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及有效路径探究
2023-05-04藏鸿雁
饶 浩 藏鸿雁
(上海松江开放大学,上海 20160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质量实施课程思政需要系统整合、全面规划和妥洽推进。
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尤其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是1967年由美国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定性研究方法,即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实现开放式、主轴式和核心式三级编码,进而建构概念之间的联系[2]。本文依据扎根理论,在对既往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对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通过文本分析法探究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以期为推动开放大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将对上海开放大学某一分校开展调研。该分校创建于1980年,目前共有39名专职授课教师,包括人文类教师11名、理工类教师11名、经济管理类教师9名、公共管理类教师8名。本研究选取了该分校的10位课程思政实施利益相关者作为访谈对象,含有8名授课教师和2名管理人员。其中,在授课教师的选取上,本研究还考虑了不同访谈对象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均衡性,分别选取了4种专业类型中各2名授课教师,以保证访谈样本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过程
1.文献筛选情况
本研究以“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开放大学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2016至2023年文献资料,共获取正式发表的论文18篇。从研究类型来看,文献以议论和评述为主,相关实证研究偏少且多为调查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既往研究主要针对开放大学课程思政概念、特点、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涉及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的研究文献相对欠缺。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及相应困境,总结归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2.文本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调研过程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访谈对象对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目标的理解、实施过程的呈现方式以及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建议等内容展开。本研究在Nvivo11软件的帮助下,对所有的访谈文字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和数据处理,并通过三级编码提取访谈资料中所有的关键信息,然后对编码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和关系分析,深入探讨内部相互间的关联,并构建出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困境的基本框架。经过上述三级编码的过程,本研究共获得了12个开放式编码、6个主轴式编码、2个核心式编码,具体的编码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频次表示该类编码在访谈资料中出现的文本数量。
表1 访谈资料的编码情况
二、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开放大学都在推进课程思政,但就实施的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还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访谈结果显示,虽然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思政,但并不是每门课程的专业知识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完美融合。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授课教师的内部能力问题和外部支持问题两大方面的困境。
(一)内部能力问题
1.思政意识薄弱,课程思政理解偏差
与全日制高等教育不同,开放大学的学生有年龄跨度较大、教育背景较杂、知识储备较弱、学习目的较强、领悟能力参差不齐等特性,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机智,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统一[3]。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授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薄弱,缺乏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将立德与树人相分离、教书与育人相割裂,“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在教师职责范围的划分上,部分授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会缩短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仅将课堂教学限制于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此同时,即使少数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且乐于实施课程思政,但由于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曲解了其真实意义,没有找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契合点,课程设计盲目无序,教学过程牵强附会,使得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就无法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师孤军奋战,教学团队有待组建
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协同各方育人主体,以及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协同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当前课程思政得到了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但缺乏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组建,绝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探索,以及依靠自身教学能力独自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众所周知,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性不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程度和侧重内容也不同,这就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难易程度和差异水平。例如,人文学科、管理学科的课程,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融入相对较为容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和职业素养;而理工学科的课程,由于专业性、逻辑性更强,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操作能力,加之相关专业教师普遍对思想政治相关知识接触较少,所以难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而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与全日制高校相比,开放大学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不够重视,目前还停留在授课教师独立摸索课程思政教学的阶段,并未有相应的顶层支持和团队帮扶,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互利共赢的引导机制和合作制度,既没有深度的交流,也缺乏有效的协作。开放大学的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育人工程,需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实施,单靠授课教师自身不可能完成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相互间的协同配合,从而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综合素养不足,思政元素融入困难
“专业无思政”,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瓶颈问题之一[4]。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授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实施困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明显有待加强,思政元素难以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由于思政元素融入需要在逻辑、知识、理论、价值等各个层面保持一致、相互配合、彼此递进,但是部分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对专业知识的讲解本就流于形式,更何况要在原来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思政教育的目标。倘若授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生硬地加入思政元素,这不但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反而造成教学过程呈现出整体失衡的状态,进而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各自为政、完全割裂。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还受到授课教师知识储量、人生态度、职业道德、人格特质、沟通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5]。即使部分教师想要实施课程思政,但囿于自身知识、能力、阅历、思想、精神等内部条件限制,导致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缺乏系统设计,知识内容之间缺乏紧密联系,非但没有完成专业教学的任务,反而引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感情绪。因此,如何将思政元素无痕地嵌入到专业知识教育中而不破坏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易于被成人学生接受且不会产生抵触心理,是当前开放大学授课教师面临的主要困难。
(二)外部支持问题
1.培训数量不足,讲座成效有待提升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当前开放大学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但还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完整流程,特别是在思政教学设计、思政资源整合和思政元素挖掘等具体工作中,学校层面较少开展专门化、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和经验指导。访谈中发现,由于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处于初始阶段,有关课程思政的教师培训也在探索中逐步展开,与之相关的专题培训还比较少,质量也不够理想,由此导致绝大部分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欠缺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培训和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讲授的技术路线,进而对课程思政的开展途径和实施方法缺乏全面认识。同时,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特性,课程思政实施的要素和形式亦都不同。受访对象普遍表示,如何根据所授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知识要点,深入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课程思政价值,并将其科学且合理地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还需要开放大学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培训工作,为授课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增强授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真正意义。
2.思政元素零散,资源体系有待建设
在此之前,开放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专门的思政课程教学组织实施。随着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应运而生,其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队伍上、载体上和内容上的突破、拓展、丰富和创新[6]。本研究结果显示,授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通常以增强成人学生的理想信念为核心,将家国认同、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从而实现智育任务与德育目标的融合。然而在访谈中,授课教师们普遍表达了“如何采用思政元素”的困惑。一方面,当前授课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思政元素比较零散,而且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致认识和统一标准,使得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发挥不当还影响到专业教学的进度,直接削弱了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开放大学学科众多,不同专业的思政元素性质明显不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普适性思政元素难以匹配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特殊性。因此,授课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政价值,必须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的建设工作,系统梳理和划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
3.教学时间有限,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成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其修业时间短、学习时间散,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删繁就简、浓缩提炼和总结归纳,以便成人学生理解和掌握。倘若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施课程思政,就不得不需要进一步缩减专业知识的教学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开放大学并未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纳入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关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访谈中,授课教师普遍表示,开放大学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激励重视不够,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还是在教师的发展评价中,都更加关注授课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而反映教师思政教育的评价指标极少,甚至是可有可无。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普遍更倾向于“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进而无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导致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效用并未完全发挥。因此,开放大学要进一步完善授课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作为教学考核中的基本指标之一,突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价值,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内生动力,正确引导教师发展方向。
三、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
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只有在解决上述困境问题后,才能发挥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独特育人作用,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增强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的基本职责在于教书育人,而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在于通过“教书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7]开放大学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强化授课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授课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的讲授能力,还要有思政教育的融入意识。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授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授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征和专业特性,对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和解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思想意识,挖掘专业知识的思政价值,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知识传授的重点对象。此外,授课教师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政育人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效果。由于成人学生的价值观念早已形成,有着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方能逐步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8]。因此,授课教师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专题介绍、案例教学、视频引用、小组活动等形式,渗透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思政元素,创设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从而让成人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针对成人学生的特性,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9]。一方面,开放大学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渗入到授课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案设计、教学评价等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同时,结合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开放大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保证课程内容的知识性和价值观念的引领性,实现知识技能培养和理想信念塑造的有力结合。另一方面,开放大学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探究成人高等教育规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健全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授课教师今后职称聘任、评优评先、选拔提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切实有效地做好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评价要基于科学的评价机制,确保评价对象、目的、方案、依据和权重的合理与恰当,发挥课程思政评价的整体功能,促进课程思政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促进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合作
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课程思政内涵不同,实施难度也不尽相同。开放大学要认真贯彻课程思政的实施精神、目标和要求,将相关理念和思想落实到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建立“大思政”格局观,健全合力育人机制,促进教学主体整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协同备课,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共同实现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作用。首先,思政课授课教师与专业课授课教师可以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理解和掌握课程思政的概念和意义,促进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堂。例如,每个专业可以单独配备一名思政课程的授课教师,帮助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挖掘思政价值,协同落实德育工作。其次,同一学科和专业的授课教师们通过集体教研制度,完善课程设置,更新专业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共同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授课教师们可以打破学科间、专业间、课程间壁垒,深入探索专业思政,挖掘课程教育新功能,增强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各学科和专业的思政教育常态化,构建全专业思政体系,全面拓宽开放大学育人渠道。最后,开放大学可以通过相关渠道为本校授课教师与其他开放大学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创造条件,在借鉴其他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施经验中深化本校授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从而在相互学习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四)保证教师培训的开展和成效
教师培训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教师领会学习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渠道[10]。开放大学要精确制定培训目标,定期开展有关课程思政教学提升和改革的讲座培训,帮助授课教师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一方面,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开展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和岗前培训,加强对授课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强化授课教师对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认可,以此促进授课教师对专业知识传授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双重认同。另一方面,开放大学还可以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现场教学的形式引导授课教师们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经验,挖掘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需求,使得授课教师在观摩和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从而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实施。总而言之,开放大学要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切忌将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流于形式和沦为作秀,应当将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开展课程思政培训体系研究,从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践,逐步将思政意识融于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
(五)确保思政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课程思政是在遵循课程自身内在逻辑体系前提下对思政资源的内涵式开发,科学合理地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育人的根本保障[11]。然而,不同元素类型的课程思政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单一类型的思政元素也难以承担起思政教育的全部功能。开放大学的授课教师要基于学科专业特性,分门别类地发掘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拓展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体系。一是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要符合学科特征和专业特性,规范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间的相对边界。例如,人文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要突出人文情怀和规范学生行为,理工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要强调辩证思维和重视工匠精神等。二是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各有偏重,不应全面并重。开放大学应当组织授课教师确立每门课程的思政目标,构建起相互衔接的课程思政元素分类体系。授课教师要在确保课程资源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的思想意识进行凝练,在不影响学科知识体系科学性的同时,又要遵循专业知识逻辑性的前提下,从整体上规划每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从而发挥每门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中的独特功能。
(六)提供专项经费的支持与保障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开放大学要想充分实现教学组织的价值,关键要提高授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开放大学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对于成人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的负责人担任组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设置课程思政的专项经费,通过项目经费的形式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开放大学要重视和尊重授课教师的实际需求,激发授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不仅要在绩效报酬方面给予授课教师实际支持,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津贴,还要设置课程思政专项科研课题,为参与课题的授课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保障。
总之,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授课教师形成合力,从意识提升出发,树立全学科、全专业、全课程、全员育人的新理念,推进“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开展,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性”和“价值型”的统一、开放大学“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有效落实成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