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5-08陈小刚

国防科技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军工工匠校园文化

陈小刚/文

近年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扣时代要求、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借力于学校“双高”建设,致力于研究、实践切实可行的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凝练形成了“一培育四融入”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将军工文化融入大学精神、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校园文化中,着力培养红色军工传人。

学校红色军工底蕴深厚

诞生于国防、服务于国防、奉献于国防,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军工文化,着力培养军工特质人才。学校最早隶属于钱学森赞誉过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惠安化工厂,是原兵器工业部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一所职业院校。办学60 余年来,近百名奉献在军工一线的毕业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产业工匠人才、四川工匠、辽宁工匠、西安工匠、咸阳工匠等称号。

学校1958 年建校,隶属于原中国兵器工业部,是国家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中44 个国防工业项目配套建设学校,为军工国防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工技能人才。

学校几代人在为国防工业无私奉献、探求职业教育新途径、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取得这些瞩目成就的同时,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军工文化底蕴。继承红色军工文化,挖掘和弘扬红色军工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对培养新时代匠心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陕西省军民融合办公室的指导下,学校联合航天、航空、兵器等92 家大中型军工企事业单位校,牵头组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建成国家新时代航天工匠人才培养基地、兵器工匠学院、航天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聘请张新停、杨峰等大国工匠,建成4 个具有军工特色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西安钧诚、北方惠安等10 个军工“校企合作工作站”。在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等军工单位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军工特质更加突出,校园文化的军工氛围更加浓厚。受到《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报道30 余次,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主要内涵

经过长期积淀,总结凝练形成了“一培育四融入”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一培育”,即培育红色军工传人,表明了红色军工文化育人的基本目标,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四融入”,即将红色军工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中,讲的是军工特质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路径,解决的是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主要做法

近年来,学校将丰富生动的军工文化资源融入到育人全过程,构建了层次分明的匠心文化育人体系,形成了“一培育四融入”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一培育”是培育红色军工传人,“四融入”是将军工文化融入大学精神、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校园文化中,实现军工文化育人全覆盖。

“一培育”,即培育红色军工传人。军工文化是军工人创造的宝贵财富,以“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内容为主体,形成“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继承军工文化,挖掘和发挥军工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四融入”,即融入大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

一是军工文化融入大学精神,明晰军工文化涵育学生工匠精神育人新内涵。将军工文化融入大学精神,使大学精神更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质,树“匠魂”,发挥军工文化在匠心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经过六十余年军工办学实践,学校凝练形成了“忠、博、武、毅”的国防职教精神。

二是军工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形成军工文化涵育学生工匠精神课程育人新模式。将军工文化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中,育“匠心”,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形成军工特色的“课程+思政+军工文化”育人新模式。多措并举将军工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1 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是军工文化融入实践教育环节,开辟军工文化涵育学生工匠精神育人新路径。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军工工匠上实践教学课、开展具有军工特色的社团活动、在军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选派学生在军工企业实训等,践“匠行”,培养学生工匠技能,培育学生工匠品格。在军工企业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设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将军工文化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

四是军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军工文化涵育学生工匠精神育人新载体。联合行业企业投资2000 万,建成国防科技展馆、砺剑广场、吴运铎广场、工匠文化广场等“一馆三场”,并入选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怀“匠品”,营造培育红色军工传人的人文氛围。将军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重点打造“一馆三场”军工文化育人阵地。学校持续创新协同机制,打造推广一批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作品,以“喜迎二十大”为主题,创作《强国一代有我在》等网络影视作品,赋能校园文化创新,着力打造红色军工育人品牌。

红色军工特色育人成效显著

红色军工文化育人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这一模式最突出的创新点,在于能够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根本问题。“一培育”中培育“红色军工传人”的新概括,体现了“军工特质”独特属性。“四融入”中树匠魂、践匠行、育匠心、怀匠品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是人才培养“合目的性”、体验性感性认识、高尚性理性认识和意志性知行合一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践-认识-实践的人才培养辩证发展过程。

实现了军工文化资源向独特的育人资源转化

学校在长期的军工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了机械(军工方向)、化工(军工方向)、电子(军工方向)等特色专业。成立了军工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编写《军工文化教育读本》《国防科技工业概论》《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等读本,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供师生学习、宣传使用,先后开设《国防科技工业概论》《兵器概论》《军工文化教育》等课程。

军工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充分借鉴军工文化中忠诚报国的情怀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化底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文化核心价值观,出台学校《军工文化育人实施方案》。近年来,邀请军工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技能大师等开展活动100 余场次,让师生近距离感悟大国工匠风采,引导青年大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具体行动,做到“德技并育、内化外行”。

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工业建设

在2021 年中国青年报社公布的《2021 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星级示范校”推荐活动名单》中,学校名列榜首。大国工匠徐立平班组7 人中有5 人为学校毕业生、大国工匠杨峰班组中有学校毕业生12 人,近30%毕业生在十大军工集团就业。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大赛中获奖155 项,其中,“互联网+”国赛金奖1 项。

今后,学校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红色军工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强化军工办学特色,擦亮红色军工品牌,不断激发新时代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的情感,传承红色军工文化,培养军工特质人才,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西北地区军工高职名校。

猜你喜欢

军工工匠校园文化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工匠神形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工匠赞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