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2023-05-09刘文静王鹏林

北方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融合东北地区

刘文静 王鹏林

摘  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东北地区工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创新动能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区域制造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融合水平低等问题。本文认为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度结合本地区比较优势,统筹制造业发展和保障国家五大安全,打造区域性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融合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找准方向、精准施策,避免内耗经济和政策浪费资源。

关键词:东北地区     制造业     比较优势     产业融合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培育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提法是在世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乏力等多重背景下提出的。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辽宁时就指出,“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是全方位振兴”。所谓全方位振兴,指的是更加立体的振兴:不但要振兴工业,更要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不但要振兴经济,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增长的可持续性;不但要振兴国有经济,更要注重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协调性。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再次谈及东北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问题,既要有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战略高度,也要有实现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的思维广度;既要关注如何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也要把制造业发展的区域协调、产业协调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生特征来把握。基于此,本文指出了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几个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动能不足

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首要障碍是创新动能不足。创新动能不足不仅表现在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创新硬件实力较低,也表现在人才不足、创新激励不足和制约创新水平提高的其他体制机制问题。使用创新类指标构建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创新指数,包括R&D经费投入强度、科技创新支出强度、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比、万人专利授权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科技转化三个维度衡量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水平。测算结果发现,近十年来东北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在东北三省中,辽宁省的创新能力最高,黑龙江省的创新能力最低,吉林省的创新能力增速最快。在2020年,全国平均的创新能力指数为0.8左右,辽宁省和吉林省的创新能力指数在0.4左右,黑龙江省的创新能力指数仅在0.25左右。除此之外,在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的过程中,高端人才流出的比例较高,同时缺乏有效人才引进的市场机制。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参与度不高,高端制造业垄断性质较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动能总体不足。

(二)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缺乏竞争力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竞争力根源于比较优势,缺乏产业比较优势造成了产业竞争力低下。通过东北地区制造业整体的增加值等相关数据来看,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在我国整体的制造业产业格局中基本不占优势。通过国际上的对比可以发现,即便我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是制造业发展的质量相对较低,很难称为制造业强国。东北地区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具备一定的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产业延伸缺少新突破,产业升级转型缺乏有力的竞争优势。通过数据来看,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交货总量在全国制造业总交货量中的比重仅占2%左右,货物销售的总产值和利润占比仅为4%左右。在东北地区占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领域,出口交货总量、销售产值和利润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也仅有4%左右。相比来讲,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北沿海的多个省份之间,已经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缺乏产业竞争力和缺乏转型驱动力之间会形成不断积累的恶性循环,优势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地位也会不断衰减。

(三)东北地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较低

东北地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低,产业集聚的协同创新、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特征表现,通过空间上相近的或互补的产业向特定地区集中,形成专业化程度高、运输成本低的产业集群。在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报酬和正外部性,推动特定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单从区域经济布局的角度讲,在东北地区的制造业空间聚集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其一,“哈长城市群”的制造业集聚动能不强,核心城市的产业吸引力较低,仅就黑龙江省而言,哈尔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也十分有限。其二,“哈长城市群”和沈阳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产业割裂,根据城市之间联动关系的测度结果发现,哈尔滨与沈阳、长春与沈阳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表现为要素争夺、政策壁垒等。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的产业空间集聚水平不高,制造业企业和部门之间存在协调联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优势难以有效发挥,不利于东北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和总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四)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欧美制造业强国在制造业服务融合、信息融合领域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比较有利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东北地区不同省份的制造业融合发展特征有所不同,辽宁省的制造业产业融合程度较高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产业融合程度较高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理论上讲,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实现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所呈现的融合格局会较为合理。但是在辽宁省的制造业产业融合过程中,制造业与具体的软件、信息服务、信息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程度依然较低,没有真正发挥出产业融合的红利,没有真正实现制造业的融合式发展和升級转型。在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根源于始终没有理清不同战略思路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制造业和农业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多大范围、多大程度地融合,如何处理好制造业融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制造业融合发展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产业融合的规划,必须建立在保证国家五大安全的前提之上,否则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的矛盾会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总体来看,在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缺少自上而下的明确规划,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二、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创新驱动,激活创新动能

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激活企业的创新动能。其一,要建立创新投入、科技转化和创新产出的全方位监督激励机制。要不断加大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关注科技转化过程,积极出台一系列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相关政策,破除不公平、低效率的制约科技转化的体制机制。围绕从创新投入、科技转化到创新产出的具体环节,发挥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性作用,完善科技转化的风险补偿机制。构建创新产出的激励机制,对推动地区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点项目和人才进行重点奖励,激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动能。其二,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补偿机制。面对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局面,必须针对重点领域出台特殊政策,完善人才引进的激励制度、分配制度和配套政策,激发重点人才的创新活力。其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针对特定领域优先解决审批流程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产权保护等问题,放宽政府之手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计划干预,推动形成公平竞争和具有活力的地区产业发展生态,为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撑。

(二)统筹发展和五大安全,依托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根源于地区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必须坚持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依托东北地区优势,推动制造业与比较优势领域、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东北地区制造業的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指出,东北地区发展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实际上,五大安全不仅是东北地区发展的约束条件和政治任务,五大安全所对应的要素禀赋,实际上也是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其一,需要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船舶、航空等优势产业为基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升级,统筹制造业发展和国防安全;其二,需要以能源产业为依托,着力推进能源相关的制造业关键技术研发,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加强国际之间的能源合作,统筹制造业发展和能源安全。其三,需要以粮食生产为依托,加快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延伸粮食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粮食生产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统筹制造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其四,需要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依照市场实际需求推动生态资源立体开发,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引领资金下乡,推动农村制造业发展,统筹制造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其五,优化调整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成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错位发展空间格局,统筹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安全。

(三)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区域性制造业产业集群

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不断形成和强化区域联动合作发展机制。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本地区制造业升级转型。推进制造业跨市域、跨省域融合发展,强化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合作,打造区域性制造业完整链条和区域性制造业产业集群,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制造业联动发展中,应不断破除生产要素空间流动的障碍和壁垒,加强制造业技术承接和对接,加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合作,力求在新领域取得转型升级突破。在东北地区内部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化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省内优势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优化制造业供给质量,形成高质量供给和高质量需求在更高水平上互动、互赖、互促,牵引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明显的产业融合的特征。从国际经验来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并非独立进行的,而是需要信息技术、软件、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全方位参与。东北地区制造业如何升级转型?其一,要不断强化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挖掘产业分工具体化、专业化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深度结合信息技术产业、软件产业、通信产业,推动实现东北地区制造业智能化、尖端化、技术化发展。把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业振兴的核心动力,以工业振兴带动东北地区工业发展质量提升,为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提供动力源泉。其二,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优化调整新兴制造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结构,基于不同省份的资源禀赋差异,以市场为机制为原则引导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其三,推动东北地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利用好不同类型制造业自身的优势,将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工具融入到制造业的进程管理中,创新工作模式、业务流程和用工方式变革,转变制造业生产和合作机制,为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强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倪铭娅.持续鼓励投向制造业投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N].中国证券报,2022-05-11.

[2]边玉龙,黄英.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东北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N].鞍山日报,2021-11-16.

[3]杨虹,刘桂菊,倪文忠,林强.谋划重大项目做大做强制造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形成新突破[N].中国经济导报,2021-08-25.

[4]李婉红,李娜,李策.要素配置效率、选择性产业政策与制造业结构转型——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21,(02)

[5]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8,53(03).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产业融合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