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会推动天文科技事业与国际接轨
2023-05-09匡佳慧
国际化是新时代我国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把握科技创新趋势的重要推力。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天文学会的国际化进程是推动天文科技事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参与并主导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展有实质性、可持续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是中国天文学会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国际学术会议方面,中国天文学会从早期被动参与逐步转变为自主举办,先后举办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四次亚太地区天文会议、亚太地区天文教育讨论会、第十届国际激光测距仪器专题讨论会、第四届东亚天文会议、第三届国际激光天文动力学研讨会等,并多次开展IAU专题讨论会。2012年,第二十八届IAU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天文工作者参会,是中国天文学界的重要盛会。
近年来,学会积极举办并深度参与了多项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在展示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深化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6月,中国天文学会相关成员参与了在西班牙举办的行星科学信息学与数据分析年会,探讨信息学和数据分析在处理行星任务中的应用。同年10月,第八届金砖国家天文工作组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交流在“金砖国家智能望远镜和数据网络”项目中的科学合作。2023年3月底,中國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首届科学年会在北京召开,旨在推动CSST国际各区域科学中心、各科学领域和各课题的学术交流。即将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召开的暗夜与宁静天空保护论坛,则致力于加强保护黑暗安静天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天文观测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学会从尝试参与国际项目逐渐转向主导联合其他国家深度合作。作为主要单位,学会在IAU和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统筹下,参与了国际地球自转联测活动;组织进行全国性的国际哈雷彗星联测,部分会员单位分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行观测;与美国ESSCO公司合作,借助其提供的部分元件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13.7米口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研发项目顺利完成。学会还多次举办国际青年天文学家暑期研讨班、国际VLBI科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日食观测成果交流会、天体物理国际暑期研讨班等,大力推进国内外天文学者交流互访,全方位收集国际前沿的动态信息,特别是科研进展信息。
近年来,学会在高能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射电天文、日食观测、超新星等领域持续开展深度国际交流与合作,交流态势日趋密切,合作程度进一步深化。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为主要依托的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旨在围绕虚拟天文台、天文信息学、天文大数据等领域开展研发和应用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天文数据开放共享,现已吸纳21个联盟国参与。此外,国家天文台参与了美国能源部支持的“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助力该项目获取世界最大的宇宙三维天图,打破了以往的巡天纪录。
着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长期以来,中国天文学会一直致力于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扩大中国科研人员在世界天文学领域的影响力。
1987年,世界实验室所属中国高技术中心——天文及天体物理分中心在南京设立。1989年,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天文学科中心(现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在北京成立,总部挂靠北京天文台(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04年,中、日、韩三国合力组建VLBI联合会,在打造天文学领域学术合作品牌平台、深化与海外高水平组织机构联系、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发展新局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年初,中国天文学会的会员单位北京天文馆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天文教育办公室(OAE)达成合作,建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教育办公室中国中心。该平台通过组织天文教育研讨班和培训活动,整合天文教育资源,研发不同学段天文课程材料等项目,推动前沿天文教育信息、优质天文教育工作者和高质量天文教育课程体系等要素在国际间交流互动,构筑天文学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和科学传播人员的国际性网络,在深度提升国内外天文教育水平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2022年11月举办的第四届邵逸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人员总结国内外天文教育的近况,并探讨了未来基础教育阶段天文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探索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
期刊是学术活动的主流媒介,引领学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科技社团国际化的实践探索中,英文期刊肩负着学术传播的重要使命。
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同主办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于2001年改版为英文期刊,2005年被SCI收录。RAA刊登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稿源收集、审稿、发行等环节均凸显了国际化特色。
在稿源方面,RAA拥有一支动态的、活跃在国际天文界的编委团队,通过编委参与投稿和组稿,有效保证了期刊稿源收集的国际性。此外,RAA持续致力于加强与国际天文学界的联系,通过参与国际天文会议组稿,或邀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文学者撰写综述或热点评述,提高RAA的国际认可度。
在审稿方面,编辑部收到来稿后,按照学科属性委派相应的学科编委将稿件送审稿人审阅。这些审稿人多为国际天文学领域优秀学者,掌握科技前沿知识,对学科动态发展有敏锐洞察力,能从选题、内容、架构等方面对稿件提出专业的建设性意见。此举提高了国际受众与RAA的互动性,是维持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发行方面,2009年,RAA与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开启战略合作,由IOPP协助进行RAA海外版的推广与发行。通过与其他国际知名期刊捆绑宣传发售等方式,RAA海外版被成功推广至国际主流出版市场,期刊知名度和发行量均大幅提升,中国天文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能见度”由此得以提升。
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在世界天文学研究领域展露锋芒,并在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1987年,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奠基人王绶琯院士当选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现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中国委员会委员。1989年,中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叶叔华院士当选IAU副主席。1994年,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创始人艾国祥院士当选国际天文联合会第十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又于1997年当选该委员会主席。此后,中国天体测量学科带头人金文敬和苏定强院士、方成院士、“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等先后在IAU及其专业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
除此之外,中国天文学会先后加入了国际日地资料快速交换及服务组织(IUWDS)、欧洲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EVN)、SKA天文台等国际组织,显著提升了学科前沿热点把握能力,进一步拓宽了学会发展的国际化视野。
(作者单位:匡佳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延伸閱读/
中国天文学会国际化发展历程
科技社团发展始终与外部社会密切相关,纵观其国际化历程,实际上是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缩影。为更清晰地把握科技社团国际化发展策略的全貌,本文以中国天文学会为例,将其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分为艰难探索、迅速崛起、蓬勃繁荣三个阶段。
艰难探索(20世纪20—60年代)
受制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限制,学会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摸索前进的艰难过程。自1922年成立后,中国天文学会参加了3届IAU大会,并于1935年正式加入IAU,成为中国第一个加入国际组织的科技社团。1936年,学会委派成员分别前往日本北海道和苏联伯力开展日食观测,这是中国科技社团早期为数不多国际化实践的珍贵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一些因素影响,相继颁布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天文学的发展规划均未能得到有效实施。1959年,IAU蓄意制造“两个中国”,学会抗议无果,于1960年退出,国际化活动一度中断。这一阶段,以委派人员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为主要形式,但形式单一,内容稀少而零散。早期发展曾被长期排斥在国际规则体系之外,相关活动的开展以独立探索为主,更多呈现出一种被动适应的状态。
迅速崛起(20世纪70—90年代)
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科技改革发展与实践探索,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由乱到治、由衰到兴的重大转折,国际化成为中国科技社团发展势不可挡的重要特征,中国天文学会也顺势而上,进入快速崛起阶段。1973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天文学座谈会,报送了《关于加强天文学研究的报告》,强调要恢复中国天文学会活动。1977年召开的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对我国的天文学发展进行了部署。1979年,学会成员前往加拿大与IAU谈判恢复会籍问题,于1982年正式恢复,更加多样的国际化实践由此展开。学会国际化探索更为多元、系统,开始通过吸纳外国学者访华、尝试自主举办国际会议、参与国际合作计划等方式,不断扩大中国天文学会的辐射影响和中国天文学研究智慧及成果的国际输出。
蓬勃繁荣(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性科技革命浪潮持续推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多元开放的人才成为亟待完成的重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政策的颁布,为我国各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协同合作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与规划。作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平台,科技社团的国际化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它的历史新使命,就是引领中国天文学会国际化发展步入蓬勃发展新阶段。较之上一阶段,学会的国际交流合作更为密切、细化,通过多种形式面向国际展示学会在天文学领域最新科研和技术成果。其中,IAU第十次亚太地区天文会议和第二十八届IAU大会在国内成功举办,更是把学会的国际化进程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