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与融合模式构建

2023-05-02唐本文

民族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民族人才职业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3.09.010

[摘要]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要振兴,人才必先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具有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之作用。然而,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人才短缺困境。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体现在背景耦合、目标耦合和供需耦合三个维度,通过识别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两者的融合发展模式。基于对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的深度识别,提出从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企业”联合体、“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对话平台、“农村职业教育院校技术认证平台”联盟和完善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系统四个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关键词]

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农村职业教育;耦合机制;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9-0086-08

作者简介:唐本文,

男,贵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高校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1]没有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就没有全国的乡村振兴。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氣,更谈不上留住人才”。[2]产业振兴具有留住人才这一功能,但同时也需要人才来支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人才,是支撑乡村发展极为重要的人才源头。民族地区(本文中的民族地区主要指民族八省区)具有农业效益低于工业和商业服务业效益、人多地少的特征,以及当地农民想要“见见世面,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认为“务农社会地位低,务工经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现状,[3]导致民族地区劳动力以流出为主要趋势。只有发展好乡村产业,留住人并且将其培养成乡村产业人才,才能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技术型人才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4]因此,民族地区的本土人才培养是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手段,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必然是未来扎根农村发展乡村产业的主力军。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主体认识偏差、办学内容同质化和基础保障薄弱等问题,[5]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构建,才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打好人才基石。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主导下的农村,则在异化的发展主义大潮中出现诸多问题,‘三农问题更加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6]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困境的核心在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到城市务工,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中还面临着自身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困难”,[7]使得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由于语言不通、文化冲突或生活习惯差异难以通过外出务工获得稳定收入,最终选择留守乡村以务农为生。进而造成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但该部分劳动力又难以胜任当地企业提供的非农性工作,既没有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又不利于当地产业发展。基于这一视角,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人才将能缓解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困境,推动实现产业振兴。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职业课程,使当地居民获得与本地区增长潜力相一致的技能,为农业产业培养一支有能力的劳动力队伍,从内部激发人才动力。间接地,农村职业教育创造的良好人才环境将有助于推动农村创业行为,创业者也更有可能找到具备必要专业知识的员工来支撑企业发展。

因此,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产业振兴的一大有效举措,而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是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紧密地耦合联系。通过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形成两者间良好互动关系,在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实现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一、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困境

(一)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规模难以消化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输出

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产业具有起步晚、规模小、附加值低等特征,多以农牧业和传统手工业为主,只有云南省的乡村旅游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其乡村主要产业。2022年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中,民族地区仅占其中的12.4%。但近年来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例如贵州省2021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人数达12.82万人,招生人数达15.78万人。在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趋势下,我国民族地区均存在乡村产业规模难以满足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需求。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的原因首先在于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限制,民族地区大部分农村位于山区或高寒地带,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土地资源有限,不适宜大规模农业生产,而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风险较高,这对农村产业的发展构成了挑战。要想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具备人才基础,农村职业教育受教育者是乡村产业的储备人才,为了发展乡村产业,多地区大力推动农村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而由于当地乡村产业规模限制,受教育者毕业后难以找到与所学技能相匹配的工作,进而导致职业教育学校为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率,开办了许多与乡村产业发展无关的职业教育专业,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不服务乡村产业,乡村产业不接纳农村职业受教育者的后果。

(二)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难以满足产业振兴人才需求

在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扮演着培养本地劳动力和促进地方产业振兴的重要角色。然而,目前的情况却显示出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振兴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大多数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培养计划是基于当下的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设置,而非针对产业振兴的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例如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部分提出“进一步优化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聚焦重点产业,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和标准化生产,做优做强产业链”,[8]可见贵州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推进当地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但贵州省农业职业教育学院2024届毕业生的专业信息中仅涉及茶叶、食用菌、中药材3个特色优势产业,如果将生产农业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认为与生态家禽和生态渔业有关,那么共涉及5个特色优势产业,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仅占15.05%。[9]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错配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滞后。民族地区农村职业学校通常缺乏与当地产业相关的市场信息,导致无法准确了解当地产业振兴的方向和需求。二是缺乏更新的教育资源。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可能面临资金不足和师资力量有限的问题,难以引入新的教育资源和更新教学内容。三是政策和管理层的限制。政府政策和管理层面的局限性也可能导致教育结构不灵活,无法及时调整并且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振兴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导致产业振兴人才短缺和职业教育就业困难,最终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受阻。

(三)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与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协同育才机制

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与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协同育才机制,是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的职业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学校与乡村企业缺乏沟通平台。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校与乡村企业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职业学校通常难以了解乡村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乡村企业也不清楚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计划。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基地。在民族地区,许多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缺乏现代化的企业实践基地,学生难以获得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符的培训和实践机会,这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难以顺利就业。另外,乡村企业也缺乏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来提升员工技能。在一些乡村企业中,员工的技能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以适应市场变化,但由于缺乏与职业教育学校的合作机制,企业难以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导致员工的职业发展受限。其中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政府在引导和推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明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得学校和企业缺乏积极性去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校企合作共赢机制不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乡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于职业教育学校如何与乡村企业合作共赢,以及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导致政府难以有效引导校企建立合作,校企双方合作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构建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振兴的多维耦合机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

(一)背景耦合

产业振兴的提出背景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之间的耦合机制,是确保通过切实有效的职业教育举措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振兴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城乡差距显著和壮大民营经济需要等背景。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升级则是源于农村技术型人才匮乏、农村劳动力劳动报酬较低和农村创业者技能缺失等现实困境,[10][11][12]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困境其实正是产业振兴提出背景的深层因素。

首先,发展现代农业与培养农村技术型劳动力间具有深层耦合关系。产业振兴的提出基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综合产业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培养符合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要的人力资源。

[13]然而,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也正面临无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全面的培训和教育,导致对农业技术工人的需求与农村技术型人才之间的不匹配,成为产业振兴道路上的一大障碍。[14]要弥补这一差距,必须改革和提升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可及性,可以让更多人接受专业农业技能培训,包括先进农业机械知识、可持续农业实践、作物管理技术以及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所需的其他基本技能。通过使课程和培训计划与现代农业的需求相一致,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出技术熟练的劳动力,直接推动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其次,城乡差距显著与农村劳动力劳动报酬低之间具有强关联性。我国目前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这很大程度源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有限,导致收入水平较低。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缓解城乡差距是其极为关键的提出背景。农村劳动力劳动报酬低这一现状背景正是城乡差距显著的重要因素,农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使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能够匹配更高薪和更稳定的就业机会,同时具备相关能力参与除农业以外的新兴产业发展,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劳动报酬较低的问题,进而城乡发展差距必然得到有效改善。另外,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与农村创业者技能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民营经济是推动产业振兴的一大主力,其发展依赖于企业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然而,

由于农村创业者以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原生禀赋不足及务工禀赋积累缓慢,其创业失败率较高。[15]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农村创业者提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及其他成功经营企业的关键方面的培训。通过让农村创业者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来激活农村地区民营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进而实现壮大民营经济这一目标,与产业振兴的提出背景和发展需求相辅相成。

综上,产业振兴提出背景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之间的耦合机制体现在产业振兴面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差距显著和壮大民营经济等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农村技能型人才匮乏、城乡劳动报酬差距较大和农村创业者缺乏活力和能力等问题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共通性。这一深度耦合关系说明可以通过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破除具象的人才难题,以缓解产业振兴背后的社会问题。

(二)目标耦合

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在目标上也具有强耦合关系。两者间的目标耦合机制说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实现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产业振兴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则是向社会提供农业技术型人才、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并提升其个人素养。不难发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实现是推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快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石。

首先,农业技术型人才供给是发展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的重要基础。产业振兴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村农业产业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而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农民提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实施高效农业实践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通过让农民掌握现代技术和技能,可以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力、质量和竞争力。随着对农业生产效率需求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发生技术变迁,对农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16]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充沛的农业产业技术型劳动力能够为农业产业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农村职业教育在不断供给农业技术型人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农业职业教育通过结合乡村振兴人才的要求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机械操作、农业企业管理和其他相关技能的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就业乐业、服务地方的优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更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乡村建设者。[17]因此,扎实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于实现产业振兴具有根本性推动作用。其次,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产业振兴旨在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供就业岗位,以推动农民增收。农村职业教育则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导致许多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的因素之一。[18]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有限,会导致缺乏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力陷入低薪和不稳定的就业状态。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符合各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来缓解这一问题。具备相关职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会更具竞争力,从而增加他们找到收入更高的稳定工作的机会。通过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業能力,一方面作为人才资源推动产业振兴,另一方面更多劳动力可以匹配现代农业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获得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酬,最终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振兴双向的良性互动。同时,农村劳动力个人素养提升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要素之一,其最终目标是振兴乡村,提高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作为组成社会的最关键要素,居民个人素养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个人素养是农村职业教育另一重要目标。除了教授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农村职业教育还有助于受教育者提高个人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19]另外,通过职业教育提高个人素养,可增强农村劳动力对市场趋势和就业环境等作出有效判断,提高其决策稳健度,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进而为社会提供一支技术更熟练、适应性更强、更积极主动的农村劳动力队伍,为乡村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个人生计,还能强化农业产业为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

总之,加快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背景下更加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升农村居民个人素养,为民族地区农业产业输送农村技能型人才,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有活力的基础,进而推动实现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目标。农村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之间的目标耦合机制,证实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以实现均衡和包容性发展的更广泛目标。

(三)供需耦合

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耦合关系除了体现在背景、目标方面,还可以从供需的角度来发掘产业振兴的发展需要与农村职业教育所能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契合机制。基于民族地区产业振兴的推进过程可以将其发展需求总结为三个方面,即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关产业对技术服务的需求以及相关行业发展对创业者的需求。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匹配产业发展所需技术和孕育农村创业者恰好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能。基于此,可以说明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和农村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供需耦合。

首先是农村技能型人才供给匹配乡村产业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中,多数企业面临“招人难,招技术型人才更难”的困境。[20]应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供给能力,来解乡村企业的技术人才之“渴”。产业振兴涉及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手工业等多个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农村地区企业劳动力所需的具体技能和专业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培训计划,使学生掌握符合各行业企业需求的技能和知识。[21]同时,农村职业教育院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关系,深入了解实践与教学之间的技能差距,并相应地调整培训内容。农村职业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机会,有助于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和制定就业计划。农村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教学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人才,破解农村劳动力因为缺少就业机会被迫外出务工和农村企业技术型人才缺失的双重困境。其次是适应市场的技术服务供给匹配农村各类产业对技术的需求。产业振兴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将新兴技术运用到农村的各类产业中,以提高其生产力、效率和竞争力。

技术和人才等发展要素已经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的掣肘,[22]

需要有针对地的技术优化和技能提升才能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确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农村职业教育院校通过针对性进行培养计划更新、技术优化和人才技能提升,不断与相关企业沟通磨合,最终为产业提供所需技术服务,实现技术突破。最后是农村创业者培育匹配乡村产业中行业发展对创业者的需求。产业振兴需要民营经济的支持,民营经济不断壮大需要具有活力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共同奋斗。[23]农村职业教育院校通过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建立学生与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平台,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掘市场机遇,判断市场风险。农村职业教育院校根据国家政策指导,发掘农村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机遇,并针对性地制定创业培训计划。通过相关培训计划,学生可以学到如企业规划、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基本的创业技能。农村职业教育院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孵化中心或创业支持计划,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辅导、资源和指导支持。

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优化适应市场的技术服务和培育新型农村创业者等方面,能够匹配产业振兴中企业、产业和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有效解决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人才困境、技术难题和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根据民族地区产业振兴需求,不断优化发展农村職业教育,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推进产业振兴。

三、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构建

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模式旨在建立乡村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关系,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规划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具有动态一致性,优化农村地区职业人才创业就业环境,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构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模式需要基于系统性思维采取全面协调的方法,主要处理好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乡村企业、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方利益主体紧密联系、有效合作与自上而下的制度支撑,才能构建和健全产业振兴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企业”联合体

农村职业教育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与乡镇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和协作机制,开展需求评估和技能差距分析,了解农村行业和企业的具体需求。职业教育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设计符合当地企业和行业劳动力需求的职业培训计划。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客座讲师和外聘导师,指导学生提高与实践契合的技术才能。同时,乡村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并就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供反馈意见。在职业教育机构和行业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开展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和实践实习的机会,以促进知识转让和技术应用。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企业”联合体可确保职业教育紧跟行业和产业发展趋势,促进特定行业和产业的技能发展,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农村职业教育院校应通过与乡村企业合作,不断更新现代技术和创新技能培训,在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相关行业的新兴技术,以满足企业对新兴技术人才的需求,推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定期的行业反馈机制,以评估职业教育计划的有效性。这种反馈循环有助于确定需要改进的领域,确保职业教育始终能满足产业振兴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对话平台

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与乡村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对话平台,形成两者间的持续对话和反馈机制,可以促进教育院校与政府机构共享有关行业趋势、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和地区发展计划的数据,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振兴的战略目标与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与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合作,可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布局。相关部门还应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列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手段之一,加大财政支持和项目补贴。同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开展人才需求评估和市场分析,以确定乡村产业所面临的具体技能要求和挑战。这类以数据为导向的方法有助于设计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计划,以及时解决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间存在的错位。另外,通过该对话平台,职业教育院校和相关部门可以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项目,包括课程开发、创业支持计划以及针对当地产业需求的技术采用项目。还可以利用该平台作为宣传和外联的媒介,宣传职业教育在支持产业振兴方面的重要性,与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和民间社会组织等其他利益相关方接触,为产业振兴和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模式争取更广泛的支持。通过建立有效的对话平台,农村职业教育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采用战略协同的方式,通过技能发展、创新和创业来推动产业振兴。这种合作方式可确保职业教育成为支持农村发展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技术认证平台”联盟

“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技术认证平台”联盟是指各农村职业教育院校、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形成统一的技术认证平台,由行业协会进行技术认证和证书授权,政府机构和相关组织进行监督,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为合格学生授予技术认证证书。该联盟旨在联系众多农村职业院校,规范和认可技术认证,确保其在就业市场上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为企业提供一体化和标准化的人才技术审核服务。该认证平台还可作为一个集中枢纽,为在校和毕业学生提供多样化培训和可叠加认证途径,有助于技术型人才实现持续技能发展和职业提升,以满足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专业需求。另外,该联盟可以建立监测、评估和反馈一体化模式,其中包括跟踪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评估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接受企业和行业对输出人才的评价反馈,以便于政府及时完善配套政策,职业教育院校根据需求优化培养方案,行业协会根据企业和行业需求优化技术认证标准。同时,该模式获得的相关数据可以形成数据库,供政府、科研院所、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不断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产业振兴。

(四)完善促进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融合的政策支持系统

推动构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模式,必须具备完善的政策支持系统,包含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地方层面的扶持政策。农村职业教育既需要顶层设计的国家制度作保障,也需要完善的国家法律法规作支撑,真正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该制定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国家优惠政策和优先发展战略作支持,为农村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计划划拨专项资金,向在一体化进程中开展合作的私营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财政奖励,如补助金或税收减免。还可以通过成立相关农村职业教育指导组或发展委员会,来指导和监督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计划和产业发展举措的规划、实施和效果评估。并利用数据统计优势,确定具有增长潜力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特定乡村产业部门,定期进行技能差距分析和劳动力市场调查,为设计符合乡村产业需求的职业培训计划提供信息。在推动产业振兴和农村职业教育融合中地方政策也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应鼓励农村地区职业教育院校和乡村企业形成协作式产学研融合集群,建立职业教育院校与当地产业的定期对话和共同决策机制,确保职业培训导向符合当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政府还应鼓励农村职业院校在偏远农村地区设立流动职业培训点,为当地企业工人和农村劳动力提供短期技能发展课程和讲习班。同时加强地方一级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服务,让学生和求职者了解现有的职业培训机会和农村就业途径,这还将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益处的认识,鼓励更多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

四、结语

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是推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是产业振兴的根本动力。本文基于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振兴所面临的困境,深入剖析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振兴的多维耦合机制,揭示了两者在背景、目标和供需三个方面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强调了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之间密切的联系,以及它们共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過透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和产业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包括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企业”联合体、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对话平台、创建“农村职业教育院校技术认证平台”联盟,以及完善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系统。这一融合模式的提出旨在打破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振兴之间的隔阂,推动双方积极合作发展,有利于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与农村职业教育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EB/OL].(2021-08-30)[2023-03-17].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 /n1/2021/0830/c40 531-32211910.html.

[2]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EB/OL].(2023-03-15)[2023-03-18].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 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861.htm?eqid=87f4bf010008ea bf00000006645d9b88.

[3]田孟清.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恩施州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异地转移的调查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34-41.

[4]朱德全,彭洪莉.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逻辑[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5):22-32.

[5]刘慧琴,周海唯.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困境与突破[J].当代职业教育,2021(06):13-19.

[6]王振,齐顾波,李凡,等.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本土化优势——基于对发展主义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8(04):163-168.

[7]朱军.新型城镇化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与就业状况研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04):57-67.

[8]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23-02-27)[2023-03-17].贵州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guizhou.gov.cn/zwgk/zcfg/swygwj/202302/t20230227_78310267.html.

[9]贵州农业职业学院2024届毕业生人数统计表[EB/OL].(2023-05-24)[2023-06-10].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官网,https://www.gzny zyxy.cn/n36/20230524/i5545.html.

[10]陳鑫雨,马佳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县域职业教育的转型诉求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3):48-54.

[11]李文斌,孙振超,杨蜜.共同富裕视角下职业教育优化收入分配的功能定位、现实阻隔与参与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22(06):1-9.

[12]周峻.提升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就业创业能力的逻辑、困境及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职业教育视角[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3,40(03):95-101.

[13]曹文博.职业教育中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4):85-87.

[14]王苑乂,胡艳丽.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与机制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21-25.

[15]赵丽芳,龙海军.农民返乡创业脆弱性的内涵界定及维度识别[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2,33(05):15-24.

[16]张红杰.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转变的历史脉络、内在机理和发展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9(08):91-96.

[17]潘军.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基于耦合协调视角[J].教育与职业,2023(02):73-80.

[18]翟世贤,彭超.培训能增加农民收入吗——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实证研究[J/OL].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5[2024-03-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558.c.20231226.0854.002.html.

[19]王路路,李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效与路径开拓[J].当代职业教育,2020(02):23-30.

[20]汪科,李华柏.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融合助力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J].中南农业科技,2022,43(03):115-116+120.

[21]陈艳红.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84-90.

[22]刘旭冉,王昕萌,孙超.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与促进机制[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04):57-65.

[23]葛宣冲,郑素兰.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催化剂”[J].经济问题,2022(03):46-52+89.

收稿日期:2023-06-17  责任编辑:秦  艳

A Multidimensional Coupling Mechanism and Integra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ang Benwe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Guizhou, 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 VOL. 14, NO.9, 86-93, 2023(CN51-1731/C, 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 1674-9391. 2023.09.010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been a key factor in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with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having been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order to revitalize industries,  this study draws the inference that is essential to first revitalize  talent.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shown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iscovering and honing  talent,  as well as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echnological  assistance for local 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mismatches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i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arket demand, the current  advanc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facing a  talent shortage. By identify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can  try to  build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Based on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in ethnic areas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1) Establishing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a  rural enterprises” consortium, 2) creating a dialogue platform betwee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at concern rural industries,” 3) forming a union for technical certification platforms of rural vocational schools, and 4) improving policy support systems at the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Firstly, establishing a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rural enterprises” consortium can ensure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closely follows industr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s, can promote skil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industries, and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or skilled personnel. It also could facilitate the continuous updating of modern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skill training i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meet the demand for emerging technical talents, thus facilita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Secondly,setting up a dialogue platform betwee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rural industries” could help establish a continuous dialogue and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hereby promoting the sharing of data on industry trends, labor dem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 This can aid the alignment of strategic goal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in this way potentially optimize the layou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urtherm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on for “technical certification platforms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meant to incentivize the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to form a unified technical certification platform, while industry associations conduct technical certifications and certificate authorization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relevant organizations conceivably provide  supervision, ensuring the credibility and relevance of suitable certificates in the job market, and providing enterprises with integrated and standardized talent technical review services.

Finally, the improvement of policy support systems at the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 sought to be encouraged for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dustry-academic-research integration clusters between rural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countryside, suppor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mobile vocational training points in remote rural areas by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strengthening vocational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services at the local level to encourage more rural laborers to rece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pling mechanism; integration mode

猜你喜欢

民族人才职业
人才云
我们的民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多元民族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