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短视频热的消极影响、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3-05-03贾萱婷李亚青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消极影响短视频成因

贾萱婷 李亚青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迭代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广泛应用的当下,短视频一派欣欣向荣,也在高校大学生中掀起了阵阵热潮,深刻影响了传播格局。短视频以即时交互、新奇有趣、去中心化、消解时空壁垒等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新奇体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总结法等,围绕短视频对大学生在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感官刺激弱化理性思维、算法画像带来“信息鸿沟”、官方议程功能受限、监管机制存在漏洞这四方面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短视频成为高校网络育人新阵地的对策:强化思想引领,弘扬主流价值观;革新教育方法,耕耘短视频教育沃土;优化传播矩阵,塑造短视频育人辐射圈;健全制度管理,筑牢健康网络舆论屏障等。

关键词:短视频;大学生;消极影响;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042-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委托课题“提升思政课课堂‘抬头率”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TZX202329;2021年度河北农业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师‘智慧+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體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新媒体的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比如短视频。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1]1-2。当代大学生多为网络原住民,短视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一、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消极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和智能终端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的当下,短视频一派欣欣向荣,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的先行者和追随者,迅速成为各类短视频产品的忠实拥趸[2]。大学生作为刷短视频的主力军,时常在平台内制作、传播并获取各种信息,并在交流互动中表达自我、彰显个性。同时短视频也因自身发展特性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性表达、社交需求、价值认同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一)碎片化刷屏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隐患

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使得短视频传播的碎片化特征愈加明显,能让大学生在课间休息甚至是等公交、坐地铁的间隙接收娱乐信息,满足娱乐需求,这也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埋下隐患。

一方面,碎片化的短视频使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学习行为中,大学生往往需要系统地学习课程,如今部分大学生却不再像以前一样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课程,只是在考试前几天突击观看一些教学短视频,企图基于零碎的知识拼凑通过考试。短视频切换方式便捷,通过滑动屏幕便可进入下一个短视频,且大概率下一个视频内容与上一个并不相同,观看者往往在滑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消解了时间概念,在观看了无数个短视频之后,已经忘记最初想要找的是什么信息了,大脑一片空白。该模式消解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也解构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短视频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导致大学生每天在短视频APP上花费大量时间,且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一键转发功能让大学生可以将相关内容快捷分享到网络社群,群体成员会对视频内容展开热烈讨论。碎片化信息内容不完整,缺乏深度与逻辑性、经不起推敲,且为了博取关注多为娱乐信息,大学生本身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沉迷其中会导致他们没有兴趣在别的事情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弱化大学生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二)算法推送降低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新媒体技术助推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尽情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同时也让其陷入了“信息茧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认知的进步。一方面,短视频APP依托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大学生需求的精准匹配,可以根据大学生创作的内容,源源不断地为其推送其他相似内容,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回声室效应”。即当人处于封闭空间中,无法听到外界的声音,只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在回声的长期影响下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这一错误认知,同时极力排斥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大学生基于兴趣爱好创作短视频,却在算法的影响下每天大量观看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而在不经意间将其他短视频排斥在外,引发认知局限。另一方面,近年来短视频夹带的负面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其身心发展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其认知图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扭曲。例如“躺平”现象让部分大学生在紧张的现实社会中找到了缓解焦虑、释放压力的宣泄口,却也日渐颓废,逐步丧失了奋斗精神。

(三)传播的节点化致使大学生沉迷网络社交

短视频视域下,“人人都有麦克风[3],人人都是传声筒”,大学生不再只是信息接收者,同时还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短视频的图像、文字、声音等要素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个别大学生意志薄弱,沉迷于强烈的感官刺激,可能会逐步丧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高强度的学习下,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以及同辈的多方压力。对此,大学生很容易为了逃避现实创作出负面、消极的内容,并与有相似经历的好友共享互动,负面内容的几何式扩散不断吞噬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消弭其意志,使部分大学生沉浸在消极社交中,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相似价值取向形成的圈子具有对内高度共识、对外极度排斥的特点,大学生为了追求同类效应可能会对圈外的其他声音漠不关心,为了追求表面的社交认同,陷入“信息茧房”,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四)内容的娱乐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高校是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短视频作为网络载体,发挥着信息传递、思想交流、观点碰撞、舆论生成的重要作用。短视频平台监管机制存在缺陷,面对海量内容,容易发生“把关人”缺位的问题。一方面,创作的低门槛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刻意模仿、简单重复、毫无新意的内容充斥短视频平台,更有甚者,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公然违反公序良俗,发布暴力、色情内容,挑战法律权威和道德底线,大学生的辨识能力较弱,价值观尚不成熟,自律意识不够,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容,尤其是刻意设计过的信息时往往容易被误导。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具有主导性、强制性、单向性等特点,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之间存在“主动—被动”“说者—听者”的关系。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统一的教材,课程内容显得枯燥,容易使大学生变身课堂“低头族”,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趣味性、娱乐性的短视频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但其凭借即时性、交互性的特征也为各种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相继出现一系列舆情事件和伦理问题,大学生处于学业迷茫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二、高校大学生短视频热带来消极影响的主要成因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分析短視频在高校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引导短视频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手。

(一)强烈的感官刺激弱化理性思维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1]1-2。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短视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短视频时长短则30秒,长则5分钟,以短小的故事、情节、主题为点,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元素进行连接,形成了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裂变式传播方式。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短视频以立体动态的形式,改变了静态文字输出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的娱乐需求,深受大学生的青睐。然而,这种感官刺激多借助有趣的动画、节奏感强的音乐来实现,加上时长短,所表达的内容一闪而过、缺乏深度,无法让人进行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表达方式的浅薄化。此外,在资本的刻意操纵下,某些短视频在娱乐的外表下夹杂着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思想,看似新鲜刺激、趣味十足,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求和追逐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实则在这些偏离主流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逐渐模糊,行为也逐渐偏离主流。

(二)算法精准画像带来“信息鸿沟”

热门短视频的传播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步伐的加快,用户的注意力与忠诚度成为稀缺资源,使用智能、精准、高效的算法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大数据与算法通过分析大学生行为对其进行画像,定制个性化标签,并以此为依据屏蔽大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只推送他们喜爱的内容,以此增强用户黏性。在这种经过过滤的匹配机制操纵下,大学生只关注自己喜欢的、想接触的内容,而对于兴趣爱好以外的内容统统拒绝接收,沉浸在算法个性化机制构建的虚假满足之下。信息获取渠道看似多元实则单一,生活方式也呈现程序化特征,失去了接触其他领域的机会,产生“信息鸿沟”。大学生基于爱好会选择性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接触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群体,在交流过程中对其他信息有强烈的排他性。大学生本身阅历尚浅、经验不足,长期接收同质化信息会导致视野受限、观点固化、群体关系淡漠,甚至还可能引发网络冲突,造成群体极化现象。

(三)官方议程设置功能受限

短视频的社交属性为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空间提供了支持。相比熟人圈子的强连接,陌生人之间的弱连接社交模式更加突出。受互联网所营造的宽松传播语境的影响,网络社交体现去中心化、去时空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聚集了价值取向接近和思想观念相仿的大学生群体。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的内容创作模式和市场下沉的运作模式使得短视频平台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一是话语体系呈现去精英化的特征,高校网络育人原本是以网络为抓手,深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积极议题来进行议程设置,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如今的官方媒体还未实现与短视频平台的有效融合,议程设置功能有待提升。二是内容生产主要依托用户的兴趣爱好,时空壁垒的消解构建了网络狂欢场域,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言,“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4]。尚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对短视频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过分追求满足娱乐需求,成为“单向度的人”。

(四)平台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短视频平台监管机制本身存在漏洞是造成短视频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

1.准入机制要求低

短视频制作成本低、创作手段便捷,对设备和素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拥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不受身份和场景的限制进行创作,做到随拍随取随用,这给视频制作者传播违法内容提供了机会。大学生作为短视频的主要用户,在浏览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二次传播的污染,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内容审核机制不健全

传统的平台“把关人”多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在信息源的收集阶段便发挥着筛选作用。短视频视域下,创作者大多并非精英,不具备专业的媒介素养,导致短视频的数量庞大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增加了后台的压力。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之中,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海量内容容易深陷其中。

3.惩罚机制不严格

部分短视频创作者为追求高播放量,刻意规避违禁词,创作试探伦理道德底线、冲击主流价值观的灰色内容信息,大学生好奇心强,面对短视频“流量变现”现象容易禁不住诱惑主动创作类似视频,导致其他大学生盲目跟风、争相模仿,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不良影响。

三、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正能量的对策分析

高校作为网络育人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新青年的重任。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短视频这一网络媒介与思政内容有效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强化思想引领,弘扬主流价值观

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容易滋生各种数字垃圾,长此以往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坚定立场,主动作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一方面,高校应精准把握短视频对大学生言行方面的长期影响,在各平台创建官方账号,深耕平台内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短视频作品的有效耦合,丰富育人形式,创作并挑选出符合主旋律的优秀短视频作品,进行广泛宣传,汇聚育人正能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干扰。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营造主流价值舆论场。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待提升,长期沉浸在信息呈指数增长趋势的网络空间中,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迷失自我。高校应借助短视频这一生动直观的形式,创作符合主旋律的短视频作品,厚植爱国情怀,做好短视频领域主流价值观的隐性传播者。

(二)革新教育方法,耕耘短视频教育沃土

高校应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优势,发挥导向功能,积极耕耘短视频这块教育沃土,着力营造网络育人新生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1.积极进驻短视频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打造汇聚知识、传播观点、表达思想的短视频平台,将学术话语下沉到现实生活,实现语境从精英化到平民化的转变,以大学生喜爱和能够接受的方式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话语体系,打入大学生圈子中,在交流互动中把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

2.引导短视频逐步走进课堂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集理论与趣味于一体的短视频,让其成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打造的教学场景下,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主动破除“信息茧房”效应,不断迈入新的领域持续学习。

3.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发展兴趣爱好的主渠道。传统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不匹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必须立足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以短视频技术优势为抓手,创新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短视频话语体系,让短视频平台成为孕育中国式现代化新青年的有效推手。

(三)优化传播矩阵,塑造短视频育人辐射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优化传播矩阵,塑造短视频育人辐射圈势在必行。

1.联合平台功能

以“思政+新媒体”为抓手,借助短视频平台,在校内努力实现高校教育者带头、多部门扁平化管理和优秀学生带头的网络传播格局,以全面、立体、多元的网络传播矩阵助推各舆论场实现同频共振,不断提高短视频APP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6]。

2.重视用户体验

高校官方短视频平台负责人要把握育人时机,深挖育人优势,安排专员进行内容定时推送和平台定期维护,同时及时管控与解决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其观看、制作健康的短视频内容,助推短视频成为深化主旋律的帮手。

3.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

传统课堂胜在内容,网络课堂赢在技术,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校教育者要做到在融合中求发展、在结合中求突破,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实现短视频与传统课堂的无缝对接,合力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四)健全制度管理,筑牢健康网络舆论屏障

短视频逐渐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健全短视频平台保障机制,加强舆情监管是推动短视频顺利融入网络育人的重要手段。

1.加强舆情监管

高校的舆情监管要内化于道德的自我约束,外化于法律的制度监管。要逐步实现校内上网实名制、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危机公关的预案编制等,讲好校园故事、传播好校园主旋律、弘扬好校园正能量,同时要第一时间查处违规账号及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规范使用网络的意识。

2.提升队伍人员媒介素养

校内短视频队伍是高校加强宣传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健全队伍管理机制,打造高校引领、社团带头、学生个人积极参与的高校短视频宣传体系,共讲高校故事、共树高校形象。

此外,还应通过理论讲解与技术培训提升队伍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引导优秀短视频的生产,将其建设为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3.健全奖惩机制

定期举办短视频设计大赛,将名次作为评奖评优的参考,鼓励更多大学生以短视频平台为出口,挥洒热情、发挥想象。同时要对制作、发布、传播不良内容的行为作出明确的惩罚规定,约束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增强其网络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在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以发展的眼光正视短视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地位,以犀利的目光深挖短视频中蕴含的育人功能,针对短视频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使用短视频,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不断扩大短视频在网络育人中的积极影响,不断提高高校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8-31.

[2] 王肖.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1):93-97.

[3] 高祥,谢晓娟.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21(5):27-33.

[4]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

[5]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djsjk.people.cn/content/ index/28936962,2016-12-09.

[6] 畅军亮.短视频APP推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4):81-84.

作者简介 贾萱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李亚青,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短视频成因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