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国:荒漠化问题严重,我们无法置身事外

2023-05-08

记者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乌兰巴托蒙古国荒漠化

德米特里

3月22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受冷空气大风影响,内蒙古东南部、北京、天津北部、河北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局地有强沙尘暴。

通过卫星遥感发现,此次沙源地位于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随着气温显著回暖,沙源地提前解冻,而同时期降水又偏少,植被难以生长,导致地表沙土裸露。随着冷锋经过沙源地,近地面大风携带大量颗粒物向东南方向推进,波及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最近频繁的沙尘暴揭开了蒙古国环境恶化的面纱:近几十年来,因气候变迁和人为破坏导致了大面积荒漠化、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问题。

风卷尘沙起

蒙古国是一个建立在内亚草原上的中高纬度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整个国家全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这就注定其国土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团难以翻越大兴安岭从东到西到达,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难以到达杭爱山以南,蒙古国南部就形成了干旱的戈壁沙漠。

在这个国家的领土上,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占了90%。仅有最北部的库苏古尔省和肯特省的部分地区能免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蒙古国的植被覆盖情况可以按地理方位进行一个大概的划分,即从东北到西南愈加干旱,最东北部的肯特省和东方省延续呼伦贝尔草原的余韵,夏季受到季风影响较其他地方更高,克鲁伦河、鄂嫩河自西向东流过,分别注入我国的呼伦湖和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给沿岸的土地增添了不少绿意。

相比之下,南部则是茫茫的荒漠戈壁。这从蒙古国省份命名上也能看得出来,中南部的三个省份分别为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和南戈壁省,西南部还有戈壁阿尔泰省。这四个干旱的省份中,有三个直接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蒙古国南部地区全国平均降水量不到50毫米,且约90%的降水又被蒸发返回到大气中,剩下的10%当中,有63%的降水会变成地表径流流走。蒙古国是内陆国,且地势较高,所以河流的水有95%要流出这个国家,不能作为水资源补充。

这就导致了在南部干旱区域地表土壤和岩石基本上都是裸露状态。这种裸露的土地就是戈壁。戈壁的地表形态让太阳辐射极易对地表的岩石造成影响,蒙古国的温度和气候变化都极为剧烈。单日温差最高可达30℃,平均年冬夏温差巨大,部分地区年温差可逼近极端的90℃。比如乌兰巴托周边地区,冬季极端低温到零下60℃,夏季因强烈日照和城市热岛效应达到30℃。

极端的温差造就了极端的自然景观,岩石在千万年的风化当中不断破裂变得细碎;蒙古国戈壁地区平均风速为3m/s到4m/s,细碎的砂石再经过近地面狂风的打磨,成为沙漠里沙子的来源。

牛羊满山坡

气候让蒙古国的自然环境极其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蒙古国牛、羊等牲畜和野生动物的数量超过6600万。过度放牧是造成蒙古国荒漠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1998年的官方统计,蒙古国18360户家庭里面,拥有牲畜数量3130万头。这大大加剧了草原草场的压力。

其实蒙古高原地区千百年来就一直有草原民族存在,一直有牧人在放牧牛羊,为什么恶果却只在近几十年显现呢?这是因为草原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草原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每隔一段时间换一片草原放牧,这就做到了让草场轮休的效果。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蒙古国受苏联影响深刻,吸取了苏联式“集体农庄”的经验。

这种改变是多方面的。首先体现在居住生活方式上,习惯了居无定所的牧民不得不定居在一块土地上,不得更换住所和牧区。其次在生产方式上,草原被划分为一块又一块的牧场,每一片牧场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牧民在这上面进行集体劳动。

这就让草原承担了巨大压力。而且受当时错误思想的指导,人们盲目追求高产量,畜群规模无序扩张,更多的牛羊、更赢弱的草场这个矛盾愈发尖锐,造成的结果就是环境被破坏。

而另一方面,温带荒漠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极为有限,土壤、气候因素限制了当地的生产发展。从古至今草原民族的人口数量都有一个瓶颈,达到一个极值就会下跌。蒙古国建国之初全国共有70万人口,尚在温饱线上挣扎。今时今日,由于工业时代的来临和医疗水平的发展,这个国家人口已经到了320万的水平。

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物质来支撑,蒙古国的两大支柱产业一一采矿和畜牧,都对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近30年,该国环境的恶化呈现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荒漠化程度一天天加重。

乌兰巴托的夜

蒙古国的荒漠化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除了过度放牧之外,采矿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水在这个国家属于珍贵资源,过去几十年里,由于灌溉、采矿的大肆利用,蒙古国多条河流的水文状况处在恶化当中。包括但不限于水位下降、河道干涸和水体污染等等。

以蒙古国最干旱的南部地区举例,过去曾孕育文明、养育一方水草的乌兰湖、奥罗格湖等已几近千涸。有些河流虽然依然存在,但也遭受到严重的影响,其活力远不如前。比如位于乌兰巴托市南部的图勒河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年平均流量减少了32%;主要原因在于上世纪出于发展的原因,图勒河流域270平方公里的森林遭到砍伐,大大加剧了流域范围内的水土流失。

图勒河是蒙古国人为对自然造成破坏的事例中最典型的一个。作为全球最地广人稀的国家,蒙古国并沒有太多对自然进行大规模改造的能力和必要,图勒河流域问题作为一个孤立事件,其背后是首都乌兰巴托严峻的环境。

一个最地广人稀的国家,却有着极高人口密度的首都。乌兰巴托市聚集了超过150万的人口,相当于这个国家总人口的一半。首都和其他地区仿佛是两个世界,乌兰巴托的城市景观相对完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荒芜落后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维持首都这个庞大城市的运作,周围的林木基本都被砍伐殆尽。作为上世纪苏联式工业建城思路的延续,乌兰巴托城市污染十分严重,工业废气废水不经节制地排放,加上车辆的尾气,以及城市规划时期对绿化问题的忽视,共同作用之下,乌兰巴托的空气质量本来就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每年春夏之交,扬沙、沙尘天气对于当地居民来说犹如家常便饭。

对于蒙古国来说,可能最严峻的问题在于,环境的恶化目前还看不见转机。一方面全球变暖让极端气候更为频繁地出现,表现在蒙古国的戈壁地区就是越来越高的温差让荒漠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草原变为戈壁沙漠。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转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现下来看也没有这个内在动力,所以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并不会有太大改观。

但恶果已经显现,近十年里蒙古国境内戈壁地带一年中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4倍。也许未来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就是一个预警。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

猜你喜欢

乌兰巴托蒙古国荒漠化
蒙古国某地绿松石玉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Ulaanbaatar*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乌兰巴托市空气污染成因及对策
浅谈从蒙古国语言中选用一些词语
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