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2023-05-10张钰洲

中国市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应只是在名词和口号上打转,要聚焦数字化理念和技术,围绕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形成更为完善的“三位一体”金融方案。文章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特征入手,简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就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部分策略。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49;F832;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1-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1.000

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科技含量高、人员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等特征,且研发工作通常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资金需求以维持正常运转,而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基于此点,下文就对数字普惠金融特征进行分析。

1.数字普惠金融特征

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提倡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在当今时代,几乎所有金融业务都会或多或少用到数字技术,任何金融业务都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将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在一起便是数字普惠金融。

1.1提高业务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在批量获客和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数字普惠金融的承载体为互联网,而在生活中互联网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算法进行精准投放,可以实现高效批量获客,拓宽普惠金融业务覆盖面。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相较传统信贷业务的手续和流程都相对简单,企业客户只需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操作,即可完成注册认证、额度测算、业务申请、款项支用、还款等各个环节申请,明显提高客户体验,同时金融机构依靠系统自动开展的资料复核、业务审批,可以大幅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减少传统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误差和风险。

1.2增强风控管理

传统信贷领域使用的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规模等分析指标往往无法作为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信用履约等方面的评判标准。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多元场景对接、数据交叉验证,聚焦于能够反映科技企业生产经营动态、技术创新成果的各类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研发有针对性的客户评价模型和风险监测模型,主动跟踪客户动态变化,以模型和数据辅助业务判断,可以有效减轻以往单纯依靠财务指标的分析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信用评级、授信额度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去伪存真”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风控水平。

2.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增1.7万个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7.5玩个,营业总收入51.3万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有22.3万家。截至2021年7月,工信部公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4762家,其中1140家企业在2021年1-8月实现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13.2%,整体呈现出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经营情况向好的发展态势。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打破了企业

传统融资模式。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及范围有限,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足,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价其信用情况,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可得性。此外,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资需求通常具有规模小、频度高、风险高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的贷前尽职调查及贷后监测成本显著提高,反向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普惠金融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了企业评价画像、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对于中长期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具有广泛价值和积极影响。

2.1 完善企业评价

针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通过搭建“技术流”评价体系,以知识产权为底层数据对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精准画像,收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数据,着重考察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研团队实力、科技资质、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科技创新能力,并根据指标分值,给予企业技术流评级。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和“数字化”,打破了金融机构只看“资金流”进行评价和授信的困境,本着“不看砖头看专利”的思路丰富和完善企业评价画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支持。

2.2 拓宽融资渠道

数字普惠金融惠及了大量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自然在内。类似企业原本通常会作为商业银行的长尾客户被选择性忽略,但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重视长尾客户价值,主动加入普惠金融的赛道,对自身信贷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和重构。“金融机构不能光看重大企业、忽视小企业,更不能‘晴天送伞、下雨撤伞”。随着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在总行层面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将普惠金融事业部延伸至所有一级(直属)分行,各家机构在不断扩大自身普惠金融业务覆盖范围,争夺优质长尾客群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不可同日而语。在此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展了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客户群体,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充分享受了数字化带来的可能性和便捷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融资约束 。

2.3降低融资成本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打破了金融机构原有的地域竞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良性竞争,并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难题。

传统融资模式中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及时获取充足、准确的企业信息。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包含较多细分前沿领域,金融机构需要对科技企业所在行业、领域、赛道进行发展性、前瞻性预判,一方面对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的复合专业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另一方面会面临业务开展时不会看、看不清等问题,以上问题都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比如员工的培训成本、贷前的评估成本、贷中的检查成本以及贷后的监测成本,金融机构最终会将各类成本以利息的形式转嫁给企业。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抵质押物较少,金融机构可能会适当提高利率以平衡风险,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在数字普惠金融时代,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对接引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科研投入等多维度数据,有助于挖掘潜在优质客户,实现线上化批量触客、获客、活客,并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运用经营流水、税务、用电、专利等数据交叉评估企业资信情况,以此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背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科技类中小企业缺少质押物的压力,也为金融机构节省了大量贷前、贷中、贷后的人力及时间成本,为金融机构实现“应让尽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奠定基础[1]。

3.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

3.1政府部门层面

3.1.1健全体制机制

政府部门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为目标,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从中长期看,我国正处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水区,在普惠金融方面需要着力健全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政策,构建银行敢贷、愿贷、能贷、惠贷的长效机制,出台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专项再贷款工具以及有利于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抵质押融资的配套机制,并持续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推动银行信贷资源向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创新重点产业倾斜[2]。

3.1.2筑牢体系设施

数字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含着一定风险,近年来,金融数据领域乱象频出,泄露用户隐私、违规使用数据等问题遭到监管严厉打击。只有金融数据足够安全、规范,普惠金融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监管部门应加快补充完善数据安全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筑牢数据安全底线。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信用信息体系、数据统计体系、金融服务标准等基础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速构建金融数据基础设施,加快数字普惠金融标准化建设。

3.2金融机构层面

3.2.1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

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结算托管、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创新以人才定贷、以研发定贷、以补助定贷、以机构增信定贷等新型服务模式。针对成长期科技企业,提供撮合推介或辅导孵化等方式,帮助企业匹配优质投资机构,运用知识产权质押、创新能力评价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针对成熟期科技企业,协助企业开展境内外并购,提供顾问服务或融资支持,以资管资金或自有资金认购优质科技企业发行的信用债、可转债。站在科技产业链视角,分析、定位科技企业所处产业链节点,通过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合作,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探索创新科技产业链贷款产品。

3.2.2加强外部合作及内部政策保障

加强与各部委部门、证券交易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各类第三方平台等外部机构合作,围绕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科技企业融资、定制化金融服务、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客户相互引流赋能等领域群策群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应用大数据手段全面分析评价科技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强化企业评价及风险防控能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落实内部政策保障,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如将高技术产业涉及行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行业,优先满足授信需求,优先安排项目评估等。同时,在坚守合规底线的基础上,对相关流程岗位人员所负责人员整体在容错率范围内,且经调查未发现存在失职、渎职、违反国家法律、监管规定的,允许认定尽职免责[3]。

3.3企业层面

3.3.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规模较小,盈利不稳定,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导致其金融排斥度较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之下激发潜能,加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在实践方面,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实行分级管控,将研发项目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四个等级,对于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的项目必须单独建立管控档案,切实明确风险内容和可能触发相关事故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应急方案,若风险较大,应当暂停项目推进。对于一般风险项目和较低风险项目来说,管理人员要做好动态监控,综合考虑风险敞口及风险控制手段,制定应急方案,并加强对于未知风险的防范能力。二是规范财务体系,增加财务透明度,比如统一规范科研项目中研发经费、指标、合同、审计、科研报表、上报等环节的详细要求及标准,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财务数据的信任度。三是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工作,企业应当按照科研项目的重要性来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资金投入到那些未来发展趋势较为稳定、盈利能力较好的项目中,最大限度避免无效投资[4]。

3.3.2 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型企业应将战略重心放在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方面。一是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由于科技型企业抗风险能力不高,所以,企业要从发展情况、融资情况出发,减少科研资金资源大量投入较高风险的科研项目,降低企业在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应当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从自身生产条件出发,将企业作为科技成果投入、研发、销售的主体,探索构建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推动内部科研机构与市场对接,从而加快自身科技成果转化。

3.3.3 加快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又是其中的经济引擎,在推进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国内经济大循环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于我国当前恢复经济、改善民生有着极强的促进意义。由于特殊情况的影响,持续停工停产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其中资金回流困难等问题更是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在此种情况下,可以发现一些自身信息化程度较高以及数字化转型程度较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恢复力较强,并且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有一定韧性。由此可见,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不但能够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还能在对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增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其融资难度。然而,目前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普遍较低,数字化应用是企业数据采集的关键,中小微企业应加快从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到销售服务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打通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数字通道。管理人员应树立起数字化理念,完善企业战略规划,尤其科技型企业应该抛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内部管理各个环节综合运用数字化逻辑和手段 [5]。从数字化转型含义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便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和企业自身的业务相互融合,实现以数据驱动业务。在实际转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

第一,建立数字化思维。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的将可替代劳动力换成机器,而是要全面协同企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打通内部数据链。因此,建立数字化思维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只有提高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并建立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思维,强化数据在企业中的价值,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决策模式,利用数据进行创新、赋能,这样才能将数字化应用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所有流程,达到利用数字化理念优化生产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目的,达到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的。

第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当前,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5G、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极为快速,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招揽信息技术相关人才,加强企业内部对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的目的。并以此种方式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改革,真正体现出数字化转型所产生的的价值以及效益。

第三,提高数据管理能力。数据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化的关键和基础,只有打破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利用数据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高效沟通,才能真正释放出数字化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其他企业建立数字化发展协会,实现数字化转型技术、设备的共享,从而达到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及处理能力的目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传统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实践的同时,依赖智能算法、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数字金融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和服务深度。在未来,金融系统要继续深化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引领作用,持续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和创新战略项目实施,谱写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华德亚,陈敏. 数字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检验[J].时代经贸,2022,19(4):14-18.

[2]刘可馨,刘高生,赵静文.数字金融发展对企業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J].时代经贸,2022,19(4):62-64.

[3]李彦,张茹琪,曹宇芙.数字金融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5):144-152.

[4]罗婧.数字金融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2):77-78.

[5]胡英全.积极作为  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J].中国农村金融,2021,(16):47-49.

[6]王启越,倪嘉祺,马忠民.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J].商业会计,2022(3):39-42.

[7]苏漫漫,苗金芳.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实证研究:以西北五省区为例[J].市场论坛,2021(7):82-87+93.[作者简介]张钰洲(1989—),男,汉族,北京人,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金融科技领域。

猜你喜欢

数字普惠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