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与他人互动构建了多层次的关系联结,随着参与度的不断提升,错失恐惧的心理和行为也变得更易出现。若社交媒体平台能给予个体以社会价值、互动价值、内容价值、娱乐价值全方位的高度感知价值,人便更易在该社交平台嵌入多重的社会关系,在社交媒体中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与情感甚至金钱,进而诱发人强烈的错失恐惧心理。
其次,研究数据显示关系嵌入是需求动机预测错失恐惧的重要中介变量,能正向预测错失恐惧,验证了假设3。在中国语境中,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关系的“义务性”使得中国人的互相支持与帮助是一种无选择的服务或服从;中国人通过对关系义务性地维护与发展,可以用委婉迂回的方式实现个人利益[45]。由社会化媒体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给网民的不仅仅是交流所带来的即时报偿,还在于它所培养的社会关系能够带来的长期报偿[46]。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其与人的生活建立多层连接,现实关系的上传与虚拟关系的构建都会促进人使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上的“圈层化”传播既为个体带来亲密互惠的交往关系,也通过潜在的社交规范为个体带来束缚和压力[47],诱使人产生错失恐惧的弥散性焦虑。本研究也验证了Przybylski等和Wegmann,Oberst,Stodt和Brand的观点,错失恐惧会受到情境因素或人际关系的影响[4,48]。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研究中,无论是感知价值还是关系嵌入,皆无法作为需求动机和错失恐惧之间单一的中介变量而存在,感知价值和关系嵌入必须作为需求动机和错失恐惧间的链式中介变量而存在,这也验证了假设4。社交媒体平台以多种结构将人、内容、互动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当个体产生了错失恐惧的心理时,这表示社交媒体中的大学生群体已经与信息产生了深度联结。无论是哪种结构的社交媒体平台,个体都通过使用社交媒体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社交媒体对人的需求满足程度考虑是否在该平台构建多重关系,当人仅仅对社交媒体处于一种工具性需求动机或者惯性需求动机的使用,却未与他人进行较多的互动联结,都较难产生错失恐惧的心理。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个体存在追求与其所在的群体保持和谐一致的倾向[49]。人在社交媒体构建了多重关系时,需根据信息环境的变化做出即时判断,并根据其所在的互动环境做出反应,当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将力量转化为社会性力量时,也在随时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这又会增强人使用社交媒体的需求动机,逐渐形成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律(从信息——关系)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这一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人认知处理的双系统密切相关,以习惯为代表的存在系统和以自我为代表的反射系统多数情况处于协调工作的状态,当两个系统发生冲突时,它们皆会对行为产生影响[50]。社交成瘾是一种基于社交媒体技术使用之下双系统发生冲突后的行为结果;社交媒体加速的信息流喂养着个体及时满足的感知经验,刺激其负责注意力、多巴胺报偿、计划以及相关行为后果的认知加工系统,刺激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形成[51]。习惯的形成会使得行为在环境或内部线索出发时自动执行,而习惯性行为对认知处理、有意识的注意和有意控制的要求最低,当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不满足时,个体会控制自身的调节过程并进行代偿性活动,更关注自我和向外界寻求资源以满足自身[52]。由于人思维的惰性及其对社交媒体的惯性依赖,当强烈的需求动机被环境或内部的线索所激发,但其使用社交媒体这一行为的感知成本又缺乏参照点时,其便会以错失恐惧这种自我调节失衡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来不断诱使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达到对其需求动机的满足。当个体对社交媒体存在强烈的需求动机,这又会促使个体以弥散性的心理焦虑状态来刺激人使用社交媒体。当焦虑的阈值提高后,个体的满足需要更强烈和快速的刺激方能缓解,而错失恐惧带来的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和沉迷行为可能因此愈发显著[41]。即便人意识到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在个体缺乏正确的媒介认知和理性使用媒介的行为参照时,时间的“沉没成本”(sunk cost effect)效应依然会造成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的恶性循环。
3.3 研究启示与研究局限性
由于人们担心被外部世界排斥,而低成本、高效的网络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渠道,使人可以实时与朋友和社群保持联系[53];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成为影响网民行为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既会赋予个体关系放大的力量,也会带来关系传导的社会压力,进而影响人在网络交往中的情绪和心理状态[54];这些因素都会激化人的错失恐惧心理。错失恐惧概念强调被社交网络和社群排斥引发的不适感受,它已经被Przybylski证明与人的能力、自主性和连接感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错失恐惧愈加普遍的情况下,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自主性和其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关系在社交平台的不断嵌入,其错失恐惧会不断增强;若想减轻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可从信息感知价值与人际关系管理两方面展开处理。因而,可从需求动机出发的感知价值与关系嵌入两方面来进行自我调节,进而减轻人的错失恐惧。一方面,个体可通过提高自我的媒介素养,从个体的需求动机出发,通过对社交媒体信息价值的理性判断,来降低其对于社交媒体使用的需求动机,并以其他手段来进行自我需求满足,用多样化的方式替代性满足其使用社交媒体的多种需求,进而减轻对社交媒体的问题性使用。另一方面,个体可通过恰当的人际关系处理,理性判断关系的有效性,适量减少其在社交媒体中的关系嵌入,使其能根据多维度的关系投入合适的时间精力,避免因过多的关系联结导致个体对社交媒体的病理性使用,以主动的“社交节食”来避免其对社交媒体的非理智社交卷入,降低其对社交媒体使用的错失恐惧。
本研究结果支持了其他学者对于错失恐惧产生的动因分析,即害怕错过可能有用的信息、错过维系人际关系的时机[55]。本研究的不足是关系嵌入的变量维度问卷设计测量项相对单一,同时对于个体不同类别的需求动机与感知价值、关系嵌入、错失恐惧的详细关系未能展开进一步的探索,需求动机、感知价值、关系嵌入还可在进行潜变量的处理后构建更为复杂的错失恐惧关系模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不同类别的需求动机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因而不同种类的需求动机是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错失恐惧心理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从信息感知价值、需求动机的不同类型出发展开研究;与此同时,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来看,未来的研究应就关系嵌入变量对社交媒体中的各种问题性使用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丰富和发展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之下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