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起源
2023-05-04
快乐作文(5.6年级) 2023年5期
我国古代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相传在虞舜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学校称之为“庠”。高一级的叫“上庠”,近似国学的前身;低一级的叫“小庠”,近似乡学的前身。
到夏朝時学校分成了四种,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商朝取代夏以后,又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西周时较高级的学校,分别称之为“辟雍”“成钧”“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最尊。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为“泮宫”的学校,较低一级的学校,有每25家设立的“家塾”,也有每500家设立的“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太学以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为“国子寺”。至隋代,隋炀帝又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至于“学”和“校”两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诗经》,比较严格意义上见于汉朝。《汉书·董仲舒传》上有“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汉书·循吏·文翁传》说:“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班固《东都赋》中也有“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之语,可见汉代学校已经盛况空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