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茶,吃什么?

2023-05-04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23年7期
关键词:数据

记者 陈佳慧

这个周末,刘晓被好友拉去茶室品茗闲聊半天,“回避”了室外人潮涌动的热闹。身为咖啡族的她,一向把“喝茶”“茶室”跟“老苏州”“游客”等关键词串联在一起,并在内心与之“划清了界限”。但这是一次超乎意料的良好体验。或许品不出茶的特色,但品出了饮茶时的气韵。“苏州人喜欢吃茶,果然是有原因的。”她说。

能用一个“吃”字,说明作为一个苏州人,她血脉里的爱茶基因被唤醒了。普通话喝茶,苏州人说吃茶。这是一种生动的描述,比如传统中用青橄榄冲的元宝茶,饮完茶可以顺势嚼一嚼。这也是对饮茶传统说法的继承。古人也说“吃茶”,苏州人将其延续了下来。

许多古人过日子的要素,都随着时间的长河被现代生活所掩埋。但吃茶,却没有。你甚至会发现,当代的苏州人正“翻着花”地吃茶。他们“吃”的,只是茶水本身吗?

爱吃茶,是苏州人骨子里的“基因”

吃烟火气息,也吃江南风情

传统上来说,吃茶,苏州人是要上茶馆的。这方面,苏州人也有一个更贴切的形容——“孵茶馆”。

“孵茶馆”,既能放松休闲,又能进行社会活动。不管是严肃的新闻还是戏谑的八卦,都可随着泡茶声与聊天声在各桌间往来流动。甚至行业内的交流和商务谈判,都会在茶馆里进行。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有过生动记载:“苏州向来吃茶之风甚盛,因此城厢内外,茶馆开的极多。有早茶,有晚茶。所谓早茶者,早晨一起身,便向茶馆里走,有的甚于洗脸、吃点心,都在茶馆里,吃完茶始去上工,这些大概都是低一级的人。高一级的人,则都吃晚茶,夕阳在山,晚风微拂,约一二友人作茶叙;谈今道古,亦足以畅叙幽情。到那种茶馆去吃茶的人,向来不搭什么架子,以我所见的如叶鞠裳、王胜之等诸前辈,也常常在那里作茗战哩。”

今日,尽管茶馆难寻,茶室依旧是老苏州们聚会时的首选地。一杯十元的绿茶,一盘瓜子,几个老朋友,可以看着窗外绿意,热络地闲话家常。北方女子曾鑫就是因为爱茶,成了城墙上茶室的老板娘。每天清晨,她会早早来到娄门上的茶室,推开窗户,迎接古城的风景和到来的茶客。每到周末节假日,双层的城楼座无虚席,她也在这份热闹中体味着苏式生活的趣味。

除了老城墙上的茶楼,从公园到绿地再到园林,甚至紫金庵这样的山里一隅,这座城市总会留给老茶客们“孵”着的空间。这里或许没有评弹或昆曲的背景音,但苏州话能带来最原生态的氛围,这份惬意也总能惹来匆匆路过的人们羡慕的眼光。

与此同时,老茶馆的“变体”,环境更幽雅的茶室与茶空间如春笋般出现。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成为顶流的平江路,在冬天围炉煮茶最火热的那段时期,街巷边的茶室几乎都成了网络热度的主力。与苏州传统茶馆不同,这里的茶室更小巧,更雅致,价格也更高。两杯茶,一盘精致的果盘,窗外是小桥流水以及流动的人群,尽管有刻意“打扮”的嫌疑,但在游客眼里,他们享受到的正是符合想象的,在江南古城姑苏饮茶时的场景。同时,在这里吃茶还可以搭配“流行”元素,趴着一只懒洋洋的猫,坐着几个穿汉服的姑娘,配合一曲国风的流行乐……于是除了游客,苏州的年轻人也趋之若鹜。

一杯茶,带来一段与春光共处的静心时光

吃地产佳品,也吃归真原味

当然,苏州人爱吃茶,也是因为苏州本地有好茶。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洞庭碧螺春。这一杯“吓煞人香”,从来都是春天必备的点缀。

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传说清代康熙“南巡”苏州时赐名为“碧螺春”。由于洞庭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炒制后的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泡在开水中,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泡出的茶更是汤色碧绿、味道清雅、经久不散。

除了碧螺春,苏州还有许多“小众”地产好茶,不少带着传奇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明朝时期声名赫赫的虎丘白云茶。

虎丘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圣陆羽常在虎丘烹茶论茶,虎丘山至今留有陆羽井遗址,因而《茶经》也被称之为《虎丘茶经》。至于虎丘地产茶叶,《元和县志》记载“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茶’。”直到清初,广东南海人陈鉴寄寓虎丘,他在《虎丘茶经注补》中记载了品尝白云茶的经历:“鉴亲采数嫩叶,与茶侣汤愚公小焙烹之,真作豆花香。”

古代文人对虎丘所产的茶评价很高。《苏州府志》载:“虎丘金粟山房旧产茶,极佳。烹之,色白如玉,香味如兰,而不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苏轼书以为精品也。”据明代文肇祉所著的《虎丘山志》记载,白云茶“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名曰‘雨前茶’。”明代文人王世贞都留下了赞美的诗句:“虎丘晚出谷雨候,百草斗品皆为轻。”

尽管白云茶成为传奇,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云岩茶作为“白云茶”的传承与延续,也已经成为虎丘的新品牌。

苏州人如此青睐茶叶,在笔墨中不吝词藻,在泡制方法上,却讲究一个返璞归真。苏州人珍惜碧螺春的香味,从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倒好水后,轻轻捏一撮茶叶,撒入茶杯,等它自然舒展开。

泡茶的水,也贵在“活”。洞庭东西山的人用山泉和太湖水泡茶,过去城里人的茶水,偏好古老的胥江水。旧时,茶馆、老虎灶临河而建。老虎灶边上一条船,大清早趁河边人家还没开始淘米洗衣,先摇到胥江河中间,拔掉船底的塞针,左右一踏,轻轻晃两晃,让水慢慢引进舱,再把水运回到老虎灶,弄点明矾搅一搅,就可以烧熟饮用了。

正因为茶叶好,苏州人喝茶也放弃了繁琐的仪式,直到现在,一个玻璃杯,一个紫砂壶,就可以是标配。苏州人把技巧放在了水温、时间与茶水关系的掌握上,很符合这座城市的人们自古对待美食及其他事物的态度——力求本味,返璞归真。

在茶室吃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吃独立空间,也吃风雅自处

吃茶这件事,能为苏州人提供烟火气的热闹,也能提供远离世间尘嚣的安静。苏城各个角落里的茶空间,是安放心灵的最佳场所。它们共同的特点,便是传统文化的美学艺术。太湖边,有如石小院这样的茶室,推开木门有几竿碧竹“破顶而出”,青青蕉叶栖息一旁,耳边回荡着水滴石上的声音。浅浅的池水边摆着木船,水中露出池底的枯石,搭配着绿草。昆曲与评弹声音浅浅传来,茶室内还点缀着各类奇石……平江路边的茶室,年轻人喝着茶,也闻着香,品着应季水果,看着四处房间内装饰的雅物。这是一个独立的空间,饮茶需要提前预约,店主就会提前安排好房间,只留给你和你的朋友,来安静度过几个小时。

在社会浪潮中,能够拥有独处的时光,是难能可贵的,而吃茶就提供了这个机会。或许正因为此,书房也成了苏州人吃茶的首选地。甚至有人说,我们的茶文化是书房文化的一部分。书房是文人修身养性的地方,饮茶则为之助力。从更传统的角度,所有的文房器物,包括茶具,都不是摆件而已,是他们格物致知,体悟世界的通道。

张文献作为很传统的老茶客,平时爱喝苏州本地的炒青以及晒青,而让他更为享受的,是随心淡然的喝茶习惯中不受约束的生活状态。茶余饭后,他还会收藏宋元以前的陶瓷,一方面是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实用。他所著的选集《宋瓷收藏与鉴赏》展示了许多茶具,还有香具、花瓶、酒瓶等陶瓷器具。这是属于茶的趣味,宋代的茶具中,有造型像梅花一样的梅花盏,也有外形像斗笠一样的黑釉斗笠盏,茶盏外面是黑釉里面是白釉。还有一种高雅的茶具叫盏托,喝茶的时候可以把小茶盏放在盏托上面……仿古茶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苏州人的书房中,它们既提升了自处时的雅趣,也在表明,吃茶已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一座桥梁。

手拿茶饮,是苏州潮流年轻人的标配

吃街头潮流,更吃个性包容

在点评网上输入奶茶两个字,能一下跳出数万个店铺的搜索结果,这已经是未将“果茶”等关键词算入的“保守”数据。

尽管有人提出了“年轻人已经不爱喝茶”的质疑,但茶以一种“韧性”十足的特质,走进了当代的消费生活。不管是奶茶还是果茶,甚至是最近逐渐兴起的茶咖,不管配料怎么变换,基底都是那一杯茶。茶,通过自身的功效和魅力,成功在潮流饮品中扎根,演化出街头巷尾人手一杯的风潮。

十全街、平江路、苏州中心、诚品书店……凡是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总能看到被端在手中的一杯杯茶饮。这些茶饮的基底,已经从最早时的红茶,到成为大众选择的乌龙茶,再“迭代”到与柠檬茶绝配的鸭屎香。而近两年,带有苏州特色的,以茉莉花茶或碧螺春为基底的茶饮在苏城街头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苏式茶饮的出现,也意味着茶饮潮流的品牌文化打造进入了因地而异的阶段。在吸引年轻人喝茶饮这件事上,品牌年轻化似乎成了拉近消费者距离的最有效方式。在苏城,你会发现,几乎每个茶饮品牌都在打造自己的IP,甚至在文创方面开辟了新思路,或结合传统文化,或打造国潮特色,或研发独有的品牌周边。于是,喝茶成了活力四射的自我证明。“我不想喝奶茶,可它的包装实在太好看了!”“听说这个品牌最近又新出了一款新品,我要买一杯在朋友圈晒一下。”今日,仍能看到很多人耐心地等在茶饮店门前,不惜排队大半小时也要买上一杯。

年轻人喝茶饮,青睐的是潮流,其实最终选择的是彰显个性的生活方式。从一杯杯不同形态的茶里,能够看到包容始终是这座城市的品质。节假日里,穿着漂亮短裙的小姑娘捧着茉莉柠檬茶走过那些别致的茶空间院门;院门内,汉服小姐姐端着茶盏,娴静品尝着碧螺春的清香;不远处的公园茶室里,老伯阿姨们一边喝着玻璃杯里炒青冲出的“扎实”茶水,一边用手机拍下春天的这一刻,再一键发送到“相亲相爱家族群”。

吃茶的形态包罗万象,吃茶的人们各取所需,只有在一座物质与文化都丰盛的城市,才会如此精彩。

猜你喜欢

数据
智能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开发
论数据权的划分标准和分类
以未来决定现在
医院统计报表数据在医院管理服务中的常见问题研究
竞技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种借助数据处理构建的智能食堂管理系统
浅谈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预购电管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