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的进路探析
2023-05-03潘海英
摘要: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的结合,是在学科内容学习基础上,将思政内容“无形”浸润于其中的一种教学影响形式。课程思政要求思政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衔接得体,能够在悄然之间借助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为影响的一种教学理念。现阶段,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写中,认识到课程思政重要性,但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思政内容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而是存在一种“生搬硬套”的现象,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圈”,不利于思想政治内容的真正渗透式教学作用体现。文章以“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教材所遇机遇、存在误区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给出可行性建议,助力大学出版社教材课程思政内容更加合理。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出版社;教材;行动误区;出版进路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20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体育与卫生”专项课题重点项目“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执行的实践样态、问题与调适”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9TY0131004ZA
各个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是当前各个学段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教材来源,对各个学段教学影响既基础又深刻。近年来随着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认识逐步深刻,各类教材也都在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纷纷将“课程思政”理念体现于教材编写过程中,以期对教育、对学生均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
从综合角度来看,大学出版社教材具体编写、出版过程中,虽有重视课程思政内容的编写,但是实际教材中体现的课程思政内容略显突兀,与学科内容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会受此影响。虽有课程思政意识,但是在具体教学时却很难将思政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等相对不够深刻,课程思政略显生硬。基于此,本文以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思政内容的体现提供一定参考,助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有效浸润。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出版工作面临着政策扶持以及考评、项目带动等各项机遇,为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奠定了时代基础。
(一)政策基础
“十三五”规划中确立了新教材领导体制以及工作体系,且教材建设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点关注。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也针对教材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情况,予以了深入分析、研讨,引得各类高校纷纷效仿,各高校都对教材建设工作予以高度关注,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大学陆续推出、实行了教材建设专项计划。相关部门也多次发文,鼓励各级优秀教师积极投入教材建设工作中。相关教育文件同时指出,“教材编审等工作已经纳入相应单位的工作量考核内容中,且作为评优评先以及评聘、晋升的关键指标”,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编著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及国家对教材编著工作的重视程度[1]。
(二)考评导向
2020年颁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中指出:将出版教材质量纳入25项三级指标之一,这也说明学科建设与教材编著出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且再一次强调了高校教师参与教材建设、出版的必要性。尤其体现在各类考评、评教内容当中,足以表明教材编著工作的分量。教师参与教材编著所获得的奖项等,对其职位评定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教师参与教材编著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项目带动
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促使教材编著工作得到進一步重视与发展,教材研究建设基地相继落成,以高校优秀教师队伍为基础的各地相关机构组织,纷纷着眼于教材研究、编著以及出版工作,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也在悄然绽放,如天津市教委组织开展的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优秀教材认定等工作,教育部、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都在陆续开展相应教材研究建设工作,为课程思政教材编著等,奠定了坚实的项目基础[2]。
就目前各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实际情况来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指导的教材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的行动误区,需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才能便于后续课程思政在教材内容中充分体现,利于持续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等工作。
(一)思政内容学科知识衔接有失
课程思政重点在于“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结合的效果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育作用的体现。教材作为“课程”与“思政”结合的基础阵地,课程思政内容的体现不合理,将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如部分教材内容中,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使得思政内容呈现的痕迹明显,无形当中容易促使教师及学生形成防备心理,对思政内容的“渗透”作用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3]。
(二)将课程思政误认为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前者作为一种理念,强调将思政内容有效渗透于各类学科知识中,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应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思政内容的思想引导,助力学生思维、思想发展。但是通过对现实情况观察,部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已经被等同于思政课程,这一点对课程思政相应教材建设工作落实产生不利影响,工作人员容易在未明确辨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内容的情况下,将二者混为一谈[4]。
(三)思政素材中国元素概念模糊
目前各类教材中的思政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些“中国元素”方面,将思政内容等同中国元素处理,以期借助融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但实际上,思政不应该局限在“传统思想”方面,不应该将其限制在“国门”以内,而是应该积极纳入更多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合理拓展思政边界,促使学生能够在树立家国情怀,形成政治认同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广度,从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情操和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以及科技思维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式教育[5]。
课程思政的落实效果与教材内容编写的合理性直接相关,文章上述内容已经较为充分地阐释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工作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落实。
(一)体现党和国家意志
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主要是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理念角度出发,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将党和国家意志贯彻于教材建设的始终,确保教材建设能够充分反映出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态度、意志。如“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体现,应该在各科目教材建设中得以充分展示,无论是章节布局还是内容建设方面,都应予以充分关注、落实。具体需要依托于母体高校,深化学术教学服务理念,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同时,深入解读党和国家教育意志——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优选教材资源、合理布局教材结构框架,深刻体现教育的思想性[6]。
(二)注重机制保障
课程思政理念先进性,是国家事权的高度体现。现代大学出版社在落实教材建设任务过程中,应该注意深入解读国家事权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及影响程度。从实践角度出发,为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教材建设质量,合理建立相应的规范性保障机制,对教材的布局、编写等出版事务予以有效约束、规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材建设质量。具体需要以顶层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明确教材出版影响、原则等内容,合理规划、落实教材建设工作[7]。
如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开展教材建设工作,充分了解出版社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能力,合理创建组内人力结构,对组长、副组长以及组内各个成员予以高度关注、监督。结合党和国家意志、当下教育形式以及教材受众特点等,通过深入交流、研讨,合理制定翔实的工作计划。借助政策、市场等分阶段调研活动,汇总整理、分析出相应的核心内容,在工作计划、核心内容指导下,组织业务培训以及经验交流等活动,促使教材建设工作能够在统筹规划、合理决策的基础上进行,保证协调好课程思政内容体现的重难点问题,合理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三)重视政策学习
党和国家意志体现、机制强化调整,都需要在充分解读相应政策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教材建设出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相应政策的深入解读、学习,确保能够在充分领会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将其有效体现于教材内容当中。这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政策特征明显相吻合,需要各大学出版社切实开展政策研讨、学习,全面深刻地了解、把握政策精神,避免政策把握片面等问题出现,一定程度上保证教材建设质量。具体来看,需要在小组工作中,持续关注相应、相关的教育政策变化情况,尤其需要充分开展政策执行调研工作,在实践中进一步解读政策的内涵及作用效果体现,便于更加全面地梳理、分析政策内容、把握政策边界,利于跟进指导教材编写工作等的落实,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影响。
(四)加强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在各级学科教材中的体现,需要依靠高素质、专业化的建设团队予以有效落实。而教材编辑作为整个建设工作的主力军,其党性、思想高度,将直接影响教材编著的质量。要求以教材编著为主业的大学出版社,落实编辑队伍高品质建设工作,要求编辑能够从党和国家意志角度,落实教材编著工作[8]。
具体可以从“终身学习”的理念角度出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社内编辑进行持续性学习,及时发现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深入解读相应的政策思想、文件精神,了解行业市场以及相应学科知识动态,进一步加强编辑与受众、作者之间的联系。在充分明确作者意图、受众体验的情况下,研究落实共同策划、编著以及共建课程等工作,将课程思政等先进教育思想、思政内容充分融合教育经验,体现在教材建设全过程中,整体形成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积极氛围[9]。
如在优化人资配置的基础上,建立专项小组,具体落实自上而下的专题培训工作,以切实研究、落实课程思政在学科教材中的体现为主题,积极探讨教材内容的具体规划、实施等工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对组内各成员进行有效的培训管理,提升成员自觉性,敦促其积极转变教材建设思想、落实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等工作,切实保证将课程思政理念滲透于整个教材编著过程。
(五)强化执行能力
对教材建设工作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理念引导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关注其执行能力。为持续提升其执行能力,需具体开展上下联动工作,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共同作用于教材建设过程。如组织开展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活动,由小组组长牵头,落实政策调研、整合分析以及编辑培训等工作,组织分社以及事业部等,共同起草思政特色教材组稿函,建设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基地,集合课程思政各类优秀案例,有效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
除此之外,还需敦促各编辑自主行动,对已出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思政内涵,结合当前新的政策内容,适时组织修订原教材内容,将课程思政进一步融于教材内容。通过与作者思想融合,为其提供可靠的思政评估标准,助力其有效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于教材内容中,整体突出教材思政特点,持续丰富教材思政内涵[10]。
(六)落实守正创新
课程思政理念作用下,不仅是教材内容需要守正创新,教材形式同样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领时代教育发展。具体需要深入研究当下的教育科技内容,将信息技术持续优化运用于教材编著过程,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内容边界,突破传统的将课程思政局限于与传统文化衔接方面。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需要对课程思政予以创新理解,丰富其思想内涵、提升思想先进性的同时,促使其教育影响更加深远。
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思政外延形式,促使课程思政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教材,而是能够融合现代科技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影响。着手构建集成化、可共享以及综合化水平更高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构建专项思政教育平台,促使其能够满足相应教研、科研工作需求的同时,可以在与教材建设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合力态势,共同引领国内课程思政教育工作。
课程思政以“渗透”为主要体现方式,应将思政内容浸润到学科知识当中,促使教师、学生能够在运用教材、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吸收其中蕴含的思政理念,对自身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目前各个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出版情况来看,课程思政实际在教材编写中一般有两个极端表现,一是过于明显,二是体现不足。过于明显主要是指思政内容与学科教材知识之间的衔接不足,使得思政内容的痕迹过于明显;体现不足则是部分教材内容中,对于思政内容的体现,尚处于一种模糊概念状态,习惯性将思政内容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政内容多以传统文化形式体现,思政内容范围过于局限。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对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都将产生相对不利的影响,课程思政很难据此得到有效落实。因此,还需各大学出版社在具体编写、出版教材时,深入思考“有机渗透”理念,确保能够将思政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促成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李永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使命与实现路径[J].现代出版,2021(6):80-85.
[2] 药蓉.试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新思路[J].中国出版,2018(21):50-52.
[3] 韩霞.大学出版社数字化教材出版模式研究[J]. 科技传播,2020,12(7):48-49.
[4] 于建辉.浅谈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2021(46):21-23.
[5] 刘雅洁.大学出版社数字化教材出版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8(6):50-51,53.
[6] 张伟.试论大学出版社如何借力母体大学打造品牌:以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21(1):36-38.
[7] 王硕.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出版社社群营销策略探析[J].传媒论坛,2021,4(11):100-101.
[8] 薛东海.大学出版社在线教育平台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21(4):13-18.
[9] 张卫明.新时代高校出版社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以郑州大学出版社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1(8):126-128.
[10] 张维嘉.对外汉语教材如何打造特色主题出版: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为例[J].出版与印刷,2020(2):40-43.
作者简介 潘海英,编辑,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