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为例
2023-05-05尚存刘文祥薛莹
尚存 刘文祥 薛莹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国内多名学者[1-3]从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解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开发保护模式等内容。整体而言,国内对传统村落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但针对地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不足,缺少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系统研究[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需要对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精细化研究,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通过影像遥感、现场调研等技术结合,对豫南大别山地区传统村落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河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评价体系。
传统村落又名“古村落”,是指村落历史较为久远,发展完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庄聚落。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价值。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传统村落正遭受到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导致传统村落数量正在逐渐锐减,传统村落与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
大别山区位于河南省、湖北省与安徽省交界处,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5],同时也是淮河流域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由于大别山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聚落。豫南大别山区整体处于大别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以山体为主,山外丘陵起伏、水网密布,地处淮河中上游。在自然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暖温带过渡气候,雨量较为充沛。
文化景观是地表上各种文化现象的统一综合体,反映了某个景观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作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地标,文化景观也是传统村落中文化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文化建筑景观是当地秀美的山水环境、温暖的气候条件、频繁的南北交流、悠久的农耕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物态表征,在历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建设和艺术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的28个传统村落为河南省境内豫南大别山区前5批中国传统村落,数据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于2012年、2013年、2014年、2016年、2019年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所收集的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进行标定;从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获取。地形高程数据从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省市行政区划。将数据导入ArcGIS 10.4软件中,通过遥感影像进行校对,转化为可视图形,以此为基础构建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要素数据库。
2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从河南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图和河南省传统村落不同高程上的分布图中发现,见图1、图2,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豫南大别山区位于河南省、湖北省与安徽省交界处,是淮河流域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由于地域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原因,传统村落具有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文化景观形成过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高景观价值的国家级传统村落近28个,越来越多的村落通过当地秀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产业来吸引投资作为村落发展的经济基石。但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大别山偏远地区,对其关注存在不足之处,这些村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现代建筑的兴建和无序发展从而破坏了传统村落的特色风貌,进而导致了村落文化吸引力下降,同时村落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也受到影响。
图1 河南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图
图2 河南省传统村落不同高程上的分布图
3 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由于淮河流域山水资源丰富,依山傍水是多数村落选址的优势。从豫南大别山区村落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图上看,见图4,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支流众多,多数村落依山而建,呈散点式分布,淮河中游地区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多数村落多宗族形成聚落,呈面状分布;淮河下游地区,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多数村落据水而居,呈线状分布。有价值的居民文化建筑是一个传统村落的灵魂。淮河流域文化除流域本身文化的特征外,由于融合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原因,淮河上游的居民文化建筑具有中原地区典型的建筑风格,部分单体建筑还采用徽派马头墙的建筑风格,即体现出类似徽派建筑的典型风格,又保留了中原文化建筑的基本特征。淮河中游的居民文化建筑多为三、四合院的形式,屋顶采用坡度不大的双面屋顶,呈现出与典型徽派不同的建筑风格,淮河下游居民文化建筑,结合了南北方建筑的风格特点,建筑材料以青砖、木材、石块为主,以水体和山坡构成景观背景,表现出村落建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从历史发展来看,豫南大别山区村落选址布局受到气候、风水、交通、农耕文化、山水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整体来看,村落景观表现出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特征。通过ArcGIS创建的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市域的分布图分析,见图3、图4,发现颜色较深的光山县、新县、商城县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根据传统村落在不同高程的分布,发现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倾向于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地形与河流是影响淮河流域传统村落自然方面的主要因素,通过谷歌地图统计,发现豫南大别山区2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沿山脚空间分布,平均海拔髙程在150m以上,由于这些地区地貌相对复杂,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较少,传统村落保留较好。
图3 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市域分布图
图4 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不同高程上的分布图
4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特征分析
传统村落作为居民生活的场所,既承载了其本身的实体建筑形式,也承载了当地居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同。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在南方和北方过渡带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可识别性、环境适应性的建筑景观。根据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定量评价的目的性、科学性、实用性、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按照物质形态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其中,物质文化景观的评价因素主要包括标志性建筑、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建筑装饰、性环境因子等方面。在参考有关文献基础上本文从整体布局、文化建筑特征、重要公共建筑、环境因素4个方面提取相关评价因素。这些因素对传统村落景观的影响作用通过实际的调研与当地居民的走访中进行梳理。
针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也是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大别山区光山县东岳村、光山县杨帆村、商城县四方洼村、罗山县何家冲村、新县西河村大湾、新县丁李湾村、新县毛铺村的物质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梳理,以重要公共建筑9个,历史文化遗产10处,古路、古桥、古井、池塘等17处重要文化景观资源进行评价,见图5,发现村落分布于多山和丘陵地带,选址布局灵活自由。传统村落景观的总体特征明显,是河南省传统村落景观的典型样本。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民居以硬山顶、悬山顶为主要屋顶类型,以清灰色砖石、青瓦等为主要建筑材料,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受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文化景观内涵丰富,村落格局充分结合自然山水环境特点,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图5 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资源评价因素分析图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原真性的历史风貌,体现了生态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村落旅游环境中具有特色的核心部分。以新县丁李湾古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为例分析,新县丁李湾古村落位于大别山区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2012年入选第1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年入围中国景观村落。由于地处大别山北麓的丘陵延伸地带,总体建筑布局是依山而建,村落建筑景观分布呈弧状。村落建筑风格融合中原、楚汉与吴越建筑文化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村落存有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近20套,保存了石雕、木雕等多种精美雕刻,重要建筑和环境因素包括民居建筑、祠堂、寺庙、戏楼、牌坊、古桥。其中,村前横向分布5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围合天井宅院,体现出楚汉文化建筑体系中相似的天井院形式。风水文化影响下村落背山面水的建筑选址格局,既与灵秀的徽州建筑风格相似,又有北方厚重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南北融合的文化特征,村落景观其一般以清灰色砖石、青瓦等为主要建筑材料,清灰色也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文化景观具有面水聚居,村前水塘的空间形态特征,体现出淮河流域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体系的地方特色。
田铺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2014年被列入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景观村落名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落,了解乡村振兴情况。整体村落背靠山岭面朝西南,村落南面是淮河支流田铺河,村落建筑修建于清末明初,村落自然景观秀美,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景观村落。在中原文化、楚文化及徽派文化影响下,融合了北方建筑的厚重和南方建筑的灵秀。对于建筑景观,村落建筑屋顶多数为悬山式结构,建筑墙体主要有土坯、红砖墙加淡黄色抹灰,颜色接近于土胚墙的原色,突出了文化景观的独特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和价值。
5 结论
本文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景观资源评价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相关评价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建筑整体风貌为类徽派风格,相比而言,人文因素对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文化景观特征明显是鲜活的多元文化融合样本,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建造技术、美学价值内涵丰富,体现出淮河流域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体系的地方特色,是村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具有体验性和传承性的功能,是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依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河南省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但由于河南省地域广泛,空间地理环境复杂,信息量巨大,对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详实地实地调查和走访。同时,在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数字信息技术将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定量、定位及定时的分析渠道。因此,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建立起河南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空间类型的数据库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