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出版社在主题出版工作中的突破路径研究

2023-05-03黄成群李攀峰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路径

黄成群 李攀峰

摘要:文章就大学出版社如何做好主题出版工作进行分析,结合相关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实践,分析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任务及主题出版工作的新变化,指出大学出版社在思想路径上应增强做好主题出版的责任感、明确主题出版内涵的变化、正确认识自身的短处与长处;在行动路径上,应依托母体大学充分挖掘既有优势资源、关注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凝聚磅礴力量、着力对数字资源再开发、充分结合所在地的地域资源、时刻关注行业及社会新变化、做好主题出版图书的市场化运作,从而主动作为,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大学出版社既有学术资源、作者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等,开展主题出版策划工作,以期促进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的开展,在主题出版工作中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主题出版;大学出版社;选题策划;工作路径;出版实践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197-04

大学出版社是中国出版业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从成立之初,大学出版社就始终以大学为依托、面向社会,服务于大学教学及科研、服务于所依托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于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以繁荣学术、促进社会进步为宗旨[1]。在全国584家出版社中,大学出版社占有114席,占比近20%[2]。大学出版社作为母体大学主办并参与社会出版服务的出版机构,依托母体大学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几十年来在教育出版、学术出版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文化建设、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实施主题出版工程,经过20年的发展,主题出版工作逐步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全国出版单位出版了一系列政治主题鲜明、有时代印记的出版物,对在新时代前进中的中国做了准确的记录和反映,如《十九大与新时代中国司法的理念、政策与机制》(丛书)等选题,体现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理念;《中国人的理想和信仰》等选题,彰显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当下治国理念及治国思想的关系;《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初心使命及精神特质。当前,主题出版工作已成为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及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出版界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鲜明地体现出出版社及出版人所具有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大学出版社在新时代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既体现出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又是大学出版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及载体。

当前,各大学出版社积极主动谋划、推进主题出版的各项工作。有些大学出版社成立了主题出版策划中心,积极围绕中宣部主题出版项目、国家重点图书主题出版板块、教育部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等开展主题出版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对主题出版的理解较为单一、选题策划思维拓展不足、所策划的主题出版类图书特色不够鲜明、未能充分依托既有资源、选题策划不能持续开展等问题,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已成为大学出版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2003年开展主题出版工作以来,各出版单位积极策划,主动作为,出版了一系列主题出版类图书。根据中宣部公布的数据,从2017—2022年获批中宣部主题出版图书选题情况来看,申报数量(从1506种到接近2000种)和入选数量(从77种到140种)都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各大学出版社所申报的主题出版图书选题数量和最终获批数量在其中占比较小,从2017年的占比5.2%下降到2022年的占比4.3%,这与大学出版社占全国出版单位的比例及其在出版业中的贡献不相匹配。

相关研究者就大学出版社在主题出版中的不佳表现做了客观分析与梳理,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对主题出版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单一,只将其聚焦于政经等内容;大学出版社既有出版资源与主题出版重合度不高,主题出版资源积累有限;注重学理厚度与深度,忽视传播温度与受众梯度。大学出版社应该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先从思想路径入手,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突破思维限制,为展开具体行动打好基础。

(一)增强做好主题出版的责任感

从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实践来看,其主要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项功能。作为大学二级机构的大学出版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项功能是其基础性功能,一直以来与大学教科研及人才培养相关机构密切配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大学出版社也要加强其在服务社会功能中的角色定位,关注并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参与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主题出版正为此提供了重要抓手。

一方面,作为设在大学的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天然地具有双重使命:促进母体大学的立德树人建设和开展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大学出版社将两者有机结合,既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上服务于母体大学,又要积极承担国家赋予出版人的历史使命,主动担当文化建设的使命,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从大学出版社的业务范围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教育出版与学术出版。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主题出版因其鲜明的导向性而成为教育出版所遵循的主线[3]。由此看来,主动、积极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是大学出版社的职责所在与日常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明确主题出版内涵的变化

当前,主题出版的内涵已经有了较大的拓展,主题出版最初的定义是“就党和国家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进行的选题策划与出版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为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提供导向,但“党的十九大后主题出版关注的主题开始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等层面,可以是传统时政类,也可以是文化类主题,甚至可以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主题”[4]。结合近几年中宣部公布的主题出版图书选题名单,可以发现目前的主题出版选题不再只是聚焦于宏大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类事件,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强调政治性,还强调普及性、市场性,这就为大学出版社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对大学出版社而言,可以拓展主题出版工作的深度与广度,积极吸纳各方面资源,对照中宣部主题出版项目、国家重点图书主题出版板块、教育部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以及其他省级主题出版项目要求开展工作,从更广的范围来开展策划工作。

(三)正确认識自身的短处与长处

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内容,因自身主要服务于母体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而主要集中于高校教材及学术专著。相较于以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工作大局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出版物的传统综合性出版社(多偏于政经及文史内容),大学出版社确实在该领域的内容积累及资源获取上存在差距。但是,现在主题出版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只要是与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相关及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选题,便具有主题出版的属性。大学出版社不应妄自菲薄,而要积极学习、解读相关文件及主题出版项目申报要求,在主题出版的细分领域发挥自身特长,不要一哄而上、盲目跟风。例如2020年的中宣部主题出版项目中,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入手,策划了《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从经济这个“专业”细分领域呼应了“建党百年”的时代主题。

同时,大学出版社也要认识到自身具备的独特的人才优势。大学出版社一般具有相对专业、分工明确的编辑人才队伍,这是做好主题出版工作乃至其他各项出版工作的基础。大学出版社可以在某一细分领域策划出富有前沿性的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主题类图书,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让世界读懂中国》,既符合大众阅读要求,又很接地气。这是大学出版社区别于其他出版单位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正确认识了主题出版的内涵变化和自身的短处与长处后,大学出版社应结合自身优势及既有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怎么做、做什么,将目光放长远,既要聚焦自身又要放眼外部世界,既要立足当下又要关注未来。

(一)依托母体大学,充分挖掘既有优势资源

大学出版社所依托的母体大学是知识、人才、技术、信息密集的地方,母体大学所拥有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优秀的学术、科研、教学成果是大学出版社可以依赖的优质出版资源[5]。大学出版社的优势在于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秉承与母体大学一以贯之的学术传统,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术化、专业化、精品化的出版特色[6],存储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优质作者资源等。科技型大学出版社更是如此,从历史和实践来看,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促进人类及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动力,谁抢占了科技制高点,谁就把握了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动权。

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科大出版社为例,中国科大出版社结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依托中国科大在世界量子研究中的领先地位,策划出版了《量子科学出版工程》系列图书。《量子科学出版工程》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先后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为中国领先的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突出了国家的“科技主题”要求。在当前国际竞争形势下,为科学界突破“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启发,同时彰显了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及品牌力量,吸引了国外出版社前来引进版权,促进了中国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去”。

(二)关注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凝聚磅礴力量

大学出版社,尤其是科技型大学出版社在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的发掘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央于2019年6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全社会大力弘扬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等为主要内容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这些为大学出版社尤其是科技型大学出版社指明了主题出版的方向。大学出版社可以以此为契机,依托所在大学长期深耕的科技领域,结合文件精神及主题出版项目申报要求,深入挖掘,精准提炼,最终形成蕴含科学家精神、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题出版读物。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结合“西迁”策划出版了《西迁大先生》,展现了10位“西迁大先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又如中国科大出版社结合几代科学家呕心沥血研制超导托卡马克(人造太阳)的超凡经历,策划出版了《科学与人生》一书,弘扬以李建刚院士、万宝年院士、汤广福院士为代表的几代“追逐太阳的人”的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忘我奉献、科学报国的情怀。另外,中国科大出版社还结合中国科大是为“两弹一星”事业建立的高校的建校背景,策划出版了“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丛书,市场反响及社会反响都较好。

(三)着力对数字资源再开发

除了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前沿科技成果外,大学出版社在长期出版实践中积累的各种数字化资源,也是可以着力再开发利用的。在出版及传播实践中可以发现,良好的表达及传播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地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导读者有效阅读,从而使读者在思想上及心灵上产生共鸣。当前,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年代,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日臻成熟,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影响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大学出版社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相结合的方式,将严肃的题材进行形象化处理,从而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学出版社可结合当前出版融合发展的态势,将传统的依托纸质图书所积累的数据、图片、影像资料等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加工,以促进当前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中国科大出版社申报了国家“十四五”重点电子出版物《优美的科学:互动式探索科学奥秘的美丽之旅》《交互体验神奇的量子世界》《交互体验瑰丽的细胞世界》等,既包括文字内容,又包括基于文字内容形成的各种电子资源,加以整理形成资源库。该资源一方面成为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资料的平台,另一方面发挥出出版物的普及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呼应党和国家对于主题出版的要求,如2022年主题出版六方面选题重点就包含“推出一批深入浅出的大众读物”“积极反映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等方面成就亮点的主题图书”“推出一批展现科技强国重大成就、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科普读物”等。人民网连续两年与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的视频节目《马克思靠谱》和《社会主义“有点潮”》,使传统印象中严肃的政治内容及学术内容变得通俗化、生活化,从而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充分结合所在地的地域资源

大学出版社应对所在地域的特色地域文化(历史的、现实的)进行充分的梳理与分析,进而开展主题出版的选题凝练与谋划。

中宣部每年公布的主题出版选题要求都含有相关内容,如2022年的选题重点要求包括“围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出一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的文化读物”。中国科大出版社在谋划主题出版时结合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一历史事实,策划出版了《安徽农村改革实践研究》《当代农村发展研究论丛》等有着地域特色的主题出版物,先后荣获安徽省主题出版策划大赛一等奖、教育部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等。同时,安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方红色的热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谱写了壮丽的安徽篇章。中国科大出版社与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合作,策划出版了《红色江淮 光辉记忆:安徽红色建筑印迹》一书,将安徽境内的红色建筑加以整理与介绍,将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成果加以物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策划出版相关红色主题类图书积累了经验。

(五)时刻关注行业及社会新变化

大学出版社应进一步关注行业及社会的发展变化,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及社会关切。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初,各大学出版社积极投身抗疫,利用自身优势,迅速出版了一系列抗疫读物,为抗疫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大出版社积极采取行动,联合专业医疗机构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手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保护一线抗疫人员、助力医疗工作者有效抗疫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双碳”问题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出版社应在这一方面积极努力,依托各大学及科研机构设立的“双碳”研究院、研究所等,策划出版“双碳”系列图书,既可以是学术专著,又可以是科普读物等,并进行立体化开发。一方面,能够在新兴学科及专业建设上服务于母体大学,促进其在此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呼应相关社会热点,紧扣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并及时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而为该系列主题出版选题的策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有共同富裕、脱贫攻坚经验总结、乡村振兴等主题,如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共同富裕论纲》、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策划的《脱贫与振兴》等。

(六)做好主题出版图书的市场化运作

纵观主题出版多年来的发展,其市场规模正逐年扩大,不仅表现在出版了上述各种重要的出版物,还表现在其影响力逐渐扩大,形成了“主题出版”板块,在各种图书销售榜和排名榜上都占有了一席之地,其吸纳优质内容资源、聚拢优质作者的作用不断显现。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市场是推动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和出版业繁荣的终极力量,因此,大学出版社在做好主题出版工作中必须关注相关图书产品及其经营模式的市场化运作,进而促进主题出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主题出版不仅需要顶天,还需要立地。大学出版社应走出传统主题出版叙述严肃话语的限制,用更加贴近读者的语言进行表达与叙述。以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主题类图书的策划及出版为例,中国科大出版社在主题出版工作中坚持在通俗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中国科大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非凡旅程,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这一背景,中国科大出版社推出了以《家国情怀 大师风范》(郭永怀)、《佩瑜怀瑾 纨质蕙心》(李佩)为代表的科学家画册类主题图书,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及富含历史韵味的图画讴歌了郭永怀、李佩伉俪胸怀祖国,为新中国科教事业献身的“玫瑰”与“原子弹”相结合的动人故事。该图书曾入选教育部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市场销售也表现良好,读者对象既包括高校师生,又包括中小学生,曾入选中小学读书节、科普节推荐书目,先后多次重印。

之后出版社继续做好该类主题出版图书选题策划的延伸性工作,陆续策划出版了《拔山举鼎 虚怀若谷》(郑哲敏)、《郭沫若:大爱铸魂》等关于老一辈科学家科學报国的系列画册类主题图书,不仅彰显了“主题”,而且与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要求相结合,对主题出版的市场化路径进行了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领域一支重要的文化传播力量,其植根于学术高地,应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己任,围绕出版中心工作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主动作为,尤其应在主题出版工作中迎难而上、找准方向、厚积薄发,在思想上、路径上突破自身藩篱,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地域优势,策划出既有学术色彩又含专业底蕴、既有“深度”“厚度”又有“温度”“梯度”的主题出版图书,这是大学出版社及出版人应牢记的初心和使命。同时,大学出版社也要在主题出版工作中形成“策划储备一批、打磨出版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良性机制,脚踏实地地做好主题出版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艳辉.大学出版社怎样做好主题出版[J].现代出版,2018(3):25-27.

[2] 宗俊峰.加快数字出版探索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EB/OL].中国出版传媒网,http://www.cbbr.com.cn/contents/502/35175.html,2019-09-10.

[3] 陈丽霞,宋旭华.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刍议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

[4] 韩建民,蒋琤琤.“史、学、情、趣”与“长、优、外、融”:专业出版社打造优秀主题出版物内容与路径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20(8):14-18.

[5] 吴培华.论大学出版发展的初心、路径和愿景[EB/OL].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831/c40606-31329133.html,2019-08-31.

[6] 潘宇.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开发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2,41(5):105-110.

作者简介 黄成群,副编审,编辑室主任,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李攀峰,副编审,常务副总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出版管理。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路径
城市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探讨
由《家风十章》看主题出版的大众化探索
传承、变革与国际合作
贴近生活,引导读者,培养新知
大学出版社微博传播分析及发展策略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企业政工师工作路径的探析
优化考务管理工作的路径分析
回应时代课题,创新主题出版
大学出版社“美丽出版”战略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