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2023-05-10徐玉娟姜有芹
徐玉娟 姜有芹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际效果,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佳。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角色意识,让深度学习更专业;鼓励学生质疑,提高深度学习能力;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通过以上策略,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丰富语文学习体验,最终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批判性;创新性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也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热议的话题。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属于浅表形式的学习,缺少对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更无法利用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去解决新问题。鉴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在思想表达与实际交流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笔者结合自己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就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策略谈一些思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现阶段,仍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从上课到下课,教师自始至终自说自话,既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不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消极、被动,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这样的课堂教学,遏制了学生活泼的天性,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难以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深度学习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较低。
2. 重形式而轻实效
第一,表演代替体验。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打破了以往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正在向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正所谓“过犹不及”。部分教师对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度”把握得不够。其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氛围,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表演的舞台,时而吹拉弹奏,时而情景剧表演,时而动手实践操作,表面上看课堂热闹非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是很多的活动偏离教材主旨,游离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之外,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教学进度,是一种低效的、浅层次的学习,甚至属于无效学习活动,对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知识没有帮助。
第二,课堂教学走向极端。部分教师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充当起课堂总指挥的角色,学生则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教学的各个环节及设置的问题,都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学生的学习进程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师设疑—引导思考—学生回答—归纳总结”的教学过程看似有条不紊,学生配合极为默契,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课堂上过多琐碎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成为一句空话。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呆板。另外,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开放的语文课堂,以至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显得无所适从。“浏览全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些都是语文课堂中经常布置的任务。由于教师的指令较为开放,加之教师的引导不足,课堂上乱象丛生,学生选择朗读的语段没有深度,没有交流的实际意义,有些交流甚至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认识,误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这样。这种走向两个极端的课堂教学,直接制约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
第三,滥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固然可以利用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图片、视频,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较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大教学容量,但它不是教学的主角。过度地、不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分散学习的注意力;课文录音代替了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导致学生无法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色彩艳丽的图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成了主角,而学生却成了配角,学生的深度学习无从谈起。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1. 增强角色意识,让深度学习更专业
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角色意识,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一言堂”的做法,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加强课前预习指导,通过课堂实践来检测预习效果,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究新问题、习得新知识,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课堂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倾听者,要善于察言观色,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当学生能够将所学语文知识内化吸收,变成语文能力活学活用,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时,深度学习才有初步的成效。
2. 鼓励学生质疑,提高深度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的能力。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然后列举化学家波义耳制成石蕊试纸,气象学家魏格纳推断出大陆与海洋的形成,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三个具体事例。有很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选取三个事例,只需要一个事例即可。也有学生认为,三个事例缺一不可,能全面、具体地证明作者的观点。面对这样的分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列举三个事例使全文论证更加有力,文章观点更具有说服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有争议的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准确把握批判性思维的正确方向,有效开展语文深度学习。
3. 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取长补短,从别人的想法中获得新的思考。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合作学习任务,通过合作朗读、合作扮演、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描写有关人物语言、动作等的句子,让学生说说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扮演廉颇、蔺相如、赵王等人物,再现“将相和”这一故事,让学生评价表演的得失,指出进一步完善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的意识有所增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深度学习的体验。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内涵,建构知识体系,在課堂中让文本“活”起来,让学生“用”起来,让教学“高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学习,进而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红.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
[2]葛欣.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模式的应用[J]. 广西教育,2020(41).
[3]叶秀宝. 深度学习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