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业发展更平衡更协调助推共同富裕
2023-05-08谢贤君郁俊莉
谢贤君 郁俊莉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我国行业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是做大做好、切好分好蛋糕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应加快行业垄断改革促进市场竞争,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不断提升受教育水平及均等化程度,以此作为推动行业更平衡更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路径。
【关键词】行业平衡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垄断与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7.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这是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的关键方式,也是夯实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支撑的基本手段,更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2]。
我国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与特点
充分了解和掌握我国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与特点有助于明确行业更平衡更协调发展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定位与价值。
行业工资收入规模增加、增长幅度提高。2017年,我国各行业城镇私营、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45761元、74318元,2021年分别达62884元、106837元,增长幅度分别为37.42%、43.76%。[3]
不同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工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2017~2021年间,金融业、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133665元、77985元,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5.56%、10.86%。新兴行业工资均值高于传统行业,而传统行业收入增长率高于新兴行业,二者间工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工资收入差距较大。2017~2021年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157284元、41348元,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2.56%、5.80%,表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农林牧渔业二者间工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不同垄断性与竞争性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工资收入差异较为明显。2017~2021年间,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108060元、49364元,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7.75%、3.44%。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二者间工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不同竞争性行业内部工资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
制约我国行业迈向更平衡更协调发展的因素
行业垄断是制约我国行业迈向更平衡更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利用垄断定价方式产生超额利润。由于垄断行业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垄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能够产生并获取超额利润,扩大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例如,以自来水、电力供应、邮政等为代表的自然垄断行业和以烟草专卖、成品油批发零售为代表的政府特许经营企业,利用垄断地位采取垄断定价方式从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那里获取更多的剩余资本和高额利润,从而拉大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利用设置市场进入壁垒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垄断企业通过独家占有关键性原料和专门性生产技术,或拥有一种产品或加工过程的专利权等方式,或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实施强制合并,设置市场进入壁垒,排斥中小企业参与竞争,在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净福利的同时,获得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加剧了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间差距。三是占据、扩大市场份额产生高额利润。垄断企业凭借政策制度的优势,迅速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阻碍、排除其他经济成分的进入,限制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同时,也通过行政干预设置市场障碍,阻止其他竞争对手加入本行业竞争,并通过排他性经营实现行业利润独享。因此,当垄断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和政府补贴并没有向全民全行业实现共享,而是增加垄断企业的个人收入与福利,将导致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行业歧视影响了市场竞争效率和公平性。一般而言,因受到“预算软约束”的影响,政府为促进意向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以要素市场扭曲和损失经济效率为代价实施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措施,如偏向国有企业投资或解救处于亏损状态的国有企业。一方面,价格脱离市场降低市场配置效率。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起行业歧视,往往会造成实际价格偏离其正常的市场价格,使得实际要素价格高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均衡价格,这种扭曲的价格信号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与动态变化,更加无法引导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行业和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在投资取向、存贷款利率、税收优惠、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偏向于重点行业,导致不同行业在市场竞争力、竞争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针对高技术性与低技术性、基础性与非基础性的行业在信贷配给、信贷利率、信贷优惠、税收减免政策上的差异。
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差异造成收入差异。在劳动力生产率差异方面,行业间劳动力生产率差异的存在,使得行业间企业收入差距扩大,行業间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也相应拉大。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企业越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在人力资本水平差异方面,行业间人力资本水平差异的存在,致使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人力资本越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越高,而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人力资本的收入回报率越高。相比收入较低的行业,收入较高的行业拥有更多受教育水平、在职培训、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的高素质劳动者,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行业收入水平越高。例如,在传统与新兴行业中,因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差异存在,导致二者间收入回报率产生显著差异。
推动行业更平衡更协调的实践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需要不断改善绝对生活水平,还需要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推动行业发展更平衡更协调。要缩小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推动行业平衡充分包容协调发展,就必须围绕加快建立促进行业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行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加大行业垄断的改革力度。不断推进行业垄断改革,不仅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行业发展协调性、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必由之路。应着力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降低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程度,促进形成更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改善行业竞争格局,引导企业良性发展,释放经济活力。一是加强行业收入水平的宏观指导与调控。一方面,建立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双重工资调控体系,缩小企业间相同工种的工资差距。同时,建立垄断性企业工资总额管理规制,强化经营管理者激励和约束,实施对垄断性行业工资总额与工资平均水平双轨调控政策。另一方面,推进垄断性行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工资、绩效、津贴补贴和奖金的发放行为,建立福利项目规章和标准制度,督促企业完善内部分配制度。二是规制和革新垄断定价方式。针对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以及政府特许经营等行业,采用价格管制、资本回报率管制、消费价格管制与其他环节分拆引入竞争等手段,通过明确规制目标、规范定价方式、公开决策机制、强化信息披露、完善价格听证渠道等价格规制方式,改革垄断性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垄断行业的垄断定价程度。三是加大竞争性行业要素投入力度。增加竞争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研发投入、技能人才培训投入等,提高竞争性行业职工工作收入水平,以缩小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工资差距。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继续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市场秩序,提升市场竞争效率和公平性,促进市场有序竞争。一是完善反垄断法律体系,依法对自然垄断和政府特许经营行业进行合理规制。一方面,延伸反垄断规制覆盖面,减少垄断行业的“寻租”“设租”,规范垄断权力的行使,制止有排除、有限制竞争的行为;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签署行业竞争与反垄断相关法律法规协议,主动与立法司法部门展开对接,提高行业垄断法律服务效率。二是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要设立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监督监管机构,整治不公平交易、恶性竞争乱象等问题,及时纠正价格歧视等不公平竞争行为,同时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措施,鼓励消费者、用户、商家、平台对监督监管机构进行社会监督,建立必要的社会监督的制衡机制,防止监管机构滥用职权,从而切实保障从业者、商户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动态竞争。不仅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信用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稳定宏观经济、有效市场监管、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领域经营活动的过多干预,缩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备案的范围,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推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持续推动劳动力市场化,破除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引导劳动力有序有效流动,优化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只有革新制度、发挥市场价格信号作用和改善劳动力市场透明度程度,才能不断深入推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劳动力自由流动,强化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这是解决劳动力生产率差异、缩小行业差距的根本方式。一是建立统一开放劳动力市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规范就业标准,消除就业歧视,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渠道;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劳动力向边际回报率较高的地区与产业转移,以及劳动力与资本等要素的高效匹配,助推劳动市场一体化发展;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保障其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消除公共服务的“隐性”二元分割。二是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准入制度。要逐步探索构建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主要重点行业开展行业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要建立统一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限制行业劳动力、资本自由流通的障碍,促进劳动力、商品自由流动以及实现企业充分竞争。三是实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保障政策。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保障劳动力要素的跨区流动。
不断提升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及均等化程度。提高知识普及度,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实现人力资本量的提升和质的改善。一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受教育群体占比。要通过财税、金融等多种渠道,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数字平台等为劳动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劳动者对知识和信息的感知能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掌握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增加教育和培训规模,健全教育和培训平台、内容、形式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提高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普及教育知识,促使劳动者获得更为科学的教育、学习理念,提高劳动力知识积累水平。二是建立人才对外交流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要设立对外人才交流基金,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跨境人才流动制度,强化国际教育合作机制。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办特色学院、分校或研究院,为推动国内外人才交流、合作搭建重要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和鼓励国内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积极办学,加强同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理科、工科、医科、农学、人文等领域全方位交流,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三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行业教育覆盖面。要不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地建设,开发面向就业、面向行业发展等领域专业课程,推进学历教育落地,扩大学历教育覆盖面。同时,要健全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连接高校课程与行业需要,加强行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合作,并推行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四是提升教育均等化水平,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要提高教育资源均等化程度,促进信息不断扩散、金融经济知识广泛普及、交易支付方式便捷化,增強行业主体参与市场金融、经济的意愿,从而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数量占比。
注释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2]白维军:《以高质量社会保障助推共同富裕:逻辑关联、现实难题与关键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8月下;丁建定:《“共同富裕”的国际视域与中国话语》,《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8月下。
[3]注:本文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责 编/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