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目录为线索,前移医学图书编校质量关口

2023-05-04贾艾莎

今传媒 2023年4期
关键词:编校书稿差错

贾艾莎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21)

一、引 言

2021年6月2日,在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出版物(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和计算方法》研制工作启动会上,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表示,制定该标准是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需要,是主管部门开展监管工作的需要,是出版单位保障图书质量的需要。生产高质量出版物,没有捷径,只能“磨”出来。若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视速度,忽视环节,就会导致图书编校质量步步下降[1]。对期刊来说,要从选题策划、出版导向、内容质量、编校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审阅评价,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确保出版高质量发展[2]。对图书来讲,质量更是“生命”。

由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组编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将编校质量差错归纳为十二类,包括涉及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差错,文字差错,词语差错,科技名词差错,语法差错,标点符号差错,汉语拼音差错,量和单位、数字用法差错,插图、表格差错,阶梯差错,辅文差错以及知识性差错[3]。笔者通过对医学图书目录的仔细审读发现,在正式进入审稿流程前,至少可以发现其中的四类差错;而以“编校质量”“图书质量”等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发现,在众多讨论如何提高图书质量的文献里,提到审读目录时,常把类似于“将目录与大纲、样章一起审读,可以作为优化选题的部分依据”或“审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书稿的架构和逻辑”等表达概括了之,并未展开讨论。

然而,目录对提高编校质量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若把“目录”当做线索,通过它的指向,可以在正式进入审稿流程前及时发现差错,提高警惕,将图书编校质量的关口前移至田间管理阶段。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目录一目了然地了解书稿的整体框架,避免内容重复,优化结构层次,保持风格统一。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图书最终的目录级别常为“篇章节”三级或者“章节”二级,本文讨论的“目录”则应较正式目录更细化,其所包含的标题层次越小越好;或者编辑在拿到初稿时,也可以对稿件的目录进行自行提取,这样也方便与作者提供的目录进行比对、核查。

如何以目录为线索,前移医学图书的编校质量关口,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二、政治性差错

政治性问题是每位编辑都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尽管出版社在编写会、审稿会、定稿会、交稿示范文件中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编写工作中的政治性问题,但是该问题仍然没有办法完全避免。在医学书稿中,可以在目录中一目了然判断出需要警惕的关键点主要有如下两项:一项是“流行病学”及其内容,另一个则是“国内外情况”及类似标题。

首先,科技类图书,尤其是医学图书,常常需要大量的科学数据来支撑论点,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发病率、死亡率、发病人数等数据。这些有效数据一般都来自国内外的权威期刊,在引用数据时,作者往往更关注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及它们所能说明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对政治性的把握。尤其是国外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章,在进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病例资料的对比时,存在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与其他一些国家进行平行对比的情况,如果不加注意直接引用,就会出现极其严重的政治性问题。因此,编辑一旦在目录中发现有“流行病学”这个标题,就必须提高警惕,谨防政治性差错,并在第一时间定位到相应位置进行浏览,及时消灭政治性差错。

其次,医学书籍在概况叙述中或者在说明背景情况时,常常会将内容分为“国内情况”和“国外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看到这种情况时,编辑就必须提高警惕。比如,笔者在图1所示的目录中发现,尽管文字表达的是“中国台湾”,但是在分别叙述时,却错误地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国际情况”这级标题下,而“我国情况”则单独成为另一章节。此时,如果再通过目录定位到正文还可以发现,正文存在其他必须改正的错误,比如,关于“中央主管机关”的表达以及关于法律的表达。在2019年修订的《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中明确说明,不直接使用台湾地区机构以所谓“国家”“中央”“全国”名义设立的名称,对台湾地区施行的“法律”改称为“台湾地区有关规定”。由于这些内容是无法在审稿时单独通过搜索“台湾”这两个字捕捉到的,因此,编辑一旦在目录中发现“国内外情况”这种类似的标题时,应尽量将目录细化到最小标题、谨慎审阅。

图1 通过目录导引,发现政治性差错

三、内容导向问题

在《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正文第二页中,明确指出的18种法律都对内容导向进行了明确规定。通过目录发现书稿内容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性问题,涉及较多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第一类,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如图2所示,在目录中见到参考文献的脚注时,编辑就需要认真思考:整节内容都是引用的吗?大篇幅的引用是否存在侵犯版权或者抄袭问题?对此,在正式完稿前,编辑必须及时发现这类问题,并尽早修改、完善。

图2 通过目录导引,重视内容导向问题

第二类,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如图3所示,如果在目录中见到有“设备”“仪器”等关键词时,编辑不仅要高度重视此类问题,还要对这一级标题下的正文中可能存在的公司名称、仪器的商品名等进行认真核查,避免广告嫌疑。

图3 通过目录导引,寻找潜在的内容导向问题

此外,笔者在审阅医学统计学相关书稿目录时还发现,“统计地图”(图4)这条目录也容易存在问题。如果必须在图书中展示地图,编辑需要严格按照《地图管理条例》相关要求,将书稿送至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

图4 通过目录导引,发现内容导向问题

四、法律法规、行业指南的差错

编辑一旦发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出现在目录中,就要意识到这些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不仅仅是引用了一个名称,而是作为标题存在,并且正文中也会有一定篇幅的文字对它进行叙述、说明。因此,编辑除了确保它的全称、发布机构、引用的文字表达准确无误之外,还要注意它的发布时间是否进行了更新。编辑在对书籍目录进行初审时,尤其要警惕某些专业的问题,比如肿瘤领域,由于国际国内的诊疗指南更新非常快,编辑在审读该标题下的内容时,若发现应用了旧的指南,或者修订时未对法规、标准进行更新,那么还需要对这一级标题下的相关内容都进行重新审核,甚至有的内容可能还需要重新编写。因此,编辑若能在中期初审、审稿会、定稿会等田间管理环节及时发现此类问题,便可以提示作者尽早着手调整,从而避免出现法律法规、行业指南的差错。

五、知识性差错

(一)事实性差错

对疾病的“流行病学”这一级标题,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编辑还要在高度警惕政治性差错的基础上,防范事实性差错。在流行病学中,会涉及疾病的发生时间及流行地区这些事实性知识和信息,编辑在审读时,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来源的权威性,务必要提高警惕,谨防事实性差错。然而,即使编辑将以上这些问题都注意到了,但是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事实性差错,比如“1918-1922年,苏联……”,比如“1976年,扎伊尔……”。由此可见,编辑一旦在目录中发现“流行病学”的标题,必须做特殊标记或进行编辑记录,提醒自己核查资料、审慎审读。

(二)科学性差错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它显示的是一本书的框架。医学书籍目录比较常见的形式有:先“总论”再“分论”,先“基础”再“临床”;或按人体系统分章叙述;或按发病率高低依次排序。如果编辑在医学书籍目录上就发现“总论”与“分论”混淆一气,“基础”与“临床”梳理不清,系统分述重点不明,疾病排序毫无依据,那么此时的目录就有必要在开始编写前进行调整,否则科学性差错就会显而易见。

此外,对医学书籍来说,为了保证科学体系的完整性,有时会存在必要的交叉。比如,同一种疾病可能会影响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在审阅目录时,编辑可能会在这三个系统中都看到该疾病的标题,这时就需要将其中的交叉内容进行前后对比,虽然在不同系统中对同一疾病的表述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若是出现对相同数据或者同一科学概念的表述前后矛盾的情况,则说明该章节的内容存在科学上的差错。因此,编辑若能在中期审稿会、定稿会时提出此类问题,便可以提前将存在交叉内容的章节进行交叉互审,从而消除科学性差错。

六、完善书稿整体框架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纲领,它贯穿于书稿的整个编写过程并发挥着指导作用。目录也是最能直接反映书稿整体框架质量的,若框架搭建得牢固,编校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在编写会启动之前就能编写出优秀的目录和大纲,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便能避免某些问题的出现,进而打造出高质量的专著。如果目录编写得一塌糊涂,编辑可以在选题论证时就暂停申报,从源头上杜绝“坏稿子”。

(一)避免内容重复

如果目录出现了相同或者相似的标题,一般而言,大部分重复内容是很好发现的,但是编辑也不能匆忙下结论,还需要对比相邻标题,进行简单判断,或者定位到正文,再进行判断,找出难以发现的重复内容。

(二)优化结构层次

作者团队在制定目录时,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学科领域,比如,是不是采用国际国内最新的指南、标准进行分类而制定的目录。因此,编辑在审读目录时,应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逻辑关系上。当遇到比较混乱的目录时,有时还需要通过联系正文、思考分析、反复对比、调整位置、删除多余项、合并同类项等,得到一个逻辑关系比较清晰的目录。以提高编校质量为前提,审读目录时,编辑既不能大刀阔斧,也不能妄自菲薄,最重要的是“质疑”。

对“避免内容重复”和“优化结构层次”而言,改动可能会涉及比较大的结构调整,致使书稿的图表、公式等编号都要重新进行编排。基于此,如果编辑能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越早提出问题,则越有利于后续书稿的完善。

(三)保持风格一致

对医学图书来说,体例、风格的编写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就像在盖一座大楼,目录相当于地基,样章可以做成钢架结构,虽然在编写各论时,或多或少都会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有所改变,不必完全按照初始的样板间一模一样地装修,但是至少“承重墙”肯定是不能拆的。

如果风格体例不统一,通过目录往往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比如,不同疾病的第一节都在对总体内容进行叙述,这一节的命名到底是“总论”“概述”还是“概括”?再比如,对病例分析类的书稿,同一级别的标题到底用“XXX疾病一例”“2例XXX病例患者分析”还是“XXX疾病的分析与讨论”?

为了使全书风格统一,通常会在编写前根据目录制定样章,但是因为专业限制,不同章节往往由不同作者负责,初稿就可能会看到各论部分“五花八门”的目录。比如,以下截图都是来自同一本书各论部分不同疾病提取目录后的结果(图5),可以看到它的体例不一致,标题也存在差异,很显然并没有严格按照样章的设定进行编写。针对这种情况,编辑通过目录可以快速判断样章的落实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图5 通过目录导引,消除风格不一致

七、科技名词差错

在医学书稿的目录中会有非常多的科技名词差错,有的是不规范用词,有的是相同名词的不同表达,有的是首次出现即用了缩写,这些在目录中都能一目了然。在编校过程中,编辑要格外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盲目地修改目录上的科技名词,建议编辑先做好批注或标记,核实之后再做修改;二是,不要忘记修改目录上的科技名词,编辑有时太过于关注正文细节,反而容易忽视对目录的整理。

八、图和表的差错

常规目录是不会显示插图和表格的,但是在初稿审读时,若编辑能够对图表进行一个目录提取,是非常容易发现其序号级别是否一致、序号是否连续、标题是否缺少等问题,以及有时还可以简单判断题目和正文是否对应。

九、结 语

总而言之,编辑将目录中的每一个标题作为一条线索,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书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线索的指向提出疑问,带着不同的侧重点发现问题,为书稿质量提供多重把关。

正如前文所述,编辑可以利用目录发现书稿中可能存在的或者需要警惕的法律法规、内容导向差错,尤其是科技名词等差错。若能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将它们在正式交稿前就解决,就相当于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当然,在编辑加工稿件的过程中,也应同样注重对目录的利用。比如,看到目录中有“病例分析”的标题,就要想到是否可能会有具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所涉及的项目英文缩写在第一次出现时是否标注了中文全称?所出现数值的单位是不是国际单位?再比如,目录中若有“治疗”的相关标题时,就要提高关注度,核实药物名称是否错误使用了商品名?在审稿前,编辑若能将目录认真审读一遍,将它作为“备忘录”,标记出易错位置,能对提升编辑质量起到不小的作用。

猜你喜欢

编校书稿差错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编校手册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