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彩塑的兴起与发展

2023-05-03张悦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消费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泥人张彩塑泥塑

张悦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彩塑是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因材施教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在中国传统雕塑中仍然占据很高的地位。作为当代彩塑人,对中国彩塑的兴起与发展有所了解后,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当代优秀彩塑作品,完成彩塑这一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使命,使古老的艺术与时俱进,焕发出新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根据考古发掘,中国古代人民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彩塑艺术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图腾祭祀、生殖祭祀和神明祭祀,“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风俗通义》中有记载,女娲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中国彩塑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史前社会文化地下墓葬中有许多发掘。例如,杭州河姆渡文化古址挖出的陶猪和陶羊大约可以追溯到六千至七千年前,而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文化遗迹挖出的古代陶瓷井和泥猪和泥羊头则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证实了泥土的塑造是人类早期的艺术创作。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我国彩塑工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主要的工艺形式。考古学家们在两汉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了大批的彩绘器物,当中包含各种各样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之类。汉代先民相信,亡灵也有物质生活需要,因此他们在丧葬习俗中大规模使用陶制品,这不仅推动了彩塑艺术的蓬勃发展,而且也为道教、佛教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随着道观、佛寺、庙堂的兴盛,彩塑偶像的需要和开发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在唐宋时期,彩塑艺术达到了顶峰。有名的彩塑作品包括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和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宫女。北宋时期,东京(现在的开封)有名的“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左右开始销售,不但普通民众会购买“乞巧”,贵族也会在七夕时间购买这件作品供奉游玩。

从元代开始直至明清时期彩塑作品一直盛传不衰,尤其是中小型彩塑,既可以作为装饰品,也可以让孩童玩乐。彩塑艺术作品出现了两大流派:北方地区有“泥人张”,南方为惠山泥人。“泥人张”是一门以写实为特点的艺术,由天津泥塑艺人张明山创始,他的艺术作品中,人物形态、音容笑貌、颜色装扮都讲究一个“像”字,是写实类彩塑的卓越典范,“泥人张”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至今活跃于传统艺术洪流之中,为中国彩塑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彩塑的发展遍及全国各地,除无锡惠山、天津市“泥人张”外,有名的产区还包括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乃至北京市等地。不同地域的彩塑形成了各自迥异的艺术风格。

彩塑是一类特殊的雕塑,它的制作过程繁杂,手段多样。按照彩塑的雕刻工艺,可以分为:

1.圆雕彩塑,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展现物体。它的技法和形式各异,内涵多姿丰富,可能是一个人、动物或静物,圆雕也是最常见且古老的彩塑形式。在现存中国古代彩塑中,山西平遥双林寺内珍存的两千多件彩塑作品,特别是释迦殿影壁墙后的一尊渡海观音像,和千佛殿内的韦驮菩萨像,都是中国传统彩塑中的精华之作,作品传袭了传统彩塑的制作方法,取精用宏,人物形象气韵生动,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兵马俑

兵马俑2

泥咕咕

泥人张彩塑-朝拜

2.浮雕彩塑是一门将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它通过塑造物体一面或两面来表示物品的三维空间,是一种常见的装饰艺术,它通常被附属在建筑物或器物上。由于它们的压缩特性,它们可以在很小的空间内完成,因此适用于各种环境。浮雕的内容、形式和材质都与圆雕相似,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传统彩塑的浮雕技艺多种多样,包括神盒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等等虽然中国古代传统艺人不懂得什么是透视,但在形体掩映把握方面却达到了令人称奇的地步。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彩绘散乐浮雕和彩绘侍奉浮雕,是中国古代浮雕的杰出代表作品。

一、墓葬彩绘陶俑

我国自石器时代墓葬就有了一定的制度,封建社会开始后,等级制度逐渐形成,统治阶级的陵墓规模宏大,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到了战国时代,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俑的出现为中国古代雕塑开辟了一条独具风采的艺术类型。秦始皇兵马俑让人们找到了佛教造像舶来前,中国本土固有的造型与色彩观念。兵马俑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传统,形象生动,面部的表情各异,人物的装束甚至发式也各不相同,称得上千人千面,人物动态生动,性格刻画细腻。兵马俑的塑造,技巧熟练,手法细腻,以创作时代的现实生活与文化背景为基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一特点也能反映墓葬彩绘陶俑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作形式所具有的见微知著、以小人物兼大时代的艺术效果,担任历史的记录者,在当代历史考古学界成为重要的物质资料。

泥人张彩塑-嫁娘

出土的秦俑为彩色,彩绘采取了重彩平涂的方法,人物形象的彩绘注重个性化,色彩、神情、五官体态、服饰与姿态更是多样丰富而考究如实。兵马俑所用颜料均为矿物质,这表明20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矿物质颜料。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头和手也大都是经过倒模后进行再塑造,可见当时的彩塑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这些原料与工艺上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彩塑的兴起与古代王朝文化的需要、物质与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一认识在几千年后的今日依然适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扶持以及新技术的出现、新原料的尝试正是当代中国彩塑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

双林寺渡海观音像1

秦代后的1000多年里,彩塑作为艺术的主要形式,墓葬俑塑和宗教造像中一直存在着统治者的官方意志。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陶俑的数量减少,制作粗简。宋代后,随着丧葬制度的改革随葬墓俑的式微,墓俑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淡出艺术创作的案台,而作为文物资料成了中国艺术史上的惊鸿一瞥。

二、案头彩塑手捏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中国民间彩塑同样是中国一代代劳动人民的工艺智慧与美好向往的体现与凝聚,对于中国传统彩塑的发展而言,艺术的传承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喜爱与参与。

大到城市雕塑小到装点家居的工艺品,都是我们接触到不同材质不同外形的造型艺术,泥塑是造型的一种基础手段,像大型铸铜雕塑、不锈钢雕塑等在制作过程中都会通过泥塑来打小样。根据泥塑小样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制作这种雕塑一般内有用木头或铁条做的骨架支持,利于造型的制作稳定性,再附加湿泥巴,就像是人的骨骼与肌肉的结合,但是在泥稿的制作完成后由于泥巴本身具有收缩特性,与内部骨架材质产生冲突,而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形、开裂现象,所以要制作磨具,然后再翻制成其他材料,比如石膏、玻璃钢等。传统的案头泥塑通常没有骨架,直接用泥捏制,所以对泥质有很高的要求。

双林寺渡海观音像2

双林寺韦陀像1

双林寺韦陀像2

以中国民间三大彩塑为例:

1.惠山泥人取自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约一公尺以下的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经过打泥,揉泥等工序,使其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强。

2.天津泥人张彩塑也是选用天津古河道地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其黏性强,含沙量小,适合作为制作泥人的原料。泥土经过晒干、制泥浆过滤、沉淀等多个步骤,后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为熟泥。泥的软硬适中,太软粘手不好塑形,也不牢固,太硬又不利用造型,在制作中还要保持泥的湿度,避免变硬变干,影响塑形。

3.大吴泥塑,一直以来都是用大吴村西面的那一片田土,当地人称牛牮土,作为原材料,土层有深有浅,挖出来会有两层,第一层是红色,第二层就是“藕粉”色,“藕粉”色的土更好一些,它的特点:质地细腻,黏性好,没沙砾,呈土黄色。再将泥土用大木棍反复捶捣、搅匀。

三者的泥料都是取自当地的泥土再加工而成,原料的采取方便与易于加工等共同点都促使了泥塑能发展至今,而具体原料特性与处理工艺的差异则使泥塑更加多样,使这一艺术形式枝繁叶茂、百家争鸣。

在接下来的制作过程三种彩塑有相通的常规手法,例如捏、塑、拍、压、削等方法,也具有其他独特的工艺细节,例如贴塑是大吴泥塑的独特所在,是用泥片把衣服塑造出来,也就是“多层贴”一种表现方式,所谓“压泥成片,褶片成衣”在表现古代人物上有非常好的效果。

为了保证泥塑的质量,应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正确的晾干方法是将其放在阴凉处。泥人张彩塑和大吴泥塑需要在完全干燥后进入窑烧,然后经过打磨和修复,最后进行着色。经过烧制的泥塑结实坚固。

惠山泥塑(细货)因塑造内容大多以戏曲为主,又称“手捏戏文”。在造型上,具有江南特有的柔美气质,线条流畅,制作精细。用色鲜艳,明亮,清爽干净。在上色前,脸部先用白粉涂上底色,再涂绘皮肤色,身体也是先上底色,再饰以花纹图案。惠山泥人的制作环节上,泥塑和彩绘由两个人分别完成,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这不仅需要两位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还要对作品的内涵有统一理解和心的沟通,才能达到默契的配合。

泥人张作品无论泥塑还是上色都以写实为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塑泥时追求解剖结构,注重人物的内心刻画,从人物静态中刻画形象,从人物动态中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用色上,色彩丰富,结合了西画的虚实变化,匠心独特,形神兼备。过去使用的是国画水粉颜料,缺点是不防水,经过改进,现在使用了丙烯颜料,由于泥塑本身又烧制过,所以现在的作品防水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便于作品的擦拭除尘。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又有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作品,把雅文化和城厢文化融入民间工艺,跳脱了中国传统泥塑的窠臼。

大吴泥塑展示了潮州当地的民俗风情,记录了潮州不同时期的民风习俗和历史文化,在形象刻画上特点鲜明,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三地彩塑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在发展与传承中,不同的彩塑流派以不同的工艺特色如实描绘了百姓生活,以一方泥土塑造一方人物,艺术与人就这样血脉相连,共筑一个个时代的真与美。

三、民间彩绘泥玩

除了传统的大型彩塑,民间还有许多小型泥塑,它们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种:手捏、模印和半捏半印。目前,模印成型是最常用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所用的泥巴必须具有细腻、韧性良好的特点,不能有大量的沙砾,所以也必须经过捣捻加工,必要时添加棉絮或棉纸。此类泥塑大多为多人协作的生产模式,专人负责印模,专人修制泥坯,专人彩绘,如同流水线一般。其作品以出货量大,售价低廉的优势,为老百姓所喜爱。

在河南省民间的泥塑品种繁多,其中“泥咕咕”是一种独特的泥塑玩具,它以低沉的“咕咕”叫声闻名于世,令人叹为观止。胖胖的鸟儿是泥咕咕最经典的形象,以黑色为基色,赋以高纯度、高明度的原色或间色,风格古朴、奔放。此外淮阳的泥泥狗、陕西凤翔泥塑等,都是具有极强地域性、装饰性的彩塑工艺品。

有的泥塑具有独特的民俗性及神秘色彩。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中国北方古老的传统生育习俗栓娃娃,在庙会上买一对泥人偶,带回家中,这在当地人被称为“拴人偶”,有“祈福、纳祥、求子”的良好意义。而“栓人偶”则在天津被称为“娃娃大哥”,已婚妇女如果婚后一两年没有生育,家中的老太太和小媳妇就要到天后宫请一尊用泥制成的人偶,用红布包裹抱回家中,视同真人,一日三餐都必须摆上碗筷、食物,以示对这种传统生育习俗的尊重和敬意。每逢过节,家里就会给孩子买新衣裳、鞋子,一年还会庆祝他的生辰。求子成功后,必须到天后宫祈祷,或者拿出一定数量的财物和祭品。娃娃仍然要在家里供奉,“娃娃哥”永远是排在第一位,为大哥,后生的孩子为老二、老三……随着时间的流逝,娃娃大哥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从大哥变成了大爷大舅。泥娃娃的外貌也需要发生变化,从儿童到青年再到中年,服装上也变成成年人的衣服,外形尺寸也会有所增加,再经过重新绘制,这个过程称为“洗娃娃”。此民俗现已不多见。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兔爷”:在明代,中秋节是北京城里的一种重要节日,当时的平民百姓们就会祭祀“兔儿爷”。这里所说的“兔爷”,不是普通的兔子,而是广寒宫里的玉兔,到了清末时期,它不仅成了拜祭品,也成了中秋节儿童们的玩具。“兔儿爷”通常是一种金盔金甲的武士形象,它既具有神圣的气质,又具有世俗的品性,既可以用来祭祀,也可以用来游玩。

无论作为娱乐性的玩具还是民俗性的神秘学寄托,彩塑所承载的都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泥玩特有的憨态可掬、生动可爱等特点也体现出百姓的审美情趣,这无一不是对于时代价值观、向往的缩影。在今天,泥人张“梦娃”形象与“中国梦”概念的紧紧关联同样体现出当代的群众愿望与时代精神,彩塑艺术依然是中国看得见、摸得着的忠实历史记录者,直笔写下变革中的东方风貌与复兴之歌。

彩塑是中国先民在艺术实践中长期揣摩和经验总结创作出的伟大成果,是宗教与信仰,历史与自然的产物,是行与色、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因此,彩塑内在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泥人张彩塑泥塑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泥彩塑:天地之美
汉源彩塑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