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化疗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回顾性研究
2023-05-05蒋秀园李茂林吴文艳
蒋秀园,李茂林,吴文艳
宜兴市肿瘤医院检验科,江苏宜兴 214200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范围内肺癌的标化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22.4/10万和18.0/10万;我国新增肺癌患者81.6万,占中国癌症病例数的17.9%[1]。目前,肺癌患者主要依靠化疗进行治疗,但该治疗手段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损伤[2],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合并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肺部感染为化疗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化疗患者通常白细胞数量较低,机体免疫功能随之下降,加之病原菌极易在医院中传播[3],呼吸机辅助治疗、排痰能力下降及呼吸道内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等原因均增加了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也会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率持续上升[4]。尽管临床中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及护理,但因骨髓移植而产生的继发感染仍旧无法避免,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病情,导致治疗时间延长、生存期缩短[5]。因此,预防肺癌化疗患者肺部感染已经是临床治疗中的重点课题[6]。在此背景下,本文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宜兴市肿瘤医院经组织、细胞学诊断为肺癌并进行住院化疗的241例患者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和感染相关因素,旨在为预防肺癌化疗患者感染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经组织、细胞学诊断为肺癌并进行住院化疗的24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43)和未感染组(n=198)。感染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67~81岁,平均(72.71±5.91)岁。未感染组男124例,女74例;年龄63~79岁,平均(71.15±5.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肺癌;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7]中相关诊断;感染组患者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WS/T592—2018》[8]中相关诊断标准一条以上:病灶、血、痰及尿液常规培养病原菌结果为阳性,原有感染部位出现新的病原菌感染,原有感染基础上新增不同部位的感染。
排除标准:合并代谢系统、免疫系统严重疾病者;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感染单因素分析包括[9]: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情况、病理类型、TNM分期、侵入性操作情况、化疗周期、化疗前体力状况(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白细胞计数、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可能导致肺癌化疗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感染组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患者鼻食拭子、腹水标本、痰液标本等进行病原菌检测,检测菌种包括:真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等);革兰氏阳性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等)[10]。
1.4 观察指标
肺部感染判定标准。符合院内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8]:化疗前无其他表现,化疗见咳嗽、发热、咳痰等症状,或上述症状较化疗前有所加重;化疗前肺部啰音无或较轻,化疗后出现或变多;X线结果可见进展性浸润。
分析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数量和构成情况,并分析肺癌化疗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241例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17.84%,共发现病原菌46株,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分别为65.22%、21.74%、13.04%,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比(23.91%)最高;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10.87%)最高;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占比(8.70%)最高。见表1。
表1 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2.2 肺癌化疗患者发生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的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TNM分期、化疗药物使用情况、化疗周期、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及化疗前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肺癌化疗患者发生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n(%)]
2.3 肺癌化疗患者发生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将化疗患者出现感染作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化疗用药≥2种、化疗周期>4个、合并糖尿病、吸烟史、侵入性操作、KPS评分<80分、白细胞计数≤3×109/L、白蛋白<30 g/L均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肺癌化疗患者发生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41例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有43例,感染发生率为17.84%,共发现病原菌46株,主要为属革兰氏阴性菌的铜绿假单胞菌(23.9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9.57%)。该结果与徐倩倩等[11]研究结果相似。蒋爱民等[12]针对1 008例肺癌患者进行调查,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7.0%,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4.6%),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2.9%)、铜绿假单胞菌(10.5%)。研究样本量差异、患者个体差异及医院所属地等均有可能造成病原菌构成出现差异,后续研究可继续扩大研究样本量,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本研究结果中,肺癌化疗患者出现感染与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化疗药物使用情况、TNM分期、化疗周期、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及化疗前KPS评分相关(P<0.05),该结果与姚玉华[13]研究结果有部分不一致。姚玉华研究结果显示,肺癌化疗患者是否出现感染与基础病无关(P>0.05),与年龄存在关联性(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上述研究合并基础病并未提及疾病种类,而针对合并基础病数量进行研究,本研究中针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分别进行分析,得出合并糖尿病可能与肺癌化疗患者出现感染以及研究对象年龄范围有差异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化疗药物使用种类及化疗周期、KPS评分、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均为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该结果与肖葛琼等[14]的研究“2012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56例肺癌化疗患者”结果、胡妙芬等[15]的研究“对2018年6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16例肺癌化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为:医院为病原菌集中爆发地,住院时间延长,与病原菌接触时间随之延长,增加了感染可能性;侵入性操作会导致患者器官黏膜损伤,增加了感染发生率[16];肺癌化疗患者合并糖尿病会出现体内高血糖状态,导致患者体液血浆渗透压升高,白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能力相对较差,降低了对单核吞噬细胞的杀伤力,导致患者感染发生率升高[17]。烟草内的有害物质会对气管黏膜造成一定影响,黏膜腺体在烟草刺激下出现过度分泌,影响患者肺功能。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因病情进展,TNM分期Ⅲ~Ⅳ期患者化疗周期延长、化疗药物使用增加等,导致患者的高感染风险;白细胞计数降低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造成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增加感染风险。白蛋白水平过低代表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减弱,提高感染发生率。化疗前KPS评分越低,患者身体状况越差,受化疗刺激后也容易出现感染[18]。
综上所述,TNM分期、化疗药物种类及化疗周期、合并糖尿病、吸烟史、KPS评分、侵入性操作、白细胞及白蛋白水平均为肺癌化疗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尝试从以上因素着手,预防肺癌化疗患者感染发生、促进患者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