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做“嘴替”,只拆经典

2023-05-06高塬

环球人物 2023年9期
关键词:博主余华作家

高塬

2023年4月,“黄鸭兄”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张森绚 / 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于知名读书博主“我是黄鸭兄”(下文简称“黄鸭兄”)而言,这是忙碌又普通的一天:在杭州参加活动,和书籍与阅读有关;活动间隙赶制最新一期视频,也和书籍与阅读有关。

“世界读书日是一个很好的督促你拿起书本、去创造一个阅读氛围的时机。但对于我而言,这天没有特定的仪式感,因为阅读早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采访在他家的客厅进行,一件深绿色的翻领衬衣,一团和气地坐在椅子上,后面是一个塞满书的书橱。

“我是黄鸭兄”本名肖弘扬,2020年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为网友拆解经典文学作品,《瓦尔登湖》《乞力马扎罗的雪》《神曲》《荒原狼》……50多条视频做下来,积累了1300多万播放量,成为粉丝口中知识分享领域的“读书大佬”。他本科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和历史系,因为英文名字首字母“HYX”在中文输入法中与“黄鸭兄”相同,便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具体,好记”。

“黄鸭兄”这个名字虽然好记,但真正让他被网友注意到,还是去年那场近600万人次观看的视频直播。

2022年9月,“黄鸭兄”突然接到一项“重要任务”。一家出版社邀请他为一场直播谈话客串主持人,内容主要围绕余华的《兄弟》一书,作家本人也会到场。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邀请我。”他回忆,大概是因为前几个月,他在一次文学活动上被余华记住了。“当时碰到余华老师其实非常的‘心机’,因为一直很想认识他,所以当我知道余华老师也来参加活动时,我就打算去早餐厅堵他。”“黄鸭兄”起了个大早,直奔酒店餐厅,果不其然,他还没吃几口,就在人群中看见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余华来了。他立即礼貌地上前打招呼,没一会儿,在去活动现场的十字路口处,两人再次碰到。

也许是这些“偶遇”起了作用,余华记住了他。一起直播的机会就这样落在了他身上。

“黄鸭兄”在餐厅和作家余华(左)交谈。

怎样让谈话者卸下包袱与防备,自然放松地进入谈话过程,是每一位直播主持人都面临的问题。而作为一名读书博主,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家一定要读他的作品”。于是,他回到余华的书里寻找可能的破冰话题。

阅读过程中,“黄鸭兄”看到余华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一章,谈到了自己对这位以内容离奇古怪、荒诞不经而著称的英国作家的欣赏,他记下了这个细节。直播当天,在谈话正式开始前的寒暄过程中,他主动挑起麦克尤恩的话头,余华的话匣子自然而然地打开,“谈话和谐地展开了”。

直播过程中,一些被网友称为“神来之笔”的“高能片段”也是借由“黄鸭兄”的临场提问发生:

“对于上世纪90年代是怎样的感受和记忆?”他问,这时,背景声中突然响起摩托车驶过的声音。

“90年代就是摩托车的声音。”余华抬手指着,“当初中国第一批买摩托车的人,后来听说他们中很多都早早走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驾驭不了速度。90年代就是这样,你让习惯自行车速度的人去适应摩托车的速度,所以有些人就走了。但也有一些人,换汽车了。”

“绝妙”“不愧是作家”“我小时候生活的镇子上到处是摩托车”……弹幕占满了画面,谈话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在网友们惊叹作家精彩的现场反应和敏锐的细节讲述时,有人不忘称赞“主持人的问题好”。

“我是在读《兄弟》时,发现其中提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社会问题,所以直播里即兴问了这个点。没想到余华老师直接抓住摩托车的声音回答了提问,我在现场也觉得受教了。”

从直播开始时,不少观众问“中间这人是谁”“为什么选他”,到近两个小时的录播中,屏幕里时不时有“这个主持人好会提问”“主持人好棒”这样的弹幕飘过,“黄鸭兄”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知识储备、阅读品位、临场反应以及对一部作品和一位作家的理解力,这些无疑是成为一名读书博主的良好素养。

深度阅读的能力不是“黄鸭兄”做了读书博主之后才有的,而是他从小就自发修炼的技能。

出生于山城重庆,父母都是忙碌的工程师,小时候的他总是一个人待在家里,抱着厚厚的《辞海》翻来覆去地看,对于那时的他来说,《辞海》是一本满足好奇心的百科全书。中学时代在上海度过,他快速地获取并消化知识,不停地思考,总之他想要自己“变得更聪明一点”。法国16世纪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笔下那种“真诚的自我探讨和自我剖析”,成了他青春期里“特殊的存在”。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他开始渴望认识世界的规律,“什么学科的书都读一读”。《君主论》《原则》《我们如何思考》《疯癫与文明》《卡拉马佐夫兄弟》……从政治、经济、历史到文学、哲学、心理学,他的书架上渐渐塞满了中英文各种读物。

最终,阅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15年毕业后,他放弃了在美国寻找金融工作的机会,回国创业,自己设计课程,做起一名阅读课老师。2020年疫情时,他无意间注意到社交媒体上涌现出一批读书类的博主,有的平台还专门开辟了知识分享的内容分区,汇集了不少创作者和观眾。

“这我也可以试试。”他想。起步阶段,“黄鸭兄”还没有清晰的定位,他热衷于“蹭热点”——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到底糟糕在哪儿?不说人话;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奢侈品,本质是资本和权力制造的鄙视链……这些披着热点外衣的分享,虽然一开始就获得了50多万的播放量,但并不是他真正想做的内容。流量裹挟下的他迷失了——担心下一条视频数据难看,绞尽脑汁思考观众到底喜欢什么。焦虑、抵触、自我怀疑下,他一度停更了6个月。

直到2021年7月,做完“用理性压抑感受,谈《荒原狼》(赫尔曼·黑塞所著长篇小说)”的视频后,他豁然开朗。视频中,“黄鸭兄”坐在书架前,穿着清爽的白色短袖,一脸严肃。他讲“荒原狼”,一个外表优雅的知识分子,内心却对人生充满厌恶,这种压抑,成为现代社会一些分裂人格的真实写照。他问“你看到自己了吗?”弹幕里飘过:“是我”“还好不是我”“上班族路过”“头皮发麻”,等等。

“做这期视频的时候,我的人生也在经历一个全新的阶段。事业、家庭很多事情进入了既定轨道,甚至一成不变,再往前看,一种强烈的荒芜感笼罩着我。我在黑塞这里寻找到了精神共鸣,因为我也是一个用理性去框住很多东西的人,所以这本书对我觸动很深。”他说,“我觉得前期的视频我就像别人的‘嘴替’,但这期视频是我自己真正想说的东西,和我的生活感受直接相关。这才是我想做的读书分享。”为此,他创作了“你为什么读不懂”系列视频,专注拆解那些大众眼中“枯燥难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我觉得大众认为一些名著晦涩难懂,是因为感觉它们不接地气,或者认为不适合自己。但我认为文学名著是适合所有人的,每一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共鸣。”“黄鸭兄”总是用自身生活经验“翻译”名著中难以理解的文本,因为他想告诉观众“文学就是生活”。

比如《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结尾到底在暗示什么?他告诉观众,作者海明威在小说结尾让主人公用慈爱的视角再次看待世界,漫天蝗虫也变为柔软的粉色云团,就像我们与人生中的悔恨和解后,产生出平和感;年轻人为什么要读儒家经典《大学》?因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话,是给青年人最好的入世指南;梭罗隐居的地方瓦尔登湖离他家才3公里,难道从北二环去奥森公园的距离也算隐居?他说,读不懂《瓦尔登湖》是幸运的,你可能没有体会过人和人之间彻底异化的感受……

他数不清自己到底看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每年都要买上几百本,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他将自己的阅读方法比作海绵吸水:“水指的是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海绵就是各种书籍,有的海绵吸水的速度很慢,一直没有饱满起来,到了它彻底饱满起来那一刻,我就会把它做成视频,分享给大家。”

就像他刚读完罗兰·巴特谈摄影的书籍《明室》时,没有什么很深的感触,直到某次整理照片,他脑中忽然跳出书里的一句话:每张照片都是一场灾难。“此前的世界好像瞬间坍缩了一样,提醒我们照片里的人已经走了,或者说那段历史已经走了。”他说,于是有了“刺痛我们就是照片的意义”这期视频。

曾有网友这样形容看“黄鸭兄”视频的感受:“好像久未谋面的老朋友突然打电话告诉你,他家酿好了新酒,邀请你一起去围炉夜话。喝着酒,看着外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感觉从来就没有分开过。”“可能就是这种单纯的陪伴吧。我清楚读书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它有疗愈的价值,让人得到安慰。”“黄鸭兄”说。

猜你喜欢

博主余华作家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作家的画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一颗假糖的温暖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