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2023-05-06陈一竹
■陈一竹
“建议不要空腹吃饭。”“建议不要喝100℃的水。”“建议年轻人先生孩子再找工作。”“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 后增加工作强度。”“建议农民秋收不要使用收割机,会污染环境。”近几年,一些专家的建议令人啼笑皆非,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正是因为空腹才要吃饭吗?100℃的开水难道有人不知道不能直接喝吗?年轻人还未能在社会上立足,如何生孩子养家?农民不使用收割机再回到原始农耕社会?
对于这些离谱的建议,当代年轻人给出了他们的回答:“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一度冲上网媒热搜。
曾几何时,专家作为一种身份,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的话,被人们看作金玉良言。我们看看百度百科上对于专家这一词汇的解释: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年轻人大部分刚步入社会,囿于自身知识有限,在求职、生育、情感、养老、理财等领域,有时需要听取专家意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可是近些年由于某些专家的“胡言乱语”,导致专家这个词被赋予另外一种含义,甚至略带贬义。
当然,客观地说,在专家群体中,大部分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令人尊重。比如,有的教授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讲解法律知识,大受欢迎,桃李满网络;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设身处地为年轻群体解决情感问题;还有医学专家转战新媒体,不遗余力用视频、文章等方式科普医学常识,为提升全民医学知识普及程度作出贡献。
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让人们信服,不仅仅是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他们还具备共情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
但有些“专家”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两点。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当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人们现实中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总是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来“纸上谈兵”,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态度去大放厥词,用“何不食肉糜”的语言去指点江山。
这些年来,还出现了不少“假专家”,他们通过包装,给自己戴上各种“高大上”的头衔,混迹于网络平台、电视节目中,冒充权威之声,甚至还有“跨界”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现象大肆评议的现象。归根结底,他们的目的是为博知名度,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种种现象,让人们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拉低了社会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人们甚至还创造出了“砖家”这一讽刺的词。
不少专家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走进一家酒吧,里面有三百个醉汉,他们每个人都能就经济问发表一个小时的看法。
当然,“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们自此以后不要再发表建议了,而是希望专家从人们的实际利益出发,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人文关怀,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
生活中大多数人虽然不是专家,但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实践者,脱离大多数人的建议,往往也脱离了实际。
主编信箱:rrj k365@126.com倾听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