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岚:幽谷兰香远 久久自芬芳

2023-05-06南蔷

共产党员·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邓拓马兰音乐

南蔷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首用希腊语原汁原味演唱的奥林匹克会歌惊艳了世界。总导演张艺谋动情地说:“孩子们的演唱很纯粹、很干净,带着泥土的芬芳。我觉得这是天籁之音。”

表演节目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團,44个孩子全部来自2020年脱贫摘帽的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从太行山深处走到冬奥会开幕式的大舞台,44个孩子梦想绽放的高光时刻离不开一位叫邓小岚的老人。她是革命先辈邓拓的女儿,清华大学化工系的毕业生,北京市公安系统的退休干部。她也是一名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在城南庄镇马兰村音乐支教18年、为这群山里孩子“筑梦”的人。孰料世事无常,2022年2月4日晚还在冬奥会开幕式现场观看孩子们表演的邓小岚,3月21日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79岁。2022年4月8日,邓小岚被党中央、国务院追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生于马兰

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曾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曾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邓拓带领报社同志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其间,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惨遭杀害,报社也先后牺牲了7位战友,都安葬在马兰村。1943年,邓拓的妻子丁一岚在一次突围后生下邓小岚。因为战争环境,夫妇俩只能把邓小岚寄养在老乡家。1946年抗战胜利后,邓小岚才离开马兰村回到父母身边。

邓小岚一生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邓拓曾在《北京晚报》《燕山夜话》专栏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谐音马兰村,以表达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父母希望邓小岚记住,马兰村是她的第二故乡。这里不只是她出生的地方,更是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事实上,邓小岚从来不曾忘记。幼时与马兰乡亲生死与共的经历令她铭记一生,马兰村在她的生命里因此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再回马兰

特殊的身世和父辈的情结,让邓小岚对马兰眷恋不已。1997年和2002年,她先后两次回马兰村,追寻父母足迹,看望乡亲们。当时,马兰村尚未脱贫,房屋破旧,道路狭窄,学校还是危房。看到此情此景,邓小岚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

2003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和《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们一起回马兰,为当年的遇难者扫墓,正好看见一群同来扫墓的孩子。她就请孩子们唱支歌,结果发现孩子们竟然不会唱歌,连少先队队歌都不会。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唱《国歌》,还唱跑调了。“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马兰村怎么能没有歌声呢?”心痛的邓小岚灵机一动,她一直在思索如何助力马兰:“捐钱捐物,自己的力量非常有限;招商引资、办实业,并非所长。”这一刻,从小喜欢唱歌跳舞、乐于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的邓小岚有了方向。她决定通过音乐唤醒这个在太行山臂弯中沉睡的小山村,唤醒山区孩子的梦想和明天。从此,建教室、找乐器、教音乐,邓小岚为马兰的孩子一忙就是18年。

支教马兰

面对马兰小学没有音乐课、音乐老师、音乐教室的“三无”情况,邓小岚首先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又动员弟弟妹妹,凑了4万元盖了7间校舍,让孩子们有了音乐教室。没有乐器,她就从北京带去6把闲置的小提琴,包括自己的和儿女的。在大家的支持下,又陆续有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长笛、黑管等乐器。她不仅教孩子们唱歌,还手把手教他们演奏乐器。

孩子们最初连音符、音阶都不懂,邓小岚也不发愁:“谁生下来都不懂音乐,学学不就懂了吗?” 既然音乐基础差,那就勤学苦练。一段乐谱演奏几十次,一首歌曲唱上百次,一个弹奏动作练习上千次。在邓小岚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从不识谱的大白嗓到挑战外文歌曲,从独唱到合唱,从小提琴独奏到多种乐器合奏,走进了音乐的世界,也通过音乐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2006年,邓小岚组建了马兰小乐队,这便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前身。在她的带领下,2008年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2011年,孩子们登上了《红歌嘹亮唱响中国》演唱会大舞台。此后他们又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等舞台,渐渐声名远扬。2013年,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全国同类音乐节开创者之一。2015年,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在马兰打造了一座三层音乐城堡。她说:“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2021年,经过前后8年的“愚公移山”,邓小岚筹资设计、建设的月亮舞台展现在了马兰的绿水青山之间。从此,马兰村举办音乐节有了更高端的舞台。

在马兰的18年,很多时候是辛苦的,甚至是艰难的。但邓小岚很快乐,不喜欢人们用“坚持”来形容她的行为,也从来不说她的不易。她说:“我在做喜欢的事,喜欢就能带来快乐。既然快乐还用坚持吗?高高兴兴地、一件件地、一天天地去做就行了。”

18年来,邓小岚每年往返于北京与马兰20多趟,一趟约600公里。2011年保阜高速开通前,她需要一早从北京坐火车到河北定州,再换乘两次汽车才能到马兰村,抵达时已是傍晚。

18年来,邓小岚先后培养200多名学生,其中许多人上了高中、读了大学,有十余人学习艺术专业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她的无私奉献改变了山里孩子的成长轨迹,也改变了马兰村。2011年,讲述马兰村故事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揽获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国版的《音乐之声》,也让马兰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阜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伴随着一项项扶贫政策的落实,马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于2019年10月实现脱贫,还有了“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三张亮丽的名片。

遗憾的是,心系马兰的邓小岚却永远地离开了。作家翟英琴曾出版过传记小说《大山里的音乐会——共产党员邓小岚的故事》,她的几句话道尽了无数人的哀思:悲兮痛兮!斯人已驾黄鹤去,世间再无邓小岚。先生遗风暖人心,世间永存邓小岚!

本栏编辑/彩虹

37146051@qq.com

猜你喜欢

邓拓马兰音乐
堡中堡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平生赢得豪情在
我帮爷爷放绵羊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音乐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邓拓不惜血本换苏东坡名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