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素试验结合胸部DR在某高校学生肺结核筛查中的应用
2023-05-07段月庭
段月庭
【摘要】目的:分析高校学生肺结核筛查中应用结核菌素试验结合胸部数字X线摄影(DR)的效果。方法:对某高校650名学生进行肺结核筛查,筛查方式为结核菌素试验结合胸部DR,分析学生筛查结果。结果:650名学生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阳性103例,占比15.85%,其中58名强阳者进一步接受胸部DR检查,其中6例出现肺结核病灶。检出率为0.92%,其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强阳性的男学生、女学生胸部DR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52%、10.81%,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菌素试验结合胸部DR是高校肺结核筛查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筛查早期肺结核患者,尽早控制、治疗,避免在高校内传播。
【关键词】结核菌素试验;胸部数字X线摄影;肺结核;高校;筛查
肺结核属于我国一项法定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日常人们常称之为“肺痨”[1]。排菌者是肺结核重要的传染源,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一定发病,但也可能传播。肺结核发病与生活环境、营养水平、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人员聚集之处可能传播[2]。高校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属于肺结核的易感人群,加之高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后可能出现聚集性发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校园秩序[3]。因此,强化高校学生肺结核筛查,积极进行肺结核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抽取其中650名分析其筛查结果。
其中男学生220名、女学生430名,分别占比33.85%、66.15%。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05±0.42)岁。选入本研究要求:①均为住校学生。②既往无明确的肺结核感染史。③无检查禁忌且能够配合筛查工作。④认知正常且依从性较好。⑤明确本研究过程、目的和意义。本研究将存在其他传染性疾病、肺部疾病的学生排除在外,剔除资料不完整、不配合筛查学生。
1.2方法
全部纳入本研究的学生均接受结核菌素试验,检查由学校统一组织并由专业医务人员完成各项操作。首先取卡介菌纯蛋白衍生物,按照说明书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性操作,取0.1ml的本品注射在受检学生的前臂掌侧皮内,注射方式为孟都氏法。注射后2~3d对受检学生注射部位进行观察,根据其注射位置硬结形成情况为判定依据,当出现硬结时测定横径、纵径,取平均值为判定依据。
对于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为强阳性的学生行进一步检查,检查方式为胸部数字X线摄影(DR)。①检查前,去掉学生身上携带的饰物(耳环、项链、手镯等)、钥匙、膏药、胶布、金属皮带扣等,避免穿着带有金属丝线或其它装饰物的衣物。②脱去检查部位的厚衣服,只保留一件薄的棉质单衣。③检查过程中,按照工作人员要求保持头位、体位,曝光期间保持体位静止,以保证摄片质量。获取图像后观察是否存在肺结核病灶。
1.3观察指标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判定: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4种表现,
当硬结直径在5mm及以下或未见硬结时判定为阴性;形成5~9mm的硬结判定为弱阳性;形成10~15mm的硬结时判定为阳性;强阳性则硬结直径在15mm以上,或出现坏死、淋巴管炎、水泡等强阳性表现。比较不同性别学生中结核菌素试验、胸部DR筛查阳性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导入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当最终数据结果对比后达到统计学意义运用P<0.05表示。
2结果
2.1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650名学生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阳性103例,占比15.85%,其中男女学生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胸部DR检查结果分析
58名强阳者进一步接受胸部DR检查,其中6名出现肺结核病灶。胸部DR检出率为0.92%,其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强阳性的男学生、女学生胸部DR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52%(2/21)、10.81%(4/37),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0.0239,P值=0.8771。详细数据见表2。
3討论
肺结核属于一种慢性传染病,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并通过排菌人群传播,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高校人员密集,一旦出现肺结核排菌者可能出现聚集性感染,加之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属于肺结核的易感人群,容易受到感染侵袭发生肺结核[4]。既往相关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并不一定会立即发病,可能在患者体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出现肺结核症状,但此时也存在传播风险。因此,科学筛查肺结核在高校学生健康管理中具有积极意义[5]。
结核菌素试验是检验结核杆菌的主要试验方法,适用于肺结核、肾结核、骨结核等多种结核疾病的判断,是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并根据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诊断结核杆菌感染所致Ⅳ型超敏反应的皮内试验[6]。结核菌素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诊断和鉴别结核病,该试验对诊断结核病和测定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参考意义。
结核菌素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成分,其中纯蛋白衍生物、旧结核菌素具备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判断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但无症状、亚临床状态的患者。胸部DR属于X线技术,通过受检人员胸部影像拍摄能够直观观察病灶情况,DR检查能够提高摄像的层次感、清晰度,继而为结核病变的筛查提供有利依据[7]。由于胸部DR筛查人力、经济成本更高,一般先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为强阳性者下一步才会接受该检查方式[8]。有研究应用结核菌素与胸部DR联合筛查肺结核,该项两种方式联合应用既能够提升检验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还能够最大化节约人力资源,是目前较为推荐的肺结核筛查和诊断方式。
本研究将结核菌素试验、胸部DR联合应用于高校学生肺结核筛查中,结果可见:650名学生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阳性103名,占比15.85%,103名学生中58名强阳者进一步接受胸部DR检查,其中6名出现肺结核病灶,检出率为0.92%。其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强阳性的男学生、女学生胸部DR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52%、10.81%,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肺结核潜伏性无男女差异,男学生、女学生均可见部分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结果和胸部DR肺结核病灶。两种方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快速、科学地筛查出肺结核[9]。其中胸部DR能够发现肺结核早期为小病灶,医务人员可通过图像显示的情况判断肺结核病变范围、大小、位置等情况,结合密度、周围组织关系对肺结核病变性质做出判断,提供肺结核活动性、空洞和空洞大小等诊断可用依据。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DR结合诊断价格经济、操作简便,对于高校筛查等大范围使用更为适宜[10]。
基于结核菌素试验结合胸部DR筛查,提示高校应加强肺结核筛查和防控,对于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为强阳性学生,需要及时隔离观察并进行下一步诊断,叮嘱学生定期复查并结合预防性服药[11]。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检查结果针对性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和顾虑,消除其不必要的担忧,避免过分担忧造成身心不适。
同时,学校、医院可加强沟通,定期在学校内展开肺结核防控专项讲座、结合宣传栏宣传等方式加强学生肺结核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对于肺结核疾病筛查、防治的了解,日常有意识地做好自我防护。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时间、研究成本等因素,本研究仅选取一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代表性有待提升。未来可扩大样本量,深入探讨结核菌素试验结合胸部DR筛查大学生肺结核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强化高校大学生肺结核筛查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结核菌素试验结合胸部DR能够检出肺结核,便于尽早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避免肺结核在高校中传播,保证学生安全和校园秩序稳定,可以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温晓萍.肺结核早期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检验结合结核菌素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2,29(07):77-79.
[2]徐争.结核菌素试验筛查中学生肺结核的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7):2 486-2 487.
[3]沈红英,张洪专,徐燕.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学生肺结核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1,18(07):158-160.
[4]YANG T T,GAN M Y,LIU Q Y,et al. SAM-TB:a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data analysis website for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drug resistance and transmission[J].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2022(02):2.
[5]梁成義,何中初,崔亚红,等.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在我校大学生肺结核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7):189-190.
[6]王永强,林夕雨,汪涛,等.车载移动DR用于大规模人群肺结核筛查的诊断效果及影响因素[J].浙江临床医学,2022,24(10):1 525-1 527.
[7]梁艳文.DR系统胸部摄影在肺结核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03):82-83.
[8]靳鹏霞.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率与肺结核患病率关系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4):28-29.
[9]刘涛.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分别使用DR与CT影像检查的特征与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21(13):223-224.
[10]蒲梅.数字X线(DR)检查应用于肺结核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科学养生,2021,24(08):135.
[11]全昕.DR及CT影像检查在诊断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