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性的预言

2023-05-08劳思琪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诸神乌托邦想象力

劳思琪

人们对“预言”充满了兴趣,这是一个可以解释的现象。

人类是有限的个体,我们总是困于当下的时间与空间之中,站在房间里就看不到墙外的景象,活在今天就无法得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因为无法走出这样的束缚,人们或多或少都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之中,感受着此刻,忧惧着明日。人类是有限的,但也因此渴求无限。于是人们试图依靠历史的或者当下的种种现象,去揣摩、推测、想象未來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人们企图通过想象延长思维的触角,抵达那看似不可知的未来彼岸。

而文学恰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我们》,都把故事依托于遥远的未来世界进行讲述。作者想象着极权主义或者机械文明之下未来社会的制度、科技、生活,借此抨击现实世界中初露端倪的种种弊端。这是一种对于危机的警觉,促使作者写下了为人类世界敲响警钟的预言。“反乌托邦三部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奥威尔在《一九八四》文本中创造的一些新词,像“新语”“双想”“老大哥”等,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学意象,并影响着后来的人们使用同样的语言去表达和理解世界。

作品中所描述的世界是真实发生的吗?不是的。但是故事仍然具有令人信以为真的魔力。这是因为文学的想象总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体察上,文学所做出的对于未来的种种“预言”,其实是综合了客观规律、逻辑、知识,剖析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并基于对本质的深刻认知,最终为世界发展的可能性给出的合理的阐述。

当然,也有一些看起来只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并不会真实发生的预言,比如北欧神话中的《诸神的黄昏》。《诸神的黄昏》是对一连串巨大劫难的预言。诸神与巨人积怨已久,战争爆发,带来自然的浩劫,世界之树在烈火中崩倒,汹涌的海水覆灭了宇宙,末日已至,世界一片死寂。此后,幸免于难的人类和神祇将在宇宙极南端的大地上重建新世界的秩序。《诸神的黄昏》预言了诸神的必败和世界的重生,而这恰好对应着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毁灭与再生的循环往复,万事万物都逃脱不了这个根本的法则。生与死是文学永恒的命题,唯有毁灭才能带来新生,如同破而后立,否极泰来。文学这时仍然能够作为一个预言而存在,但是北欧神话所预言的,并非诸神陨落的末日到来这个具体事件,而是预言了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真实”,即在诸神的呻吟和宇宙的崩塌之中,我们得以窥见世界生死轮回的真相。

因此,文学的预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预言,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桥段,无论是《荒原狼》中哈勒尔所代表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还是《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所象征的上天信仰的破灭,又或者是骆驼祥子所象征的小人物的悲辛生活,都是在用语言构造一个文学的世界,并在其中映射、重现现实世界内部复杂的真实。我们信以为真的文学的预言性,就建立在这种深刻的对于世界的洞察上,文学家们并非通过玄乎其玄的“通灵”,而能预知将来,他们只是以想象力筑造世界的可能性,并写出那些令读者深深着迷的故事。

对我而言,文学中的预言,总是同时包含着希望和绝望。我也曾设想《礼记》中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向往屋舍俨然、人人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想象人类思想意识中最最公正和平等的乌托邦……这些美好的想象被它们的追随者信奉为预言,成为他们失落中的希望,向前寻觅的方向。但是我也在文学中看到了人类的罪恶、贪婪、愚昧、自私,这些底色悲观的预言一度令我心颤。假使世间一切的恶都肆意生长,颠覆社会和万物的秩序,或许我们有朝一日也要迎来人类的黄昏。事实上,希望与绝望不会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它们总是同时存在,相伴而行。借由文学那些或天真或讽刺的无关真假的预言,我对世界逐渐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希望与绝望的交替中,文学为我建造起观看这个世界的丰富的可能性——这是文学的预言所赠予我的最佳收获。

文学中的预言如同一个又一个的平行时空,未来或许是这样的,或许是那样的,我无法真正观测到以后的世界,但能够在脑海中肆意畅想,以想象抵达未知彼岸。人类的认知不断更新,人类的想象永无止境,那些做出大胆预言的文学作品具体说了什么,或许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仍然保有丰沛的想象力,并且在用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猜你喜欢

诸神乌托邦想象力
诸神的黄昏:震惊市场的八天 精读
看见你的想象力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哈萨克族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浅析
打开新的想象力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诸神”欢聚
“诸神”的黄昏与“华人之光”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