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共生
——与环境共生的山地建筑设计策略
2023-05-06陈谋朦蒋涧楠
陈谋朦 蒋涧楠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70%为山地,部分城市本身便是山地城市,如重庆、青岛等,这些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山地地形紧密相连。此外,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已达一定规模,城市内部用地紧张,所以,部分城市外部的山地或成为有关部门与开发商的开发建设目标。另外,由于都市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周末或节假日去城市近郊山间林地休闲、吸氧、回归自然。城市外的山地便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去处。山地建筑的项目也因此增加,其功能主要为休闲、度假性质的酒店、民宿等。
1 山地建筑概念与特点
1.1 山地建筑设计受山地环境制约
“山地建筑”指建造在地势相对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山区及非山区的地貌起伏变化的建筑用地、斜坡地或波形变化的地貌上的建筑物。
不同于平原场地,山地作为建设场地特点鲜明。地形地貌方面,山地地势高低变化复杂、陡峭程度不一、形态多样。由于不同山体的形态各有不同,山体作为场地选址的形态也因此呈现不可复制性。山地建筑设计与山地地形地貌紧密相连;生态环境方面,山地气候多变、植被种类丰富、降水充沛、空气湿度大,易形成山涧、瀑布等特色水水系景观。山地建筑形态布局、材料选择、排水防洪等方面都受山地生态环境影响;地质条件方面,山地地质不稳定。山地建筑施工涉及边坡支护工程,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1]。
1.2 山地环境造就更具感染力的山地建筑
山地丰富的地形地貌、多样的生态环境、不稳定的地质条件都制约着山地建筑的设计,但同时山地环境也赋予了山地建筑独特的魅力与感染力。山地建筑被自然山地环抱,拥有独一无二的景观与开阔的视野。随着山地地形的不断变化,山地建筑更容易形成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形态,与山体环境一同形成壮观的气势。
1.3 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山地建筑设计重点
在山地建筑设计中,雄浑壮阔的自然环境或是竖向展开的城市形态是空间主体,而非建筑单体本身。对山地建筑设计的探讨实际上是对建筑与自然环境或城市空间的关系的探讨。
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山地建筑是青山碧水背景中的点缀,应与山地环境共生,协调发展。
2 山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2.1 适应——建筑形体适应山地地形
山地建筑形体设计应适应山地环境,顺应自然秩序。建筑大师赖特说:“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地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赖特借助特殊的山地地形,创造了“流水别墅”的经典佳作[2]。以溪水潺潺、瀑布流水为前景,多层水平延展的建筑为中景,青山绿林为背景,形成了一幅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朽画卷(如图1所示)。
图1 流水别墅建筑形体打散,依据等高线布置
山地建筑形体设计应从场地出发,依据山体等高线布置,顺应地势高差,因山就势,自然形成台地式建筑体量,最后形成整体性的空间格局。为了更好地融入山体环境,山地建筑不应为突兀的大体量。设计时应将建筑体量打散化分成小体量群体。建筑群体随着等高线自然形成层层跌落、水平延展的独特的山地建筑风貌。
例如崔愷院士团队设计的中信金陵酒店,建筑在山水环抱的自然环境中层层叠退,向自然山石一般在山体中镶嵌,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如图2所示)。
图2 中信金陵酒店
2.1.1 建筑形体设计结合立体交通。山地建筑应结合场地高差进行竖向设计,形成立体化的交通组织。建筑形体设计和场地景观设计应与竖向交通组织相结合。以崔愷院士团队设计的榆林梅花楼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层层退台的建筑形体与交错的室外楼梯结合,楼梯平台形成半层空间,丰富了建筑形体层次,与景观设计结合形成了独特壮观的大地景观建筑风貌[3]。
图3 榆林梅花楼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效果图
2.1.2 建筑朝向与功能布局考虑景观面。山地景观是山地建筑有机组成部分。山地建筑设计应将主要功能向景观面展开,最大限度将山地景观引入建筑,使得建筑公共空间拥有良好的视野[4],如图4所示。
图4 中信金陵酒店朝向水体景观
2.2 轻干扰——建筑对山地自然环境轻干扰
2.2.1 建筑底板标高随山势变化。山地环境生态敏感性强,建设时应尽量少破坏山体与植被,保护原始地貌。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土方填挖、节约造价,山地建筑应减少地下室设置。建筑底板标高应随着山体地势抬升而升高[5]。
2.2.2 建筑与山体轻接触。山体建筑设计应考虑对自然的“轻接触”,例如采用建筑底层架空的设计策略,取消地下室,用独立基础将建筑轻轻地架空在山体上方。这种“轻接触”的设计策略在保护了山体原始地貌植被的同时,也达到了建筑防潮的目的,同时解决了防洪的问题[6]。
2.3 回馈——建筑设计回馈自然环境
山地建筑除了适应自然、对自然轻干扰外,更进一步的应该是回馈自然,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生命体。
2.3.1 雨水收集、生态花园。由于山地特殊的水文特征,山地建筑设计时应对场地排水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组织。可以利用特殊地形天然的重力优势,结合山体建筑退台,在不同标高的屋面设置雨水沟,对场地进行有组织排水,收集雨水。
在榆林梅花楼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中,整个榆林古城东依驼山,依山而建,城内半山半川,东侧地势陡然升起,呈现出独特的山地城市特点。梅花楼片区正好位于这片山地。整个场地中部低洼,三面环山,像一个微缩的盆地。设计团队结合场地周边高、中间低的特点,在层层屋面的外围设置收水明沟,雨水可以从高到低,由四周向中心汇聚,最终在中心低洼处形成生态绿地公园。雨水过滤净化下渗,补充地下水,滋养城市,实现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为未来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可能性。
2.3.2 透水铺装、屋顶绿化。建筑场地与屋面可以采用透水铺装及屋顶绿化的方式,提高雨水下渗量,降低地表雨水径流量,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灾害,促进生态平衡[7]。
3 结束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建筑单体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山地建筑设计时应首要关注建筑与山地的关系,设计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生。
首先,山地建筑是山地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形体设计应顺应山地地形,与环境相协调。结合立体交通组织,进行建筑形体与景观设计。结合景观面,进行建筑朝向及功能设计。
其次,在建筑与环境有机协调的基础上,山地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对环境的轻干预,少破坏。
最后,山地建筑设计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采用雨水收集、生态花园、屋顶绿化等设计策略回馈自然环境,创造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