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星照耀香格里拉(四)

2023-05-10

党史纵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甸红军部队

再访噶丹·松赞林寺

站在中甸佛屏山巅上,噶丹·松赞林寺一览无余,在清晨淡淡的雾霭中,这座宏大的寺庙显得更加神秘威严。

率部进军中甸前,四十二师师长廖运周查看了相关资料,知道噶丹·松赞林寺属清朝皇帝和五世达赖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是云南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674年,五世达赖奏请清朝康熙皇帝批准后亲自选址指导修建该寺,并赐寺名“噶丹·松赞林寺”。全寺依山势层叠而上,金碧辉煌、气派非凡,因其外观布局酷似布达拉宫,所以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噶丹·松赞林寺建成后,成为本地区政教合一制度的最高机构。

1950年5月,部队刚进城,还没有安顿好,廖运周就找到新任中甸县县长孙致和,商量要去拜访噶丹·松赞林寺。拜访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表示对噶丹·松赞林寺的重视。噶丹·松赞林寺在当年红军长征过中甸时曾经提供了帮助,现在去拜访答谢也是应该的。二是工作需要。部队到了中甸,百废待举,如果得不到噶丹·松赞林寺的支持,工作将很难开展。稳定噶丹·松赞林寺是整个中甸得以安定的关键,也是当前统战工作的最主要问题。孙致和对廖运周的意见表示赞同,两人决定立即派人去噶丹·松赞林寺告知此事。

很快,寺里传回消息,欢迎他们到访。于是,廖运周、孙致和踏着当年贺龙走过的路,前往噶丹·松赞林寺。

抵达后,廖运周一行人被引入大寺会客室,掌寺的八大老僧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见面互相介绍后,廖运周说:“部队刚进城,我们特意来拜访各位僧侣,感谢噶丹·松赞林寺当年对红军的支援关爱。红军路经此地北上抗日,得到了大寺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开仓放粮接济红军,帮助红军渡过一段艰难岁月。红军走时寺里又派了两支骑兵队把部队护送出中甸,你们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贺龙总指挥送给你们的锦幛,部队没有忘记寺院对红军的恩情。”

当年红军离开中甸后,噶丹·松赞林寺把贺龙送的“兴盛番族”锦幛妥善地保管了起来。国民党当局听闻此事,多次前来查问。但寺里回应说,从来没有收到过共产党高级领导送的东西。由于噶丹·松赞林寺的巨大影响力,国民党政府也不敢随便进来搜查。这次解放军进城时,噶丹·松赞林寺的僧众带着保存完好的锦幛,和县城的群众一起吹响长号、焚起檀香、手举哈达,到南门外迎接解放军,这面锦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等廖运周说完,一名老僧接着说:“红军路经此地对寺院秋毫无犯,尊重我们的宗教政策,还派人给寺院站岗,红军将领贺龙还专门送来锦幛,我们资助红军粮食,红军也都付了钱,护送的骑兵回来也都给足了银两,这些年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现在中甸解放,部队进驻,我们都发自内心拥护和欢迎。”他说完又叫人把那面锦幛拿了出来。虽然已经过去多年,锦幛仍被保护得完好无损。廖运周笑着说:“这面锦幛是红军和噶丹·松赞林寺患难与共友谊的见证。”

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交谈双方的距离好像一下子拉近了,陌生感也消除了,谈话也不再拘束了。于是,一名老僧问道:“上次红军到这里寺院里的一切都没有变,现在不知道部队进中甸后,寺里会不会有其他变化?”对于噶丹·松赞林寺来说,这无疑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廖运周端起酥油茶喝了一大口,他十分清楚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的回答对稳定人心的作用。他定了定神,说:“我们来就是给各位吃一颗定心丸。我们党的政策大家都清楚,是一贯的。当年贺龙总指挥就讲过,事实证明红军都是说话算数的。今天我们在这里郑重宣布,尊重宗教信仰政策,寺院的行政设施保持原来的制度不变。来之前我查看了寺院人数,现在有1225人,过去旧政府每年每人按7斗5升青稞供给,现在仍然这么供给,青稞一粒不少,过去供给的油、银、布、铁、纸仍然继续供给。现在寺院的枪支弹药是有点多,但这些枪支弹药只要不用来为非作歹,只是用来守护寺院,就仍然由寺院管理使用,政府概不收缴。”廖运周的话说完,八大老僧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随着会谈气氛的热烈,八大老僧对廖运周、孙致和说:“既然是朋友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刚到,看有什么困难和需要我们做的,别不好意思,尽管提出来,只要我们能办到的,一定尽量帮助你们。”

廖运周说:“今天来还真有事需你们帮助解决。部队刚到,带的粮食已经用完了,后方运送粮食到来还需几天,这几天部队就要断顿了,想请你们支援点粮食,等运来粮食后立即奉还。”八大老僧沉思了一会儿,说:“去年天气大旱,收成不好,收上的粮食比往年少,寺里粮食也不是很充裕。但既然你们开了口,这个忙要帮,明天就可以派人来取。”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天色不早了。廖运周站起来,说:“十几年前,红军经过此地贺龙总指挥送了贵寺一块锦幛,成就了一段佳话。今天我和孙县长也送一块匾表一下心意。”说完,陪同来的参谋王发强把一块书写着“民族友爱”字样的软匾递了过去。两个老僧站起来将软匾接了过去并连声表示感谢。

从噶丹·松赞林寺回来后,孙致和就投入繁忙的事务。一天,他正准备出门去办事,在县政府门口碰到了两个僧侣。两人正在门口同哨兵说着什么,见孙致和出来,其中一个僧侣说:“县长,我们来找你反映个事,哨兵不让进。”孙致和一听反映问题,马上把他们请了进去,问他们要反映什么事。

僧侣说:“反映部队的事。”

孙致和赶紧问道:“是不是部队有人违纪了?”

僧侣说:“部队没有任何人违纪。历朝历代军队向寺院借粮从来没有还的惯例,当初借粮给部队也没有想叫你们还,可没有想到昨天你们把粮食还回来了。”

原来,部队昨天刚运来一批粮食。孙致和与廖运周商量,把这批粮食先还给寺院,因为当初借粮时就说好了粮食一到就还。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信誉很重要。就这样,这一批粮食被直接送到了噶丹·松赞林寺的粮仓。

“是不是粮食不够?”孙致和问道。

“县长,不是。当初你们借的是青稞,但昨天你们还给我们的全是大米、小麦,而且还多给了我们很多,这样你们可就吃了大亏!这件事可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是来感谢你们的。”

听完了事情的原委,孙致和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为了部队慷慨解囊鼎力相助,部队有条件了多还点、还好一点也是应该的,你们不要放在心上。”

通过这件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与噶丹·松赞林寺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这支部队和红军一样

东旺是位于中甸中间地带的一个乡。部队刚到东旺,就发现这里的许多群众都贫病交加。四十二师政委张子明见村里许多人无钱治病,就让部队把携带的药品先给地方群众用。由于药效奇好,那些天许多老百姓都排队去找军医看病。

虽然战士们事前都知道东旺的群众生活贫苦,但在目睹这里的贫困情况之后,大家还是感到震惊不已——这里的居民大都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穿的不用说,甚至吃的都没有。张子明到了一户人家,只见房子四面透风,一个老人病在床上,盖的被子已经烂得快成了一块棉网;所谓的床是用树枝绑在一起,两边用石块支起来的;在三个石块上垒了一块瓦罐,就当作做饭用的锅。他掀开瓦罐,只见里面煮了些黑乎乎的东西,用木棍撬起一块尝了尝,苦涩中带有腥味,还有点馊味。张子明对同行的地方同志说:“这些东西不能吃了,再吃会吃坏身体的。”地方同志说:“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每年种的粮食刚够过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就靠野菜了,你不让他吃,那他就得饿死。”

回来后,张子明找到廖运周,说:“这里的贫穷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廖运周这些天也一直在走村入户做群众工作,张子明说的情况他也深有感触。张子明又说:“当初红军经过这里,地方群众支援红军。我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红军过富民时有两个伤员因负伤掉队,不幸被敌人抓住活埋。一个上山挖药的青年农民在树丛中看到了这一幕,十分愤恨,眼看两个战士被埋得只有头部露在地面了,十分担忧,可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也无能为力。熬到天黑敌人离去后,这个青年迅速赶过去,用挖药的小锄头将他们刨了出来,伸手一試,发现还有气,便趁着夜色,把这两个红军战士悄悄背回家中,用草药给他们认真治疗、调理。第二天,敌人发觉被活埋的红军不见了,又气又恨,就在乡里又是悬赏,又是搜查。这个青年知道一旦走漏了风声,不但红军战士救不了,自己一家和左邻右舍还要遭殃。于是趁着夜晚,把两个伤员转移到了森林中的山洞里安置,借上山挖药之机去给他们换药、送食物送饮水,直到二人伤病基本痊愈。两名红军战士急着要归队,他又备了干粮,送他们踏上了追赶红军的征程。当年这里的群众对红军有恩,现在他们有难,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我们要发救济粮,帮助大家渡过眼前的饥荒。”

廖运周立即同意张子明的意见,他说:“那就把前些日子运来的粮食直接分给群众。”前段时间部队粮食紧张,廖运周利用到昆明开会的时机向部队和地方领导求援,地方领导把准备运往别处的粮食拿出了一部分给了他们,刚刚才运到。于是,廖运周和张子明立即打电话给孙致和,告诉了他这件事。一听说部队要接济粮食给地方群众,孙致和放下电话就跑来了,说:“今天我回去就发个通报,明天叫大家到村里广场来领粮食。”

此后,部队连续3天在广场上按照各家的困难和人口情况发放救济粮,许多老百姓领到粮食后都激动得哭了。每家虽然分到的粮食不多,但都是雪中送炭的救命粮。因此,百姓们见人就说共产党好、解放军好,说这支部队和红军一样。于是,部队跟群众一下子亲密了许多,东旺的工作局面也一下打开了,这个效果是廖运周和张子明当初没有想到的。

1950年,迪庆全境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掀开了历史新篇章。(待续)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中甸红军部队
俄部队军演
“中甸之争”: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原因探析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中甸牦牛养殖技术要点
老部队
少寨红军桥
中甸牦牛消化道寄生虫初步调查及防制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