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语境下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研究

2023-05-03刘梦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情传播

摘要:因生产方便快捷,短视频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媒介形式。在数字化语境下,短视频新闻拉近了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距离。如何实现短视频新闻内容的优质发展、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多样化的短视频新闻内容进行分析,结合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现状,探究短视频新闻在数字化语境下的创新。文章认为,用户对新闻产品的需求是激发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创新的内驱力。近年来,短视频新闻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新闻事件场景化、新闻符号“网感”化、叙事风格多元化等特征,大大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短视频新闻的高质量输出不仅节省了用户阅读新闻的时间,而且其共情效果能高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数字化语境;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共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103-03

数字化语境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包括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介形态所构成的情境环境或文化语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已高达9.62亿人次,约占我国网民数量的91.5%[1]。

技术和市场的不断迭代升级,推动媒体功能和属性不断进化,短视频凭借自身优势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媒介。与以往的传统新闻相比,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发生了变化,提升了信息普及率。但新闻信息的传播并非只是传递资讯消息,还要达到更高层次的新闻传播效果。

一、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的内驱动力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这项研究将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体,并将其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需求动机的“使用”媒介,使这些需求获得“满足”[2]。

随着个体对移动端设备新闻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用户对新闻信息的日常需求成为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的驱动力。

(一)满足用户碎片化高效获取信息

在媒体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短视频新闻的时长短、内容精、信息足等特点能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高效获取信息的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长视频新闻节目,短视频新闻更加符合当下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同时也增強了网民对新闻事实直观阅读的偏好,加深了网民对短小精悍新闻内容的青睐,短视频新闻建构的碎片化场景成为网民移动获取信息的常态化途径。

例如,央视的《主播说联播》将近段时间内社会热点事件用1—3分钟的短视频呈现给用户,这样轻松诙谐的表达加之主播们犀利观点的输出,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在有限的时长内,短视频新闻精确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让用户快速了解新闻事实,满足用户高效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这与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不谋而合。

(二)用户追求新闻结构时新性

传统的新闻节目具有制作周期长、时效性差等不足。短视频新闻与之相比,则具有时效性和新鲜性的特点,传播效果更加显著。如今,自媒体平台门槛降低,使短视频用户的自我表达成为可能。一直以来,在传统信息生产关系中的新闻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新闻生产者,多数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快速向用户传递热点信息。

短视频新闻的创作者广泛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因其获取信息渠道广阔,出现了多数非职业新闻工作者边讲述、边分析、边评论事件信息。数量繁多的短视频新闻创作者在新闻传播内容上呈现多样化趋势,生动拆解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发生过程,报道和评论的角度也呈现趣味性和多样化特征,使用户对新闻新鲜性的追求更加明显。

(三)用户参与信息互动反馈

当用户置身于数字化社会语境时,信息传播结构模式日渐呈现出互动化色彩[3]。大量用户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知乎以及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在新闻上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还延伸了媒体新闻传播的话语空间,这是新闻表达的崭新平台和窗口。

自媒体的普及,使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收系统的各个环节,作为新闻传播者与其他的新闻传播者和接收者产生新闻互动。社会各阶层人士使用各种网络渠道发声,表达自己对世界变动的所见所闻,对新闻事件作出反馈,新闻互动效果增强,新闻传播的话语空间逐渐被拓宽。

二、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特征

短视频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媒”的传播,相较于传统新闻枯燥的文字内容输出,短视频新闻带来了直观的画面冲击力,新媒体元素的加入使新闻内容更具感染力。短视频新闻包括新闻Vlog、短视频新闻直播等,其创新的新闻形式提升了信息传播效果,生产出更加优质的新闻内容。

(一)短视频新闻场景化,再现新闻现场情状

首先,短视频新闻本身具有场景化的特征,特别是与长视频相比,其能够通过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为受众提供一种紧张刺激感,引起受众很强的共鸣。数字化时代,受众对媒介新闻事件报道呈现方式的要求变高,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短视频新闻应用于事件报道中,不仅使用户有了更强的新闻现场的体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隔阂,场景化的新闻内容呈现降低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标准,加深了用户对新闻信息的记忆和理解,也在不断推动着新闻内容生产模式的嬗变与更新。部分热点新闻事件的发生不能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新闻场景,也会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原新闻现场。

其次,人们建构并呈现了多样的新闻场景。面对新兴媒介空间,用户自由进出,短视频激活了所有社会成员的信息能力,传收互动关系平等已经实现。基于此,人们在世界各地使用移动终端拍摄新闻事件,仅利用手机摄像功能便能展现事件样态,两指放大就可用镜头快速聚焦新闻主体,短时间内呈现新闻发生场景,抓住受众眼球,并且高效传达信息。

场景化的视觉表达引起大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具有场景化特征的短视频让受众与新闻第一现场快速建立起联系。

短视频新闻的创作者通过调整新闻信息序列、增加局部细节特写镜头,将新闻关键点凸显出来,利用细节的刻画给予受众视觉冲击,再融合富有情绪性的配乐以及使用简洁凝练的叙事结构,获得用户的关注,将用户带入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事件影响力,为用户营造“零距离”新闻观看体验。

(二)信息符号“网感”化,把握受众“脉搏”

随着短视频用户群体的大量涌入,“网感”已成为短视频新闻创新的重要取向。新闻信息符号“网感”化,反映了短视频用户的审美趋向与文化消费需求,这也是网络文化在短视频新闻中的折射。互联网时代,受众群体迭代为短视频新闻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成为当下短视频的主流群体。

用户在智能终端进行拍摄、剪辑、美化,并在社交平台上实时分享,短视频新闻在形态上融合了文字、声音、视频、音乐、漫画等元素,内容表达直观且富有趣味性,满足了短视频平台碎片化、场景化的表达情境。

举例来看,新闻Vlog的发布让记录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短视频新闻中加入动画、手绘等“网感”元素,让主题故事更加新颖,使人耳目一新。以“网感”的形式阐释主题,切中时代命脉,把握受众“脉搏”,增强受众的观感体验与阅读效果。

例如,《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短视频新闻采用第一视角,记录龙金彪的生活场景,视频中的方言俚语彰显了当地的民族特色与淳朴民风。短视频伊始以漫画形式刻画龙金彪憨厚老实的形象,鲜活的表达显得活泼有趣。村民遭遇困难时质疑龙金彪,屏幕显现“做不了别人的牛,就不要耽误别人的春”等手绘文字,一些搞怪音乐的加入也让整个故事显得有血有肉。多种元素的加入,让这则短视频新闻作品更有“网感”,生动有趣带着泥土气息。

(三)叙事风格多元化,唱响时代主旋律

首先,短视频生产者通过对主题的选择来拓展故事内容与思想,从小窗口来呈现真实的时代发展变化[4],短视频新闻能将宏大主题微存于生动的细节之中。短视频《直击水龙与火龙艰苦拉锯》将消防救援“水龙”与山火“火龙”争先抢时间竞速进行对比,反映出中国消防、民警等其他奋战火线英雄的英勇无畏,视频用最快的速度与限度回应了社会关切。短短1分20秒的短视频震撼力极强,无人机拍摄“水龙”与“火龙”场面,为受众提供了富有感染力的现场感。

其次,短视频新闻革新了媒体新闻传播语态。对于受众来说,短视频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消息来源与专业生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传播方面却很难让受众真正理解新闻的底层逻辑。短视频新闻是以画面为主、语言解说为辅,通俗易懂,符合受众视频观看习惯。例如,抖音平台的《主播说联播》会对当天《新闻联播》中的新闻热点进行细致解读,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主播们深入阐释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含义,优化了新闻短视频话语体系。

最后,短视频新闻的情节集中。短视频叙事要杜绝短中见空,在“短”的时长内,要有情节、有思想、有意义。央视新闻抖音号在2022年10月16日发布了7条有关党的二十大的短视频,用竖屏的传播方式带领受众走进党的二十大会议现场,以更强的时效性提炼出党的二十大的精彩瞬间,通过会议画面的拼接持续强化受众情绪,使受众激情满怀迎盛会,砥砺奋进续篇章。

而在2022年12月的新冠肺炎疫情中,12月19日人民日报发布了药店老板免费送5000片布洛芬药片给市民,整个视频时长39秒,人们排队领药,老板免费发药的情节、内容、形式等十分简单,却让大量网友为之点赞,老板说道:“只要能帮助大家,这都是小问题。”他的格局与可敬之处在短短几十秒内被诠释出来,短时间内调动了受众情绪。

三、短视频新闻内容引发受众共情传播

短视频新闻内容呈现不仅要让人“看到”,更要让人“看明白”,要达到“共情”的传播效果。全媒体时代,社会情感的作用不容小觑。做好情绪引导、建立情感共鸣,是主流媒体抢夺受众资源和话语权的重要策略[5]。近年来,主流媒体也越来越注重新闻内容与受众之间的“共情点”,并通过“共情”,增强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一)故事聚焦“小人物”,提升共情传播温度

新闻中看似平凡的“小人物”,不仅仅代表他们自己,更是社会背景下的缩影,是各岗位上守卫者的生动写照。2022年5月1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布《抗疫一线的青年力量》,时长达1分48秒的短视频中讲述了在抗击疫情紧要关头,一群年轻人奋战在一线的场景。他们中有海关人员、社区工作者、医生护士、快递配送员等职业群体,无惧危险,用坚守与付出诠释他们的责任,彰显着磅礴的青春力量。视频中的每一个故事真实又细腻,通过这样“小人物”的挺身而出,引发受众共情,镜头下的“小人物”被刻画得饱满立体,直击人们内心深处。

(二)话语情感化表达,挖掘共情传播深度

短视频新闻运用情感化的语言表达可以直抵受众内心,从而达到传播力更强的效果。不同的感官拥有不同的感知方式,人们基于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体验,建构起短视频新闻内容与受众间的情感场域。短视频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情感从理性转为感性与理性并重,单一转为多元。

例如,《主播說联播》中主播李梓萌在介绍“中国茶”申遗成功时,先问“您喜欢喝茶吗”,这句带有情感的问话拉近了说话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最后的“让我们一起努力,留住文化的根与魂”,这句话充满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直接表明主播李梓萌对中国文化的支持与立场。

短视频新闻中情感化的语言,能够激发受众心中潜藏已久的共同情感感悟,同时引发短视频评论区网友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三)主流价值观引领,擢升共情传播高度

只有当传受主体之间达成一致共识或者看法一致时才能与之“共情”,否则受众对新闻媒体内容不感兴趣,就无法产生“共情”,短视频新闻凸显的内容价值,才能促使受众产生认同。2022年12月4日,央视新闻推出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安全着陆的短视频,其中航天员之间温暖的对话,承接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祝愿,从而彰显我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此外,中国日报抖音号在2022年12月使用动画技术和英汉双语字幕,发布有关环保的短视频,从中国版图出发,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四、结语

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特征随着受众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也就要求新闻媒体须注意新闻产品的转化和传播。为更好地助力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短视频平台应及时接受用户反馈和建议,优化整合信息资源,有效弥补新闻媒体的不足,增强短视频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促进短视频新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新闻内容生产的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1] CNNIC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2022-08-3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5-46.

[3] 赵红勋,曾丹丹.数字化语境下北京冬奥会传播的互动仪式建构[J].中国传媒科技,2022(4):11.

[4] 周子萱.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的叙事研究:以澎湃新闻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20):82.

[5] 侯毅.情感的呼唤: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共情策略: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2020(11):31.

作者简介 刘梦莹,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共情传播
共鸣与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