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笔墨与时代
2023-05-06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李智峰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 李智峰
如今的画者常常引用石涛的一句话作为中国画创新的理论依据,那就是“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出自石涛用禅学思想写出的一部经典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这句话的全文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如果我们断章取义,把“笔墨当随时代”这几个字单独摘出来,给人的直观含义就是:中国画若要创新,笔墨就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这也是人们对这句话最普遍的认知。另外,这一段画论的含义也有多种解读,有的朋友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笔墨随着时代,就会跟诗文一样,常常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后面就像白开水一直煮,毫无味道了。也有朋友将其解读为:“当”字乃是“倘”或“常”字之讹,或者作“面对”解,肯定不是“应当”的意思。笔墨随时代是现象,笔墨不随时代是目标。对于最后“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这一句,大家的解释就更是五花八门了。东晋陶渊明曾作《闲情赋》,“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这句话便出自此诗。《闲情赋》的风格非常独特,是陶渊明众多作品中争议较多的一篇,他非常直白地描写了对美人的爱慕与追求,当然,作者是借美人喻其政治理想。我个人认为石涛的本意是“画画不能盲目跟风”。对此,我有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今人解读无误
如果我们错误地将石涛文中的“笔墨当随时代”理解为“笔墨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理解反而是正确的、合理的,原因有三。
首先,纵观古今,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在探索与变革中前行,从未停下脚步,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特点。秦汉朴素浑然,盛唐富丽华美,两宋格物致知,元代逸笔草草……每个时代的政治生态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思想体系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笔墨精神当然也就不同了。石涛当年所叹之事如今犹存,如今的画坛可谓繁华,各种新工艺、新材料、高科技能用的都用上了。宣纸的种类让人眼花缭乱,墨汁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大家在颜色的使用上更是广开思路,大胆尝试,什么水粉色、水彩色、丙烯色、岩画色,甚至连女孩子化妆用的眼影、口红、指甲油……能用的都用上了。首先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我并不反对人们对材料创新的各种尝试。因为时代在发展,不管你喜不喜欢,像这样的尝试与创新的发生都是必然的,永远不会停止。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间,人类科技与文明的进步速度之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夸张地说,人类近200年的进步大大超越此前5000年的发展总和,万事万物、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内容、对世界的认知、对宇宙的理解、对时空的概念……全都彻底地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画怎能不变?因此,“变”为大势。
其次,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有一个优异的特征,就是其包容性,她在发展进化中不断地包容和改造与其有过交流的世界其他文明。从胡服骑射到丝绸之路,从郑和下西洋到如今的一带一路,中华文明一直秉承着开放、包容、共赢的先进精神,主动与各国文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中国画的风貌也在这种包容和改造中不断适应,不断发展。纵观古今,中国各门类艺术,包括中国画都在其发展进程中显示出包容与开放的姿态。如隋朝末年的宫廷宴乐《九部乐》,唐朝初期修订为《十部乐》,除《燕乐》《清商》两部之外,其余八部均为其他国家传入的乐舞,且这些乐舞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中原。再如佛教自西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就对中国绘画、雕塑、壁画、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在秦汉之前画风多粗犷朴素,线条肯定明确,广泛使用黑、白、红、黄、青、绿等,主要使用平涂的技法。而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绘画中所用线条也越来越丰富多变,并开始使用金粉、银粉等西域特征比较浓郁的色彩,且色彩渲染技法也不断改进,其中晕染法就是吸收而来的技法,使得所绘物象有了明显的立体感和凹凸感,我们称之为凹凸画法。因此,“变”为常事。
最后,我们要明确一点,革新与传承并不是矛盾的关系,更不是对立的关系。我认为,如果想要革新,首先要知道何为“新”,何为“旧”。我认为,“新”不在形式,而在立意,立意新则面貌新。而古人在时空上虽然离我们遥远,但他们的很多思想与技法却非常的先进,即使放到今时今日也不过时。因此,此处的“新”“旧”是不受时代的更迭而改变的。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因时代的变化而引发的艺术风貌的改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而这些变化必然存在高低优劣之分。翻阅古画你会发现,我们当代很多所谓的革新与尝试,古人都已经践行过了。关于因时代变化而产生笔墨变化的争论与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因此,“变”为时事。
二、石涛本意没错
李智峰 泰岱祥云 240cm×193cm 2019年
李智峰 人间正道是沧桑 240cm×193cm 2021年
石涛的本意“画画不能盲目跟风”确是真理。由此看来,古人当年在探索中国画前进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扰,“盲目跟风”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临习前人和高人的作品是必要过程,这样便于我们找寻艺术规律,提高绘画水平。但是,不做甄别地盲目照抄必然是错误的。我认为,此处的“跟风”是特指妩媚之风和低俗之风。无论哪个时代,妩媚低俗之画风都一直存在,而跟从此风者也不在少数,当今画坛更甚。现如今,是5G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经济提速,交通提速,信息提速……连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也“提速”了。该省的不该省的学习内容和过程都在“提速”中被省略,太多人想要一夜成名,卖画赚钱。在这种前提下,各种妩媚低俗之画风应运而生。黄宾虹曾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可去也。”因此,“画画不能盲目跟风”,要积攒知识,增加阅历,开阔胸襟,体味万物。
三、笔墨与时代
我个人认为,所谓“笔墨”应该包含布势、造型、用笔、设色、款识等,中国画中形而下的各种技法皆包含于此。翻阅古画你会发现,古人在这些技法上进行过太多的实验与探索,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谓的技法上的创新,古人几乎都曾经尝试过。再说一下“时代”,简单理解就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形成的某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和跟随者。各行、各业、各学科门类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当然也在其中。
说一下“笔墨”与“时代”的关系。先说结论,用所谓的形而下的技法创新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是不成立的。那么中国画应该如何做到“当随时代”呢?唐代初期杰出的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过:“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艺术风貌也会随之迁移变化,由醇厚变得寡淡,由朴素变得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而其中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俗弊。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清雅的风度”。
我个人认为,关于“笔墨”与“时代”的关系,石涛可解,今人亦可解。石涛发表了他对笔墨与时代的看法,对后世多有启发,但那是他的解释,并非标准答案。石涛还有一句名言:“我用我法,无法而法。”我们对待艺术,就应该有此胆识与见解。那我们应该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所谓的“时代”感呢?要用人文意境、艺术规律来表达思想。如果你的作品立意就具有时代性,然后使用必要的笔墨技法,再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去完成,就一定可以得到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