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理论视域下的灾难报道异化研究
2023-05-03李梦蕊
摘要: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MU5735航班突发飞行事故,多家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相关报道的时效性与引发的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讨论。文章从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出发,分析该事故报道中的新闻加速现象与新闻伦理异化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法,研究发现目前新闻业存在新闻报道的时间加速、新闻发布频率加快等现象以及新闻报道的情感叙事选择产生偏向。在时间加速的逻辑下,灾难报道中呈现出新闻伦理异化问题,如新闻伦理界限模糊、关注偏差与二次伤害等,新闻工作者也处于时间压力下,研究提出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减速和抓住报道时机等操作缓解新闻报道的时间压力,希望能为加速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的灾难报道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灾难报道;社会加速理论;新闻加速;新闻异化;新闻业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032-03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穆特·罗萨在本学派原有文化批判路径之上提出了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具体来说,他以时间社会学为基础,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时间结构特征就是“加速”,在社会加速的体制下,创造了现代社会的新型异化,若想检视人们生活的结构与质量,就必须聚焦于人们的时间模式[1]。作为一种时间性组织,当下新闻媒体的生产实践正在打破传统的时间结构,新闻报道的加速现象与罗萨的社会加速定义相契合,在新闻报道加速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新闻异化的问题。
目前针对灾难报道的研究,很少在新闻加速背景下探究新闻伦理异化问题,而从加速理论出发是用批判的思维审视新闻报道,对灾难新闻报道的探究更为全面。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空器在广西藤县发生飞行事故,新闻媒体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呈现出新闻异化问题。因此本文将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引入灾难报道研究,分析新闻报道加速现象与新闻异化问题,为媒体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加速的灾难新闻报道
(一)新闻报道的时间加速
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中介之一,为受众提供“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媒体责任强调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时性。在新闻实践中,媒体机构从未停止对新闻即时性的追求,新闻业的时间竞速由来已久。灾难事故作为灾难新闻的报道对象,具有重要性、时新性、冲突性等新闻价值要素,而灾难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事故信息,缓解恐慌情绪,因此灾难新闻报道的即时性价值更加凸显。在社会加速背景下,新闻媒体更加注重新闻生产的速度,盲目追求新闻的时效性,灾难新闻报道也处于“时间竞速”的逻辑下[2]。
“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报道中,新闻的加速报道与信息的提前布置,显示出“竞争逻辑”下灾难报道的时间加速。在飞行事故发生后,多家媒体在次日就发布了特稿报道,报道中提及的遇难人员信息,提前定义了还在被搜救的事故人员,新闻发布的时间与“死亡告知”的信息布置共同构成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加速特征。传统媒体报道中,对遇难人员的提及保持着缓慢、审慎的态度,而互联网语境下信息的加速传播使新闻生产主体更注重信息迅速扩散后的影响,灾难报道也陷入信息加速环境。
(二)新闻发布的频率加快
罗萨提出,加速是在时间单位里数量的增加,而数量是社会范围内的事件或行为等[3]。在新闻报道中,加速可以体现为一定时间范围内新闻发布数量的增加,即新闻发布的频率加快,若体现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则是新闻发布的过程缩短与新闻内容增加。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环境中,技术链接信息,技术的迅速更新迭代造成信息的加速更新与扩散,因此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新闻业也处于加速状态。人民网舆情数据显示,3月21日事故发生当天,网上相关报道讨论达到峰值,此后出现滑落下降趋势,在3月26日确定全部人员遇难后再次出现舆情高潮。
分析相关报道数据,可以看出新闻发布的过程正在逐渐缩短,但是发布时间的缩短并不意味着相关新闻生产的停止,新闻工作者在一轮舆情过后,需要快速地投入时间、精力来应对下一次讨论高峰,直至灾难事件的热度降低,新闻工作者在一轮又一轮舆情中完成新闻生产,而新闻发布过程的缩短恰恰为新闻内容的多次生产提供了可能。在这种加速生产的环境下,互联网数据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新闻模仿成为新闻工作者进行内容生产的“诀窍”,新闻内容增加,但灾难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同质化现象。
(三)新闻叙事的情感选择
在加速的新闻业中,速度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新追求。在时效的驱动下,新闻生产组织对新闻类型的选择以及新闻事件的叙述方式出现偏向,新闻加速使新闻内容激增,而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注意力竞争逻辑下,新闻媒体选择“共情”沟通的方式吸引注意力,体现在灾难报道中则是新闻叙事的共情策略。
共情可以在新闻报道与公众之间建立起联系的同时唤起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因此灾难新闻报道需要以共情与公众建构情感认同。冰点周刊的《我愿意讲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飞机上,还有1岁半的外甥女》通过遇难者家属讲述的故事,用亲人间的情感叙述新闻,引起受众的情感记忆,激发共通的情感世界。灾难新闻报道的情感叙事让公众更偏向关注尊重生命,关注灾后现实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对受害者家属的侵扰悲痛、故事化营销等伦理问题也值得反思。
二、新闻伦理的异化现象
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一方面借用马克思异化理论表征其批判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提出非传統意义上的“异化”概念,同时借鉴和拓展了拉埃尔·耶基“缺乏关系的关系”理论框架[4]。他认为异化是一种有缺陷的关系,而加速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因为它打破了人们的习惯性节奏,为了重新跟上社会节拍,建立与世界的关系,人们只能陷入这种加速浪潮,否则将会陷入孤立的生存状态,缺乏与世界和他人的相互呼应。在新闻业中,新闻从业者正陷入竞争逻辑[5],加速的新闻生产忽视了与公众之间的共鸣,正如飞行事故发生后,部分媒体追求新闻速度发出的报道,引起网友的质疑,甚至学界和业界之间也就“新闻速度”和“新闻伦理”等相关议题展开探讨。
(一)新闻时效模糊伦理界限
技术的加快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得需求不断增加,人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不断加速,在灾难报道中,公众更迫切地想要了解事故信息,需求与满足之间不断缩短的时间差迫使新闻媒体奋力追赶时间,为了新闻时效而去寻找新闻信息源,不顾伦理问题打扰遇难者家属。新闻生产者为了满足大众对信息需求的“零时差”期待,维护与巩固其权威时,对人文关怀的忽视正在消解媒体的公信力。
正如备受争议的《人物》在飞行事故次日发出的报道,在亲属痛苦至极的时间段进行采访追问,甚至有记者“死亡敲门”,直接去采访不知道事故信息的亲属,使本就敏感的灾难新闻报道再次受到质疑。在加速的新闻业中,竞争加速成为新闻生产的核心逻辑,时间压力使媒体选择更容易获取的信息,伦理界限被模糊化、边缘化,伦理争议也随之而来。
(二)关注偏差与二次伤害
就灾难报道而言,不同时期应该对不同报道议题有所侧重,在事故初期报道重心应该是灾难本身的要素,如灾难救援、发生原因以及谣言澄清等,向公众传递事故真相[6]。但是在加速的新闻生产循环中,一些报道环节提前,使报道出现偏差,有些报道在灾难发生24小时之内就对事故人员的生平信息进行挖掘,甚至打扰相关亲属,关注重心不合时宜,会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也会引起侵犯他人隐私的争议。
与加速时间相关的是,处于数字信息环境中的新闻工作者不再以固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信息采集和新闻制作,也就是说灾难新闻的关注价值与报道方法会出现偏向。广泛的信息收集是必要的,但在有些报道中大量联系相关朋友、亲属以及其他知情人,不但会减少灾难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而且有二次伤害、消费他人痛苦的嫌疑。聚焦灾难中的人物叙事,在灾难初期就开始侵入他人生活的“近景”式报道方法仍有改进空间。
(三)故事化表达与新闻事实失衡
“时效”与“事实”,“情感”与“真实”之间的冲突,在加速的新闻生产中日益凸显,文学化的煽情表达使公众更容易沉浸在作者设置的情感语境中,使事实让位于情感共鸣和情绪表达。公众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体之间的注意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共情的故事化表达虽然可以吸引更多的流量与关注,但同时与公众一起建构的传播过程将充斥谣言、骂战与质疑,不利于灾难报道新闻真相的传播。
故事化表达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选择“快”和“情”,忽视新闻事实的调查,在时间推移和环境影响下,社交网络时代媒体报道渐渐被“软文”“心灵鸡汤”类型文章取代。在灾难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应该是报道真实性的保障,只充满情感的写作方式是对真相的背离,而公众则离灾难真相越来越远,文学性的情感描写难以揭露事故真相已经成为灾难新闻报道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被时间“劫持”的新闻工作者
(一)竞争逻辑下的灾难新闻生产工作
新闻组织是一种时间性组织,新闻业的时间竞速传统由来已久[7],与罗萨的竞争逻辑不谋而合。在技术的推动下,新闻生产速度逐渐提高,高速新闻成为可能,传统新闻生产模式被打破,全天候、无间断、实时发布的新闻生产模式出现,又被称为“仓鼠轮新闻”“旋风新闻”[8]。在这种加速逻辑下,新闻速度成为衡量灾难报道的准则,为了追赶热度和速度,新闻工作者可能会选择在不合适的节点发布报道,被迫进入新闻生产的加速循环。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生产的直接运行者,也是对新闻生产速度的感受者,记者由于职业特性,面临着速度、匆忙等时间加速的概念压力。在灾难报道中,记者在大量报道内容与主客观的时间压力的双重挤压下,不断高负荷开展新闻生产工作,在这种加速背景下,记者对工作产生焦虑感,职业理想与热情慢慢被时间压力消磨,陷入罗萨所说的行动异化状态,工作焦虑与工作本意扭曲[9]。处于竞争生产中的记者们,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开始重复而非创造,对网络信息的搜索以及复制粘贴工作使新闻工作者们麻木疲惫,深层思考减少,而公众也逐渐丧失对新闻媒体的信心[10]。
(二)加速背景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媒体客观、中立、全面报道,排除个人情感和意见,尤其是在灾難新闻报道中,媒体更应该冷静叙事,立足于事实和公共理性,承担媒体责任和社会责任。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技术加速使灾难新闻生产模式发生变化,情感叙事策略逐渐固化,灾难新闻报道陷入细节化描写的“沼泽”或以情感为导向的“文字游戏”,逐渐走向新闻真实的对立面。《MU5735航班上的人们》引发争议的一点是文章过度艺术化和煽情化,除了情感之外,文章没有提供公众想要了解的事实信息。面对时间与内容压力,媒体发布报道应该形成自己的观点,坚守专业准则,在适当范围内进行报道技巧操作,最大限度地报道事实真相。
灾难被视作由外在因素造成的外源性事件,但灾难的发生、解释以及控制具有社会性,是一个与其他群体相连接的公共话题,因此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承担告知公众事实真相的责任以及发挥教育作用。灾难报道应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而加速逻辑下新闻来源的选择明显受时间因素主导,而忽视对当事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因此产生伦理争议。《人物》的报道最终删稿正是因为出于对时间的追求,在叙事和报道中存在敏感性。
灾难是残酷的,但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可以是饱含情感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以新闻事实为底线,不断自我约束,时刻遵循新闻从业者的伦理道德原则。
四、结语
时间是新闻生产的重要情境,在社会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进步压缩了新闻生产时间,提升了新闻传播效率,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节奏加快是新闻业的发展趋势之一。灾难新闻报道作为特殊的报道类型,其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较高,新闻报道过程的加速与异化问题值得观察和反思。同时加速逻辑下灾难新闻报道产生的新闻生产工作者职业理想消磨、新闻伦理失范、情感表达过度等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面对这些问题,可以由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报道减速、把握报道时机等操作,缓解灾难新闻报道过程中由于过度加速出现的各种异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哈默哈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M].郑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3.
[2] 侯燕婷,冯锐.灾难报道中的“新闻加速”与“新闻异化”: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为例[J].青年记者,2022(13):51-53.
[3] 哈默哈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9.
[4] 国吉,赵海月.加速与异化的共鸣:对哈特穆特·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2-91.
[5] 李菡婷,韩振江.“加速”与“异化”:论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思想[J].中国图书评论,2022(6):63-72.
[6] 王雯静.新媒体时代我国灾难报道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
[7] 王海燕.加速的新闻:数字化环境下新闻工作的时间性变化及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10):36-54,127.
[8] 白红义.因时而作:新闻时间性的再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8(6):46-67.
[9] 伊俊铭.否思新闻加速: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角[J].新闻界,2021(4):28-36.
[10] 王晓红,俞逆思.我国城市广电媒体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闻记者,2019(9):51-60.
作者简介 李梦蕊,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