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需要正确把握的三对关系

2023-05-08李彦冰李佳伦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

李彦冰 李佳伦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提出了打造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新要求。从内涵上来讲,从事国家形象传播的机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国家形象传播的根本目的是要传播党的主张,提升党的形象,加强党的领导。既往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活动面临西方自由民主优势话语的挤压,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将重新塑造现代国家间话语争夺的空间格局,因此这一道路影响力的显现过程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是同构的。此外,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在国际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需要正确把握以下三对关系:一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二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从而引导中国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广泛、正确、积极传播,不断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 国家形象传播;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2-001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6。这一论断对国家形象传播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树立了新目标。实现这一新目标要求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如下几对关系:第一,国家形象传播作为由党和政府为主导性传播力量的特殊传播活动,在新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其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第二,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话语。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实现中国崛起的路径选择,也是服务于中国崛起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形象传播如何正确把握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国际关系上,与西方强调国家与民族间的博弈竞争不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强调各国家与各民族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家形象传播应该如何正确把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话语表达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日益增强,吸引了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目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在价值和理念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话语表达的重要内核。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正是促进这一话语体系不断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可视作中国国际话语的扩展过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此,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国家形象传播与坚持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国家形象传播的机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国家形象传播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一)从事国家形象传播的机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共总结出十条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2〕。就思想宣传工作而言,坚持党对思想宣传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管报纸”“党管媒体”等理念的阐释中作过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早在抗战时期就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政策方针,并从理论上对这一举措的精髓进行了诠释。

新时代从事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包括党和政府、媒介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但是在众多主体中,党和政府、媒介机构是占主导性地位的传播主体。实践中,对国家形象传播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行為往往由这些主导性的传播主体实施,而非企业和个人。新闻传播工作是开展好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认真贯彻和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原则方向和重要要求是开展好国家形象传播的根本前提。这就意味着,对新时代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不仅不能脱离主流媒体的基本框架,相反,必须立足于党对新闻传播工作的领导,对有关新闻传播媒介性质、功能和任务的理论研究阐释工作作出更为明确、更为具体、更为清晰的要求。

新时代媒介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坚持“党媒姓党”,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媒介管理的精髓和核心要义可以用“党媒姓党”来概括,这是对新闻传播媒介坚持党的领导的新概括。近年来,部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商业属性,从而给自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党媒姓党”则是从理论规范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呈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5〕186。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已经到了具体、精细的程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已经深入到了媒体类型、节目类型、体裁类型等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甚至将属于娱乐范畴的综艺节目也涵盖其中。

(二)国家形象传播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进入近代历史以来,面对王朝政治崩塌,对外国家政治不能自主,对内国家政治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迫切需要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的出场,以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能够承担这一使命的只能是一股强有力的政党力量,在其领导下取得国家政权,自上而下地对中国社会进行现代化改造,进而重塑国家形象,再造社会秩序。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中,国家的建构过程其实就是选择政党的历史过程,哪个政党具备担当国家建构的能力,它就能扮演国家体制的创建者角色〔6〕。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法律赋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正因如此,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工作既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下进行,又要有助于服务和加强党的领导。国家形象传播固然有诸多目标,存在不同路径,也有诸多实施主体,甚至在国家形象传播的建构主义学派看来,国家形象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相互建构的结果,但所有以上活动的最终结果都应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以最终加强党的领导为旨归。以新闻传播工作为例,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党性原则,即新闻传播工作要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传。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5〕185。总而言之,国家形象传播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和事业的大局,要时刻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既往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活动面临西方自由民主优势话语的挤压,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将重新塑造现代国家间话语争夺的空间格局,因此,这一道路影响力的显现过程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是同构的。基于此,我国国家形象传播必须打破以往的传播话语困境,大力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世界意义,实现国家形象传播的扩大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的同频共振、互促互长。

第一,重新审视以往国家形象传播活动面临的话语困境。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活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面临一个困境,即中国强有力国家形象传播活动的效果时常遭遇国际话语霸权的消解。西方的话语霸权以其先发优势和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作保障,以全球范围的盟友体系为掩护,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塑造制造了很大压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因其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其独特的语言、经济等因素,塑造出具有自身文明特质的政治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与在全球占有霸权地位的西方自由民主话语在本质内涵上有根本不同。二是当前全球话语秩序由西方主导,在全球的舆论场中,诸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语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转型面临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与呼应问题。因此,西方媒體利用其长期以来积攒的传播能力优势,对其他国家国际形象传播活动进行干扰和破坏,使与之不处于同一话语体系中的国家形象传播活动位于一种“被言说”的地位。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重新塑造现代国家间话语争夺的空间格局。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看待世界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已从原来的仰视转变为平视这个世界,这种转变为中国进行话语创新提供了强大心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探索与拓展过程,外在表现为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影响力、提升关注度的过程,同时也是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争夺话语空间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丰富了理论资源,也将重塑现代国家话语争夺的空间格局。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影响力的显现过程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具有同步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符合中国现实的途径。这一独特道路的实践过程伴随着其传播和影响力扩散的过程。一方面,在国内是进一步凝聚民众共识,生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同感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世界上是通过展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吸引世界目光,赢得国际认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内外逐步散发魅力的过程,也恰是展示我国大国形象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正面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人口规模、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所展现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很显然,这些特征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中逐渐暴露出的严重贫富分化、错位紧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性的暴力掠夺等特征有着本质差异。这是中国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所提供的、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展示了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倾向上强调人民至上,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民本思想的现代化表达,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文化理念的创新性再现,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强调以“资本为中心”的倾向截然相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体现为关心人民健康、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现代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正是要将这些内容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认识和宣传上,从而纠正西方在人权观念上长期存在的思维误区,即忽视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性。国家形象传播还应立足于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昭示的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特征。单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着比以前更多的选择,在遵循政治经济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多样性〔7〕。所以,国家形象传播从深层次上就是要树立起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自信,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方案,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规律性和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并以此来通过差异化传播提升其传播效果。

三、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具有明显的对内传播的话语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兼顾了对内话语和对外话语建构的话,那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更加侧重为中国构建更强有力的对外传播话语。

第一,中国国际形象传播活动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最早滥觞于美国国际关系学界,他们较早关注到这一议题。美国学界开始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基于冷战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关系的学科视野,其内涵和研究旨趣其实和中国学者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概括来说,美国学者最初运用国家形象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寻找一条判断‘敌与‘友的捷径”〔8〕。这一概念传入国内后被新闻传播学界吸收运用,国内学界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是对国家本身及其相关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效果的一种认定和评价,是受众的主观意见见之于客观实在的一种结果。这一内涵与原初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所认可的内涵相去甚远,与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强调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命运与共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有很大差异。

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里,民族国家之间是相互竞争的零和博弈关系,国家间因利益差异出现以邻为壑的行为也被视为常态,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人类追求和平相处、和谐发展的终极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单是指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形象展示,它超越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所秉持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其价值观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安全不可分割。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9〕2022年,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通过的决议中均写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准则接纳的证明,也是我国国家形象传播所奉行的主要理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可的重要表现。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在国际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国与国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的主张。这与部分国家信奉国际强权、推行霸权主义和玩弄长臂管辖的不平等观念有着根本区别,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建设“大同世界”观念的现代转化和国际表达,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世界持久和平的深沉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多种文化交流互鉴的思想。这与部分国家所追求的“文明优越论”“历史终结论”相区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建设生态地球、守护地球家园的思想,体现了中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全球生态文明的世界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包含着中国对持续推进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方向前进的诉求,这与西方一些国家主张“脱钩”“高院筑墙”“卡脖子打贸易战”的做法有着根本不同。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对话而不对抗、结伴但不结盟;重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主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强调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强调包容开放、交流互鉴”〔10〕。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站在全人类角度思考各国家如何携手共迈美好未来的思想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胸怀天下”世界观的生动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人类的高度、历史发展的大潮流、世界发展的大格局出发来思考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大历史视野是对历史正义的坚持,是对现有不平等、不合理国际秩序的超越。坚持并推广这样的理念,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托。

四、结语

国家形象传播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传播活动,传播主体的政治性使这一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特征。这一传播活动与媒介的密切关系使它必须遵守中国独特的媒介规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媒介规范最基本的要求。国家形象对内传播的正向效果容易显现,一个根本因素是,我国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原则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整合机制,它可以实现对国内多民族族际政治的有效整合,包含政治传播在内的高效的内部生成机制使中国成为一个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比较难取得正向效果,因为国外受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受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媒介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国际主流话语方式的制约。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在国际上与其他话语争夺舆论空间的重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示范意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所位于的国际道义制高点为这种话语争夺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因国家的内在活动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也面临着新挑战,这需要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者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新征程上不断取得突破。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5.

〔3〕周宇豪.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创新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2.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6〕齐卫平.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色使命和责任担当〔J〕.求实,2015(07):26-31.

〔7〕人民日报理论部. 中国式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66.

〔8〕白文剛.美国的“衰落焦虑”与中国对美传播的话语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7):42-48.

〔9〕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10〕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J〕.前线,2017(05):28-31.

责任编辑 郎明远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