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学服务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不良反应分析①

2023-05-09戴泳君董中国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药学

戴泳君,董中国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有效性和较强抗菌活性、广泛抗菌谱的一种核酸合成抑制剂,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促旋酶和细菌DNA拓扑酶,在交互的过程中来达到抑制患者机体内细菌DNA复制的作用[1]。将该药物应用于患者,能够针对多种耐药菌株和病原微生物进行灭杀,因此,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2]。但是,随着该药物普及范围逐渐扩大,临床应用率的逐渐提高,发现喹诺酮类药物易会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较多不良反应,且会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病例越来越多,因此,临床针对此现象给予了高度重视[3]。为探究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中开展药学服务,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1年1月,在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中开展药学服务,分别于实施前(2020-01~2020-12)、实施后(2021-01~2021-12)针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并于实施前后分别随机抽取200例就诊患者作为样本。实施前组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22~70岁,均值(46.81±8.14)岁;实施后组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22~75岁,均值(47.13±8.60)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呈均衡分布(P>0.05)。

1.2 方法

统计药学服务实施前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后针对实施前患者的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和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组建药学服务干预小组,综合实施前的具体情况,给予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工作科学性的指导方案,制定用药规范细则后,加强对医师和药师的培训工作,以提升工作人员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用药知识,最大程度上避免医师或药师凭经验用药,强化工作人员的药学服务理念[5]。

1.2.1 严格参考药物禁忌证:在采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之前,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全面掌握和了解,并且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钙、磷代谢产生影响,医生需要明确,当未成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骨关节软骨病。因此,临床中在针对哺乳期妇女、孕妇以及未满18岁患者进行治疗时,需强调尽量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若儿童必须要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医生需详细掌握儿童的各项适应证,并控制剂量,使其不超过15mg/kg[6]。还要防止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以及喹诺酮类药物过敏患者。

1.2.2 不良反应预防:临床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于用药之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和过敏史,然后谨慎用药,认真选择所用药物,尽可能的降低不良反应等临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性。临床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大多情况,是由于医生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现患者对内酰胺类药物出现过敏反应,此时将会利用喹诺酮类药物代替内酰胺类药物,但是,临床需注意,大多此类患者为过敏体质,因此,非常容易在临床中出现变态反应[10]。所以在选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还是要更深入的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咨询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7]。医务人员还要详细掌握患者的各项用药指征,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有效避免,对于药物剂量需合理安排,并且利用合理的给药途径,并于用药之前进行进一步确定,控制患者的疗程,过长的疗程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在静脉给药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控制给药速度,降低药物对患者胃肠道造成的损伤和影响,减少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而在口服用药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做好用药指导工作,详细叮嘱患者尽可能的将药物服用的时间放在睡前或饭后,以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1.3 观察指标

统计药学服务实施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并针对实施前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因素、临床症状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药学服务实施前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药学服务实施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9.50%低于实施前20.00%,实施后患者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更轻(P<0.05),见表1。

表1 药学服务实施前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200,n(%)]

2.2 药学服务实施前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和给药途径有关,年龄>60岁的患者和注射给药的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P<0.05);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于患者的性别和用药种类无较大关联性(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分析

2.3 药学服务实施前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分析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见表3。

表3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充分说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差异没有必要的关联性,但是,从患者的年龄分布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年龄大多集中于60岁以上患者。之所以会发生此现象,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自身机能减退,以及患者的肝、肾器官的功能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退现象,因此,相对年轻人而言,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弱,且老年患者大多伴随慢性或基础性疾病,所以,当喹诺酮类药物和日常服用药物产生联合用药过程中,用药频率过高也可能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8]。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肾血流量会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就会直接导致患者的肾脏功能在针对药物进行排泄时,效率较低,因此,相同的药物剂量应用于老年患者机体时,在患者体内所存有的药物浓度会更高。所以,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面对老年患者,尤其是部分肾脏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加强对患者临床指征的监护力度,结合患者具体的肾清除率来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并且严格控制给药的具体时间[8]。在后续输液治疗工作中,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停止输液,或将滴注的速度减慢,避免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也会因此减退[10]。

胃肠道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剂量和刺激性有一定的关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因此,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大脑组织在药物的引导下,发生中枢神经兴奋以及癫痫症状,因此,患者会存在上述不良反应[11]。而将药学服务应用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以此目的提供给公众负责任且与药物相关的服务,通过分析原因、找到对策、实施相关措施来保证药学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性[12]。

综上所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中开展药学服务,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显著,临床医务工作者应该充分应用药学服务,详细了解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患者具体的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形式,通过分析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针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性。

猜你喜欢

喹诺酮类药物药学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