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破解高考论说文写作“开局”的难题
2023-05-10廖城平
廖城平
在下棋时,人们时常会抱怨:“开局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实,论述文的“开局”也非常重要。“开局”是论述文写作的起始任务,涉及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其作用不可小觑。在写作论述文的过程中,一些考生常常会遇到难以“开局”的问题。开局不利导致考试失利,也常令他们懊恼不已。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考生破解“开局”之难题呢?接下来,笔者就详细地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的方向
当下的高考论述文写作更趋向于“‘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式”的写作。考生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比较、分析、判断,有效地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多维度、多层次的论述说理中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审题的过程中剖析“真实”的情境、把握关键的任务指令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审题:
1.审“真实”的情境
材料一般会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我们则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透过现象看本质,初步建立起一个逻辑框架。高考论述文写作题一般会要求考生就“事”析“理”或就“理”说“理”。因此,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考生就可以先找到命题材料(“真实”的情境)中的现象或道理,提取关键的词句,以关键的词句为切入点,寻找其中的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确定“观点”和“道理”,为之后的行文作准备。
在此,我们以审题难度比较大的2020年高考浙江卷中的作文题为例。“真实”的情境是三段材料。根据材料内容,考生应该找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坐标”“期望”(材料1)、“预期”“角色”(材料2)、“落差”“错位”(材料3)。但是,考虑到关键词过多将不利于构建逻辑框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关键词压缩为三个,分别是“定位”“预期”和“落差”。之后,可以这样概括材料中的三个情境:(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2)家庭、社会对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预期;(3)在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往往会有落差。将这三句话进行逻辑上的勾连,就能得出这样三种观点:(1)当个人的定位和家庭、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产生落差时,我应找到自己的定位,塑造更为独特的自己;(2)当个人的定位和家庭、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产生落差时,我会选择不辜负家庭、社会对我的期望;(3)当个人的定位和家庭、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产生落差时,我既不负家庭、社会的期望,又正视自己的定位,成就自我。显然,文章立意的核心点是“如何对待落差”。写作的难点是辨析自我定位与家庭、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分析在二者产生矛盾时应如何寻找其中的平衡点。
2.审任务指令
在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我们要让他们抓取题目中的重要信息,明确试题中的任务指令。纵观近三年的全国卷,命题者给出的写作任务往往非常明确,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征文、2020年全国Ⅰ卷的读书会发言稿、2020年全国Ⅱ卷的“论坛”演讲稿、2020年全国Ⅲ卷的给高一入学新生的一封信、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主持词等。上述任务,在写作中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比如,写读书会发言稿,需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和要求。因为它不同于书信的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也不同于演讲稿的激情洋溢、感染力强,更不同于论述文的逻辑严密、手法丰富。写发言稿,就需要就“事”说“理”,给出明确的观点,与听众文明交流,展现发言者的真知灼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尤其要注意交际语境。
二、引导,铺设开局的路径
审题只是“开局”的第一步。我们教给学生诸多审题的方法,充其量只能算“授人以鱼”。当然,一些教师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一直处于这一阶段,满足于告知学生如何审题,却忽视了后续的指引,甚至会在“指明写作方向”与“传授写作方法”之间画上等号。方向固然重要,但有了方向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必须实现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笔者认为,“授人以渔”应该做好两点:一是为学生提供工具,二是为学生提供可供参照的对象。
1.提供工具
关于分析问题、说理的工具,可学习、借鉴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图尔敏论证模型”“逻辑推理鱼骨图”等。经过教学实践,笔者推荐使用“逻辑推理鱼骨图”(后文简称为“鱼骨图”)。“鱼骨图”的结构形似鱼的骨头,是用来进行因果分析的一种工具,具有便捷、实用、直观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鱼骨图”来分析问题和说理。还是以2020年高考浙江卷中的作文题为例。
鱼头代表文章的中心论点(最终的结论)。两边的鱼刺均代表原因,越靠近鱼头的原因越重要。鱼尾代表初始论点。正如一条鱼不可能只有一根刺一样,一个结论的产生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因此,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学生至少要列出2-4个原因,使文章的结构更为严谨。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初步确定一个立意(初始论点):当个人的定位和家庭、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产生落差时,我既不负家庭、社会的期望,又正视自己的定位,成就自我(上文中的第三个立意)。之后,再鼓励他们尝试分析原因。原因一:我们知道个人的定位与家庭、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之间产生落差是在所难免的,但這种落差往往可以使我们窥见自己的不足。我们要正视这种落差。原因二:家庭和社会的期望难免也会有缺陷,我们要对家庭、社会的期望保持理性的距离。原因三:面对这种落差,无论是及时地调整自己还是保持理性的距离,实际上都是在明确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可以推导出最终的论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整个“鱼骨图”就初步形成了。实践证明,用“鱼骨图”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确实不错。当然,“鱼骨图”并不是万能的,因为除了进行因果分析之外,概念分析、定性分析、辩证分析等同样很重要。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工具。
2.提供可参照的对象
除了为学生提供工具,我们还要为他们提供可参照的对象。在每次的作文训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份写作提纲。这样做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本。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传习录》记载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弟子问:“安静的时候自己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作文提纲如下:(1)提出问题:在炼心(意志、品格、情操、信念、涵养、心胸等)的路途中,是静养好,还是磨砺好?
(2)分析问题:观点(静养诚可贵,践修价更高)+分析。
第1段;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联系现实引出观点。
第2段:分析“炼心”的概念。
第3段:诚然,静养是“炼心”的重要途径(比如“静以修身”“宁静以致远”),但相比于静养,磨砺显得更加重要。
第4 段(原因一):静以修身之后还要“俭以养德”。“俭”是对自我的克制,只有经过磨砺,才能验证德行之好坏。(举反面的例子说明)第5段(原因二);经过磨砺的“心”会变得无比的强大。有了这样的一颗心,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举正面的例子说明)(3)解决问题:(第6段)我们要在磨砺中健全人格,成就人生。
教师提供写作提纲,并不是要代替学生思考,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需多讲静态的知识,也无需提供一堆例证、名言等材料,只需为学生提供一条“路径”或一个支架,就足以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要让学生在摹写的过程中“入格”,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出格”。
总之,在高考论述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开局”之难题,不断提升其写作论述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