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口崇礼区清水河更新改造中的景观设计探讨

2023-05-05

农业与技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崇礼滨水绿地

杨 洋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302)

1 总体概述

1.1 项目简介

崇礼地处京津冀和晋冀蒙两大经济圈,距离张家口50km,距北京220km,距天津340km,交通十分便利,清水河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中心,河道呈南北走向,河宽约20m,自北向南贯穿整个城区。该项目更新改造范围为自北侧啤酒广场至南侧头道营村段,全长约6.3km,其中啤酒广场至希望街段为提升改造,面积约18万m2;希望街至头道营村段为新设计,面积约37万m2。目标将清水河景观带打造成为崇礼的城市客厅。

1.2 改造意义

城市河道形象是城市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具有特色鲜明的城市特色与历史痕迹,其景观品质的高低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显得愈发重要。该方案通过对清水河的整治,可使崇礼区整个城市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在为不同人群提供良好、方便、舒适的人居及休闲环境的同时对崇礼区的城市面貌改造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北京和张家口承办2022年冬奥会的大背景下,更新崇礼区城市面貌,不仅能提升整个崇礼区的环境品质、提高居民舒适性、形成特色的建筑群,还有助于提升崇礼区的国际影响力。

1.2.1 提升城市竞争力

河道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户外滨水空间,是实现城市生态安全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河道的更新与改造,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1.2.2 优化人居环境

河道景观的建设有利于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而且对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的居住环境中,河道景观不仅对一座城市外在形象的展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内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为人们营造着幽静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提供了基础保障。

1.3 清水河现状分析

清水河作为崇礼的一条主河道,现状河道两侧景观效果较差,功能较为单一,沿河道路破损严重且较脏乱,植物种植形式及品种单一,河道两岸缺少丰富的景观小品,亭廊建筑等设施,河道驳坎笔直,不能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景观品质及滨水空间功能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2 总体设计

清水河更新改造项目依托高耸的山地景观,优越的周边生态环境,提出设计与环境和谐一致的景观方案,使该项目成为崇礼的一张名片。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河道驳岸、铺装、植物配置、景观节点营造、商业配套设施、亲水性设施、标识系统、街道家具等内容。

2.1 设计原则

2.1.1 整体性

设计注重景观方案的整体性,总体风格简约大气、各个区域层次丰富,满足多元化特点。

2.1.2 人本性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人体尺度、使用者特征、高峰时间段人流密度等,构建全龄友好型滨水开敞空间。

2.1.3 适用性

结合功能性小品、雕塑的布置,使环境不仅可观、可游,且具有代滑雪城市的景观及人文气息。

2.1.4 空间感

以“聚散有致”的场地构成,搭配竖向多层次的植物品种,营造丰富多样的河道空间。

2.1.5 视觉化

充分运用各类景观元素,在构图、铺装、构筑物、植物形态及色彩等方面相互融合,增加游览过程中的视觉享受。

2.1.6 地方特色原则

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出崇礼的本土特色,作为展示崇礼传统文化的窗口,深度挖掘场地文化内涵并加以艺术表现,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一种场所归属感与认同感,营造崇礼的滑雪新城形象。

2.2 设计策略

2.2.1 结构的系统性

增加水与开放空间的层级性,建立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多层次,有机整合的开放空间。

2.2.2 功能的多样性

结合周边土地使用,赋予不同绿地不同的功能和特性,环境生态,城市休闲,邻里生活绿地等的多样整合。

2.2.3 创造到达感

明确空间联系导向,利用水、开放空间及重要标志物,创造达到感,以增强景观意向。

2.2.4 周边特性强化

通过水与开放空间强化各个区域的空间结构与特性,并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2.2.5 河道景观的标识性

利用道路断面,融入景观要素,打造独具特色的街道景观。

2.2.6 河道空间的使用性

与周边地块开发,交通要求相对应,重点展示沿河重要景观节点的使用性。

2.2.7 景观系统的整合性

建立一个可持续利用的水管理体系,并把海绵城市等功能设施与景观系统完美结合。

2.3 设计手法

人行道功能与滨水步道相结合,增加滨水休闲空间,满足亲水需求;打破直岸,增加滩岸生态带,提升河道趣味性;防洪堤不一定临河,临河绿化带可作淹没区,增加水生动物的休息区;城市滨水节点,满足人们聚集性活动的需求。具体见图1。

图1 景观系统设计手法

3 具体设计

设计将清水河景观改造提升分为2部分:城区段,从北侧啤酒广场至希望桥,目标将其打造成为集商业、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滨水商业休闲街,同时配备游船码头、餐饮建筑、集散广场等设施;从希望桥至南侧头道营村,目标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郊野风格的生态景观带,整条河道由木栈道贯穿始终。

3.1 城区段方案设计

该河段从“城市性”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考虑,设计有街头广场、酒吧茶街、亲水平台、中心活动广场、台地式种植、游船码头、残疾人坡道等。此外,还在滨水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增加河道景观的观赏性,在街头广场设计有雕塑,成为道路转角处的醒目标识,见图2。

图2 城区段设计方案

在河道两侧的各个场地中设计有标识系统、商业服务、公用电话、饮水处及垃圾桶、景观坐凳等公共设施,在人们游玩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饮食及休憩的需求。

在啤酒广场至希望街段,植物配置主要以色叶树种及风致型植物进行设计,以达到各个季节都有景可赏的景观效果。植物种类主要有水杉、乌桕、国槐、银杏、雪松、侧柏、香蒲、千屈菜、芦苇、鸢尾、水葱、狼尾草、细叶芒等。

该段选择酒吧茶街、码头、中心活动广场等3处景观节点进行重点设计。

酒吧茶街为游览的行人提供一个可以餐饮、休憩的去处,结合亲水平台的设计,使人们在饮食的同时还可以观赏优美的风景,见图3。

码头的设计可以为来此处游玩的人们提供一个进行水上活动的景点,码头的位置设置在靠近桥的位置,成为游人的一个集散地,见图4。

图4 码头节点设计

中心活动广场作为河道景观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的活动的场地,可以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见图5。

图5 中心活动广场节点设计

3.2 郊野段方案设计

该河段景观设计从“郊野性”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考虑,设计有沿河游步道及滨水木栈道,在满足通行需求的同时兼具绿道的功能;此外,还设置花卉展览区,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沿河游步道,在满足通行要求的同时兼具绿道的功能;滨水木栈道,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河道驳岸与景观栈道及场地结合设计,丰富河道的立面景观效果,在水生植物选择方面满足河道生态功能的需求,见图6。

图6 郊野段方案设计

4 专项设计

4.1 植物设计

4.1.1 设计原则方面

植物设计按照“重下层,弱中层,强上层”的设计思路,突出植物配置在河道景观设计中的主导地位,不仅解决了人们对林荫下滨水休闲空间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对视野通畅及空间渗透的要求。

4.1.2 设计形式方面

通过对下层花灌木及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以及上层乔木林冠线的营造,形成了优美的滨河绿地植物搭配形式。在植物形态上选用规整的乔木以阵列形式与河道凹凸的驳岸形式相融合,营造出丰富多样、高低起伏、含蓄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

4.1.3 布局方面

整个空间植物布局简洁流畅,对称不乏变化,变化不失统一,增加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和互补性。通过对植物的竖向配置、植物的姿态、植物的自然美、植物的图案变化等方面,体现其开敞明快大气的空间效果,在体现空间塑造功能的同时,改善环境品质,并利用其树形之美为人提供视觉、嗅觉等感官之愉悦。

4.1.4 植物配置方面

既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与配置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又遵循生态、自然美学原则,保持自然形态,植物的多样性,促进良性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2 场地铺装设计

沿河场地铺装用的材料主要有花岗岩、青石板、彩色沥青、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混凝土砖、植草砖、木质地板等。铺装形式多种多样,规整的铺装突出气势,自由的铺装增加趣味,铺装图案更是各具特色。铺装作为城市硬质景观的一个载体,往往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乡土民情元素设计,从而形成崇礼独有的城市特色。

4.3 街道家具设计

通过对冰雪元素的提炼得出代表冰雪纹理的平面图案,不同的纹理用在不同的单体元素中,如景观座椅及垃圾桶设计、标识牌设计、人性化设施等,形成一种属于崇礼冰雪之城特有的城市风格。

4.4 景观照明设计

通过分析人们在城市各类空间中的行为和心理,结合河道特点和周边用地性质,把清水河特有的形态和空间,在夜晚以灯光的形式衬托出来,营造独具夜间之美的清水河景观视觉感受。常用的灯具类型有庭院灯、草坪灯、射灯、埋地灯、壁灯等,样式多种多样,根据不通用处设计在不同区域,通过灯光颜色的变换,配合河边的景观小品及特色植物,营造出一种灯火绚烂的夜景,将清水河打造成为崇礼的核心景观区,旨在营造一个绚烂多姿的崇礼之夜。

4.5 河道驳岸设计

驳岸设计着眼于满足行洪需求,保持水生态环境,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安全”的河道滨水空间,为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之间建立一条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成为环绕河流的靓丽风景线。驳岸形式结合景观设计以及两岸用地不同的功能要求,以自然漫滩、水岸植栽和多功能绿地为主,结合小型室外运动场地、浮动码头及可拆建构筑物,提供以室外休闲活动为主的景观空间。在保证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加强滨水景观带的亲水性,增加堤岸公共开放空间,创造多样的活动空间,使其成为连贯性的绿色走廊。

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居民的亲水行为得到安全保障;美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可游性:塑造动静、个体与群体的观水、亲水、嬉水等游憩环境和设施;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使用较少的经济投入。

4.6 海绵城市设计

设计利用“海绵设施”组织排水,以“渗、滞、蓄、净、用、排”为主要设计理念,实现雨水在河道两侧绿地中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排放。通过海绵城市设计,既有效收集了雨水,又提高了河道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完善了河道的生态功能。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需统筹协调河道两侧绿地中的各个区域,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在满足河道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河道两侧绿地构建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河道横断面和排水方向,融入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渗管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对雨水的过滤和储存。

4.6.1 设置雨水调蓄池

提高雨水利用程度。为节约水资源,储存在调蓄池中的雨水经生态净化后,可用作景观水体用水、绿化和城市道路浇洒。

4.6.2 设置下凹式绿地

绿地标高宜低于周围地面适当深度,形成下凹式绿地,可削减绿地本身的径流,同时周围地面的径流能流入绿地下渗。

4.6.3 设置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对雨水进行截留、滞留和净化的工程设施。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填料渗滤径流雨水,使净化后的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或通过系统底部的穿孔收集管将之输送到市政系统或后续处理设施。

4.6.4 设置植草沟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条形下凹绿地,分为传输型和渗透型。传输型植草沟可收集并输送临近用地产生的径流雨水,并将雨水导入集中下凹绿地内,实现雨水的汇聚目的,本身不存蓄雨水。渗透型植草沟不仅可以传输地表产生的径流雨水,其本身还可以存蓄一定深度的雨水,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

4.6.5 设置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设置在绿地中的下凹绿地,用于汇聚周边用地产生的径流雨水,并通过植物、砂砾石、基质层的过滤使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缓慢渗入土壤,补充地下水,是一种既具有景观性,又具有生态性的雨水利用设施。

5 结语

在张家口崇礼区城市更新改造的背景下,本项目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施的现实意义重大。本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改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通过对河道的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活力,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而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该项目的建设,必将使该区域得以美化,整体形象得以改观,为全市人民的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崇礼滨水绿地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可再生能源建筑采暖研讨会2016年1月崇礼有约
北京至张家口崇礼拟建新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