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
2023-05-10不知火
不知火
《泰坦尼克号》 驶进中国那一年
封面“大船”启航
那是1998年的人間四月天,《泰坦尼克号》这艘史诗级巨轮驶过太平洋,“停靠”在中国电影院线。手攥电影票涌入影院的观众、横飞的盗版碟片、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响彻大街小巷的主题曲《我心依旧》,这一幕幕构成了中国影史上一幅热闹又罕见的图卷。《泰坦尼克号》引发观影狂潮,在国内的总票房达到3.6亿元人民币,同时占据国内电影票房榜冠军,长达11年之久。其实早在1998年3月,这艘“大船”便提前驶进《中国银幕》双封面,带观众率先领略杰克和露丝之间那荡气回肠的生死之恋,两人在船头张开双臂的经典pose,被记录在杂志专题的开篇,诉说着这艘“永恒之轮”上感天动地的缠绵悱恻。《泰坦尼克号》穿越文化的鸿沟,引起社会性共鸣,而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这是对于好莱坞大片的第一次全民认知,也是一个时代的电影记忆。
一艘影响中国电影工业的“永恒巨轮”
1998年——《泰坦尼克号》上映的那一年,被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称为“中国电影必须记忆的一年”。在她的描述中,那一年的中国影院毫不寂寞:中国第一部国产贺岁片《甲方乙方》与成龙新作《我是谁》揭开了1998年的影院序幕,好莱坞的《小鬼当家3》《蝙蝠侠与罗宾》等大片也纷至沓来。即便是电影院如此热闹的一年,《泰坦尼克号》还是以3.6亿的票房登顶当时的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在那时,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娱乐消费仅占国民收入8%的国家,然而,人们依旧愿意为购买《泰坦尼克号》电影票掏出自己月收入的近五分之一,这个现象可谓空前绝后。
在引入中国之前,《泰坦尼克号》就已经在全球创下12亿美元票房收入的纪录,成为威廉·德雷谢维奇在《艺术家之死》中所述的“第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大获成功的电影”。中国媒体争相报道,不断为《泰坦尼克号》的引进造势。其实在90年代中期,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亦接受了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大片模式,他们生产昂贵的电影,在全世界发行,在影院做首映,在世界各地培育新的电影文化。国际与国内电影市场的开放与调和,特别是从《亡命天涯》为开端的好莱坞进口大片,陆续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佳绩,让《泰坦尼克号》的引进顺理成章。
《泰坦尼克号》引进中国“意味着一场科技工业推动电影发展的浪潮汹涌而来”,这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与导演郭帆在一次讨论中达成的共识。他们认为,《泰坦尼克号》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电影人的观念,开始意识到“科技或许是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对电影美学的理解也逐渐发生变化。在《泰坦尼克号》之前,中国导演和观众更强调电影本体的艺术性,往往忽视了电影背后巨大的工业与科技支撑。这部片子的巨大成功让中国电影人意识到,故事建立在2.5亿美金的拍摄成本、几千人的团队、长达5年的拍摄时间、规范的制作流程的基础之上,电影界开始重新思考“技术手段如何与电影艺术水乳交融地为表现艺术构思服务”。正如彼时负责电影宣传工作的李文斌所反思的那般:“虽然并非所有的文化价值都得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实现,但影视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这一趋势更进一步要求电影过程的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的视觉与音乐呈现也深入影响了中国电影行业。冰山擦肩而过、船体断裂、旅客坠海、落日下的拥抱等画面诉诸视觉,学者高晓虹认为视觉性在当时的国内影视创作中常被忽视。对声音的重视也让部分电影人意识到,声音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非画面的影子。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说:“《泰坦尼克号》对声音作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它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让观众以一种幻想方式超脱地感受现实,这种感知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获得的,观众好像在梦境当中,体验着另一时空的存在,可见声音的魅力是画面不可替代的。”
一艘改编中国电影播放的“钢铁巨擘”
《泰坦尼克号》带给中国电影行业的另一个决定性的变革,就此推动电影院从单厅模式向多厅模式转换。90年代之前,中国的电影院以单厅制为主,“礼堂”和“报告厅”是这些电影院更多时候承担的功能。幕布撤下,电影院就变成了各种报告会和演出的举办场地。一个场地包办多种文化功能,这种单厅电影院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同一时间段,海外开始兴起多厅影院。和传统的单厅影院相比,多厅影院直接带来的变化就是银幕数增加,培育了更多有电影消费习惯的观众,提升了票房规模。90年代的中国,观众正在远离影院。县级的电影院大量关门,主流电影院收缩到一线、二线城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观众不喜欢电影,取代电影院生态位的恰恰是各种能够播放盗版进口片的录像厅或者VCD厅,影院面临着必须改革的要求。同时,中国大陆地区的房地产热度开始直线上升——房地产商在规划建设房地产项目时,主要参考的正是美式的MALL商场。MALL商场中,多厅影城也是不可或缺的。时任派拉蒙大中华区负责人的胡其鸣这样说:“内部需要改革,外部有商场的建设大潮,仿佛只需要一部优质的电影即可引爆旺盛的需求。《泰坦尼克号》最终成为了被历史选中的‘那一个’。”事实证明,影片彼时的超高票房的确拉开了进口片以及后续国产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攻城略地的序幕。
《泰坦尼克号》作为一枚代表历史以及文化的图章,早已深深烙印在当代人的心目中,以至于影片在2012年进行3D格式重映后,依然攫取9.46亿的票房,一时间超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自己另一部开创纪元的作品《阿凡达》,将中国票房纪录再度刷新。在2023年三度4K重映后,依然有5000万的票房进账。为了重温这场跨越世纪的旷世之恋,《中国银幕》于2012年的4月刊,带来重磅专题《带上你的旧船票——重返泰坦尼克号》,这一梦百年,就像一场事先张扬的集体怀念,“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看的电影”、“那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爱情”、“那一年,我们爱过也嫌弃过的胖露丝”、“那一年,让我们震撼过的灾难奇观”“那一年,让我们感动过的乘客”……这些旧时记忆汹涌澎湃,让这艘沉沦百年的巨轮,再度重现往日那辉煌的荣光。
结语
很少有好莱坞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能刻在中国电影史中,詹姆斯·卡梅隆无疑便是那个例外。完成《泰坦尼克号》在中国辉煌旅程的12年后,中国乃至世界观众迎接的不仅仅是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达》的到来,更是3D这项终于走向全民的电影技术。《阿凡达》带给中国电影市场的远远不止票房的再一次狂飙猛涨:3D摄影机的不断普及,新影院不断下探至三线及以下城市,最终助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和视听化。而这一切的“饮水思源”,无疑还是《泰坦尼克号》——其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受众群体,把中国电影单片票房的量级从千万级别提升到了“亿”这个新的台阶;在工业方面,更是为中国大片点燃一盏“指路明灯”;最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中国影院从单厅模式向多厅模式的转变,助推后续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