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三牧”问题的几点认识

2023-05-09包玉山丁继

北方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包玉山 丁继

摘  要:“三农”问题在牧区的具体存在形式为“三牧”,即“牧区、牧业、牧民”问题。“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较多,比如生态恶化和制度改革缺陷等,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三牧”问题是牧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是解决“三牧”问题的总抓手。应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 “三牧”问题,助力牧区乡村振兴。

关键词:“三牧”问题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牧区与农区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生产方式。“三牧问题”,即牧区、牧业和牧民问题的产生,与牧区经济体制改革时生搬硬套内地农村地区的经驗做法有高度相关性,已经在国内学者间形成了相当范围的共识。牧区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生搬硬套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根据牧区的实际情况,借鉴本土经验,发挥牧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推进牧区改革和发展。如何在中国式“三农”问题理论的框架内,根据牧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深入研究牧区“三牧问题”,正确认识产生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关系,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将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共同富裕等理论贯穿于牧区发展的实践中,总结探索符合牧区实际的“三牧问题”道路与发展模式,补充和完善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牧”问题及其成因

(一)“三牧”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牧”问题的主要表现为牧区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牧民增收缓慢、劳动力不足、人才缺失、草原生态退化、产业化水平低、牧民定居建设缺乏规划性、服务设施薄弱等问题。草原畜牧业是草原牧区的支柱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草原是牧区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基础,也是维护陆地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牧区草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理想状态,应当是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牧区私人利益与全社会公共利益,兼顾牧区经济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发展。产业的生产机制、发展机制和创新机制应遵循生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能脱离“人畜草”的有机结合。另外,随着企业资本和工业化的家畜饲养模式进入牧区,“围封转移”政策等原因也一定程度导致部分牧民贫困。目前,牧区振兴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资源环境瓶颈、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融合不足、生产建设资金缺乏等因素制约。牧区与农区在自然、人文环境以及产业形态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解决“三牧”问题助力牧区乡村振兴,需要把握牧区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完全照搬农区的做法。

(二)“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牧区为了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实施的生态移民等政策改变了牧区牧民的生计方式,造成收入渠道单一,生态补偿机制又不完善,导致部分牧民家庭收入下降。游牧变为定居、引入农业生产模式、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促使草原生态退化;二是“双权一制”的产权制度改革,照搬农区改革的经验,破坏了草原“人-畜-草”的平衡,导致牧区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牧民生计脆弱。小规模家庭经营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破坏了草原生态、草食家畜、牧民社区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导致“私地悲剧”,牧区贫富差距拉大;三是牧区矿产资源的开发,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牧草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导致畜产品产量增速放缓,畜牧业收益下降,牧民增收乏力。

二、“三牧”问题与牧区乡村振兴的逻辑

(一)解决“三牧问题”是牧区乡村振兴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牧区一直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统一”的美丽画卷,为我国经济社会早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因气候变化、人为破坏、超强度开发利用等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包括牧区草原在内的全国草原发生了大面积、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依然严峻。“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草原畜牧业是牧区基础产业,是牧民最主要的生计来源。面对生态退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需要及时适当调整,但目前牧区仍多以户为单位进行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过程中始终处在弱势地位,未能形成市场主体该有的话语权。草原生态退化、牲畜头数增加,导致牧户养畜成本急剧上升的同时,牧户与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关系和利益链机制,“重生产、轻加工、弱营销”导致的产业链不健全、价值链短而低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牧”问题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是立足世情和国情农情发生重大变化作出的,它是新时代城乡发展理念的升级版,关系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世界形势看,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正在加速发展。世界农产品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农业科技革命快速发展,国际农业竞争日趋激烈。从国情和农业条件看,中国在“三农”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农村发展仍是薄弱环节,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制约依然存在,农产品供给存在结构性过剩,农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要处理好“三生矛盾”即:生态、生产、生计

牧区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受到草原生态退化的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牧民生活陷入恶性循环,产生了所谓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之间的“三生矛盾”。“三生矛盾”是牧区乡村振兴的第一大制约因素。由于多年以来的不合理开发,牧区的草原生态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并加剧了“三生矛盾”,即牧民为了生计破坏生态,生态反过来影响其生产;政府为了发展生产破坏生态,生态反过来影响生产和生计。“三生矛盾”已经成为牧区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如何破解“三生矛盾”问题,已经成为牧区能否具备自主发展能力而实现牧区发展的关键。在这一问题上,学界、政界、企业界做出了许多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验。草原生态的产业化治理和草原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就是其中一条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通过草原生态的产业化治理和草原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能够解决城市过剩资本和乡村生态资源的结合问题,而且还可以达到破解普遍存在于牧区的“三生矛盾”的目的。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 “三牧”问题,助力牧区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因我国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现代化战略也需要分阶段分梯次进行。牧区地处我国西部,是众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特殊短板性特点突出区域,是典型的第三梯次区域。但对我国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等领域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牧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余年,牧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从封闭转向开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隨着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牧民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日渐淡化,需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气质的内在契合来丰富完善牧民的精神世界,推进牧民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现代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牧民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机会主义盛行,自立能力和发展意识弱化等问题不可忽视,应通过革命文化的宣传、科学教育的普及、技能技术的训练,促进牧区实用性人才培育,实现牧民的现代化;随着牧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牧民失去进取精神和自律能力,超前消费、铺张浪费、损人利己现象频繁发生,需要通过教育,促进其养成积极、理性、文明的行为,培育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进而推进牧区人的现代化。

(二)牧区生态现代化的新模式

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复杂,需要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和契合,需要经济、社会、文化的生态转型。要树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性生态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联动型新模式,促进牧区生态现代化。

牧区草原沙漠化、荒漠化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草原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沙尘暴、干旱、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牧区高质量发展。因此,通过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原则,增加草原生态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应急管理网点,形成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加强草原生态恶化防治能力和灾害应对能力,以推进牧区生态现代化。

(三)牧区现代产业链和供应链

牧区历经了上世纪80年代的“草畜双承包”制、90年代的“双权一制”和本世纪初的新型合作化等制度变迁。但是,无论哪个阶段,产业组织不是过度集中就是过度分散或过度流于形式,始终未能完全走出困境。因此,通过培育家庭牧场、集体牧场、托管合作、信用合作、屠宰加工、供销合作等生产、加工、流通组织来提升牧区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其产业链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牧区产业链短、供应链散的问题之根源在于市场发育不全。牧区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形成生产品的买方市场和消费品的卖方市场,处于产品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双重被动状态。通过重建仓储、物流、供销体系,建设活畜市场、肉类市场、绒毛市场以及工业品供与销的流通渠道是激活牧区市场流通、加快供应链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牧区社会主义新文化形态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牧区新旧文化的更替,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发生变化,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应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牧区文化生态的失调问题。

党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基层,牧区缺少掌握能够解读党的政策、讲解革命历史、介绍先进文化的理论人才,党建工作停留在学文件、看电视、听宣讲层面。应通过建立牧区流动党校,讲授党史和革命文化内容,推行以建党精神为核心的宣传教育,弥补牧区革命文化建设之不足。

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仅表现在文化形式上,还表现在文化内容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牧区文化形式多样,但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发展却停滞不前。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牧区新文化形态。

(五)党领导下的牧区组织体系

部分牧区基层党组织存在治理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弱化、理想信念动摇、消极腐化观念蔓延等诸多问题,应通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为上、民主为要、基层为重”治理理念,解决治理意识淡薄、治理制度缺失和治理功能弱化的困境。

牧区多存在经济组织发育不全,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等问题,应通过发展生产组织、加工企业、流通组织、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解决牧区经济组织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牧区社会组织往往发育缓慢,除官方社团外,民间组织极为落后,需要通过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性组织、培训机构等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助推牧区的组织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立忠.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4.

[2]邓艾.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研究[M].民族出版社:北京,2005.

[3]恩和.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为例[J].开发研究,2018,(2).

[4]敖仁其,艾金吉雅.内蒙古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研究[M].辽宁民族出版社:沈阳,2018.

[5]王关区.内蒙古推进农村牧区全面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方经济,2020,(8).

[6]马志艳,乔光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牧区应该怎么办?—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2020,(20).

[7]王关区,陈晓燕.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经济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13,(2).

[8]韩长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N].农民日报,2018-04-10(1).

[9]尹成杰.乡村振兴:新时代“三农”大战略[N].文汇报,2018-03-13(6).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