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的理想

2023-05-06苑天舒

环球人物 2023年9期
关键词:空想瓦格纳圣贤

苑天舒

2500多年前的一个寒冬腊月,孔子登高台而叹,对弟子言偃说: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理想,记载在典籍上,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为后人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礼运大同”理想: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人民所公有。选荐有德行的贤者与有道德的能人,人人讲诚信,家家修和睦,人们不仅仅孝敬自己的双亲,不仅仅慈爱自己的儿女,也能让天下的老年人颐养天年,让天下的壮年可以充分发挥所能,让天下的孩子们都能长大成人,让鳏寡孤独和残废疾患之人都能得到照顾与供养。男人有职业,女人有家庭。大家珍惜财物不浪费,却不必想着自己去占有;大家努力劳作不愿自己闲置,却不必只是为了个人利益。没有人为了私利谋划,没有人去偷盗抢劫,人们敞开胸怀待人,家家户户大门开放不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理想还是空想?围绕这个问题还发生过一段有趣且有意义的讨论。

2011年9月,一场主题为“启蒙与其在中国的历史”的论坛在中国举行,探讨“启蒙”在中国的发展。学者们认为“启蒙”不应仅仅局限于欧洲历史的某一事件,而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现象。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教授瓦格纳、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雅戈博士、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了中国的启蒙之路。在预备会上,瓦格纳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肇始,但后来变成了“启蒙”的对象;因为中国的现实并不是中国古代圣贤所“幻想”的那样,所以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也仅仅是个“空想”。汤一介先生对此做了回应: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不是“空想”是“理想”,中国人肩扛着古代圣贤的理想走了几千年,而“空想”是没有这种能量的;无论在哪里,现实与理想之间都存在差距。再后来的一次讨论,瓦格纳教授认同了中国圣贤的思想是理想而不是空想。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传教的同时,发现西方人的两个困惑似乎可以在中国找到答案:首先,不依靠宗教,人还能不能生存?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宗教神权并不凌驾于一切的、完全与西方不同的世界里。其次,不依靠皇帝,国家能不能运行?中国是一个君权与相权分离的国家,大多数情况下,国家是由宰相班子领导之下的官僚体系来管理且运行很好,皇帝權力实际上并不大;在科举制度下,寒门子弟甚至可以通过读书考试成为宰相,成为管理国家的栋梁。西方传教士将大量中国典籍运到西方,将中国经验传回欧洲国家。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很多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崇拜者,如当时的法国重农主义学派,甚至包括伏尔泰。18世纪末,启蒙运动的圣火被点燃,从法国开始席卷了整个欧洲和刚刚建国的美国。当时提出了两个口号:一、反对宗教神权,张扬人的理性;二、反对封建王权,倡导民主与自由的精神。按照瓦格纳的说法,这场启蒙运动的圣火是从中国接引点燃的,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圣贤理想对后世一直具有启蒙的价值和意义?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先知,印度有释迦摩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古波斯有索罗亚斯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起初并没有相互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雅思贝尔斯说:“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时代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时代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而使欧洲文明重新燃起新的火焰;欧洲的启蒙运动又在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共同作用下发出新的火焰,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儒家理想的和谐社会的蓝图。从孔子开始,中国的儒家就向往着“天下有道”的社会,并极力想把它实现于现实社会之中。为了实现理想,中国的儒家们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例如: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国家治理方面,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以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儒家认为,追求这个理想的本身就有意义,是人生的态度,是人生的价值。理想社会虽然尚未在现实中实现,却在中国人的心中实现了。《西铭》中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还有最后一句“存,吾顺事;没,吾宁也”,都表达出追求理想社会的人生态度。《西铭》从诞生至今1000多年深受人们喜欢,也在于其中所体现的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多中国人都把张载“四句教”作为座右铭,人生要担当责任,为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奋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儒家理想,业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成为“中国人”重要的身份特征。能否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剧变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能否指引未来的世界实现“天下大同”和谐与美好?我们有信心期待。

猜你喜欢

空想瓦格纳圣贤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境随心转是圣贤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修身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喝茶聊天聊“圣贤”
诡异的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