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广东实践

2023-05-02李俊良侯喆

民族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李俊良 侯喆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3.09.005

[摘要]

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地方政府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属性特征、前提条件和关键变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体建设有相互契合的逻辑,其包含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等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构筑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依托。从地方实践层面分析,广东民族工作通过创新党建引领的体制机制,破解基层民族聚居社区治理难题;通过各类培根铸魂的育人工程,开展少数民族班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进多民族聚居社区互嵌格局,激发老街区新活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为载体,在文化创意方面搭建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国际实践,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益经验移植到国际化社区治理工作。上述创新模式与方法,从不同维度、广度和深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事务治理;民族团结进步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9-0038-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外国移民聚居社区治理的比较视野与本土构建研究”(19BMZ098)、国家民委一般项目“新时代外来移民聚居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2018-GMB-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俊良,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国际移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侯喆,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发展过程。从历史现象看,现代化被广泛地看作是人类文明转型发展的变革,如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思维等,这些变革都是由西方社会发端,后传递到全球,直到今天仍在进行之中。[1]由西方发端,同时使用西方标准是“现代化”语境的最大特征。长期以来,西方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诠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对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语境出发,进行了最全面的阐述。

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量大,一方面给地方民族部门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成为民族工作创新的“试验场”。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过程中,创新性地发展出不同的工作模式。如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白石社区为应对少数民族“季节工”的“政企村+N”模式;在城乡接合地深圳市宝安区宝民社区开展团结进步创建的“12345工作法”等等。透过这些地方实践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践行了党建引领、培根铸魂、社区互嵌、文化创新、国际实践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在实践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大和发展。在新时代,如何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内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目前研究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之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主要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四方面:一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所做的理论分析和注释。有学者认为,推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推进人类进步具有世界意义。[3]而高培勇、黄群慧等人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民中心论”“本国国情论”“文明协调论”“和平发展论”为内核,对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超越了西方经济发展理论,打破了发展中国家依附发展理论的教条,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1]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剖析,并针对西方某一民族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如严庆指出,西方学者认为存在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而“共同体”是一种内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结合的矛盾体。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即对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质就是对其他国家的排斥。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回应了这种质疑,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幸福。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不会挑战其他国家、地区和世界秩序,也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4]赵继龙、钟志凌等人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進行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自我”“他者”“世界”的三重向度,从本质上超越了西方所谓“国强必霸”引发“中国威胁论”及“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是坚持和平发展与保障国家安全相统一、推进一元性主导与复合型战略相协调、推进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与人类文明经验相结合。[5]三是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任务,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路和现实路径。基于辩证逻辑方法,马成明、崔莉等人认为: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其一,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地区发展包含五个有机层面。这五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决定了国家发展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其二,民族地区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6]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都从理论层面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但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从理论转化成现实,且要在实践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因此,本文着眼于以中国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试图分析和阐述以下问题:第一,以中国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丰富内涵、逻辑契合和现实依托是什么?第二,广东省作为全国流动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创新性的实践机制和模式有什么启示?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体建设的丰富内涵、逻辑契合与现实依托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体建设的丰富内涵

谁来领导、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等基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核心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套整体理论,需要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不断完善和丰富,使之成为指导发展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7]上述九大要求环环相扣,内涵丰富。

1.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性和特征

一是以中国特色为生成起点。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8]现代化”的提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之后,邓小平同志到美国、日本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979年3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当我和外国人交谈时,我用了一个新词:中国式的现代化,”他在讲话中说。到本世纪末,我们可能只有到70年代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反思了二十世纪末我国四个现代化“标准低下来”的初衷,这是從现实国情出发,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量力而行”。1979年,他继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小康之家”现代化。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里程碑之年。这也意味着实现了“小康之家”现代化的首要目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又以其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内涵。

二是人口大国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其普惠的内在价值,现代化普惠的是各族人民。东部、西部、民族地区都是其普惠的范围,正如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国情的精确论述“人口多、底子薄”,进而提出小康目标那样,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兼顾人口规模巨大这一整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即是对现代包容性的现实回应。

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族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唯有建设好这个少数,整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才能实现。特别是民族地区很多都是地域广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为此更要多关注民族地区发展,运用财政手段为其提供帮助,才能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9]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线。[10]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发展地方经济做好民族工作,另一方面也需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和谐发展。

五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很多民族地区都是我国生态多样性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生态保护,必须相互兼顾,不能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就忽视了生态保护,如广东粤北地区是省内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过程中,新的工厂、新的旅游项目、新的经济开发区都必须要以保护生态建设为前提。少数民族地区为地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为其生态保护做出补偿。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六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面对西方“共同体悖论”“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等理论的污蔑,对于如何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给予了清晰的回应。崛起的中国只能是和平崛起,发展的中国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固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构建“两个共同体”,即是对西方无端指责的最强有力回应。

2.作为前提条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若中国式现代化是宏伟目标、系统工程及战略规划,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即是这一系统的前提条件、关键要素。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关系,即系统、要素的辩证统一。[11]首先,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没有共同体建设或者共同体建设不牢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族群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历史上族群关系的不和谐往往会致使国家中央政权不稳,如满清后期的洋务运动,当年很多仁人志士都幻想通过对王权内部的现代化改革实现国家复兴,然而满清后期全国各地族群关系不稳,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族群内讧,大批华人华侨从此时开始漂洋过海迁徙到美洲等地,致使现代化无从谈起,即使有现代化的愿景但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条件,国家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与地方建构,社会没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末代封建王朝的所谓现代化愿景俨然成为空中楼阁。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具有内在的协同作用,又表现出共同的问题导向和制度关联。问题导向表明,两者都需要重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民族团结大局,防范民族领域的思想风险和挑战,体现了民族工作战略与国家总体战略相协调的必要性。[12]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性质而言,共同体建设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物质层面包含改善民族工作的基础设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精神层面包含巩固民族团结大局以及防范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等问题。

3.作为关键变量的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2]而在实践中有的民族工作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哪里入手、达到什么效果还是处于模糊不清的狀态。[13]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系统的性质和规律,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显示出来,但是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的直接相加。中华民族共同体也不是各民族简单相加的整体,而是需要有共同记忆、将荣辱与共的物质纽带和精神纽带相联系的真正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民族工作从哪里入手,以求达到什么效果,是牵动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变量,承载着共同体建设中的工作主线。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变量,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将民族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使共同体建设达到理想的目标。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键变量,其能够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中动态协调各方面关系,使整个现代化建设系统达到最优。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共同体建设这一前提要素加持,有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量助推,现代化这一庞大系统工程才能保持内部的稳定、环境的协调,实现不断发展。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契合

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娴熟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有助于进一步深刻阐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1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并将其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进行部署谋划,要弘扬“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这些新观点、新论断被总结为“十二个必须”。[15]以下主要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与共”“十二个必须”“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来理解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与“五位一体”契合的理论逻辑

在新时代“五位一体”构建起中国发展的战略逻辑。[16]要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5]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五位一体”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和部分的辩证逻辑关系。一是两者相互依存。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就要丧失其功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囊括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个方面。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6]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突破性、创新性地阐述了如何在“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两者相互影响。整体功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会起决定作用。作为“五位一体”重要部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果不到位,会对“五位一体”的整体国家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有序推进“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要从局部着手,促成整体功能达至最大效能。即从五大层面不断优化共同体建设,从而对现代化建设全局产生根本性影响。

2.与“四个与共”契合的历史逻辑

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祖国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的理念,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个重要阶段。[17]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让中华民族不再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而是一个真正的由56个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18]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基于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是包含了全体成员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命运共同体。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开拓提供了创新性观点。[15]“四个与共”的理念阐释了中国各民族在什么意义上是“与共”的,澄清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促进了人们的统一认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想指导,为加深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各民族“共同”意义上的阐释。[13]“四个与共”的话语,全面阐述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基本方向。因此,通过具体分析“四个与共”话语的生成逻辑和话语内涵,可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和具体的行动方向。中国现代化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着“四个与共”所连结的“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

3.与“十二个必须”契合的实践逻辑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二个必须”的工作要求。[19]“十二个必须”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实践逻辑与努力方向,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会议指出“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求不断提升党统筹谋划及推进民族工作的水平。“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要以法治化的手段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强调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需要各民族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民主体是全国各族人民,要让各民族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强调了要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同心同德,形成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纽带。“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强调要从党的工作的全局,站位着手谋划地方的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各族群众都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民族工作需要保障各民族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相连命运与共的紧密联合体。“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要做到政通人和,各民族共谋福祉。“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强调通过宣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凝聚手足之情。“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强调要教育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党的二十大后,广东先后召开了党的十三届省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人大、政协“两会”以及省高质量发展会议,集中力量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力补短板、强弱项,以扎实的基础和优势,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20]广东不单要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南沙、前海、横琴等三大平台践行现代化的目标和建设,而且还要在粤北粤东粤西地区践行现代化的愿景,这些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都需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两者不可偏废。民族工作正是要在“十二个必须”的基础上平衡好城市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工作两个重心,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发展。然而,“十二个必须”仅从理论框架上框定了实践中的工作方向,如何推动“十二个必须”指导下的民族工作不断深入,如何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以“十二个必须”为纲,创新发展“自选动作”是各地方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

(三)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是现实依托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依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21]不断探索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民族工作探寻的重大问题,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同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践行“十二个必须”的方式方法和现实依托。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完整和成熟,其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基本构成:第一,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提供支撑的民族理论。第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民族事务治理制度、政策及法治体系。第三,中国特色民族工作机构和社会化的民族工作格局。第四,融入民族事务治理的宣传和教育体系。第五,针对具体地区实际问题的治理方略和对策方案。第六,运作有效的治理机制。[22]也有的学者将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分为政治化(包括法治化)与社会化的结合,指出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民族事务治理政治化和社会化的内在逻辑,始终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之路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涵,政治化与社会化路径呈现重叠,呈现出主导与互补、同时与混合等多种样态。[23]

现实中,中央和地方在发展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针对不同地区实际问题的治理方略和对策方案,运作有效的地方治理机制,是各地方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共同体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广东地方近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各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践行了党建引领、培根铸魂、社区互嵌、文化创新、国际实践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就是在实践中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创新,也是不断提高和发展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地方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怎么推进,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没有先例可循。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和最前沿,始终以先行先试的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经验。[24]这既有老旧街区的活化和创新,也有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再造,还有为了地方民族事务治理的有效开展,发展跨地域党的建設等创新方法和模式,使广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一)党建引领:破解民族聚居社区治理难题的跨地域党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广州市花都狮岭镇是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皮具城,狮岭镇本地户籍人口约7万,而外地人口达32万,是典型的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倒挂镇街。据统计,花都狮岭镇有来自于湖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约1.3万少数民族,其中包含壮族、瑶族较多。①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狮岭镇振兴、联合、合成三个行政村。由于皮具城商圈庞大,地方对如此多的流动少数民族没有很好的社区治理经验,在一段时间里,狮岭皮具城及其周边社区的社会治安、多民族劳动关系出现过很多问题。

为了在基层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十多年的路径探索,花都狮岭镇不断探索发展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为做好基层外地少数民族、外来工的社区工作,狮岭镇创新发展建设跨地域党支部。考虑到当地湖南籍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狮岭镇率先建立湖南永州蓝山县驻花都区流动党总支。2015年借鉴蓝山流动党支部的做法,江西新干县、湖南新田县高山乡、湖南安化县流动党支部相继成立,常驻花都狮岭为当地多民族社区服务。其中,蓝山县驻花都区流动党员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8名,其中企业主身份的党员48名,生产一线工人党员50名。②在花都区委、狮岭镇党委以及派出地县党委的领导下,基层广大党员为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党建引领,聚焦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自建“两新组织党组织综合党委”,联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③和“新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打造来穗人员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全心全意为来穗人员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务。花都区委还组建了由党委一把手担任组长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运作高效、指挥有力、覆盖全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协调领导体制,覆盖狮岭镇、村居社区的民族工作网络,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部署。二是创新“一领三合”。作为广州来穗人员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四家试点单位之一。狮岭镇立足合成村人口结构倒挂突出的实际,实践形成了“党建引领社建,本外合力、土客合管、共享合和”的“一领三合”社会治理模式。在民族工作方面,发挥区一级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完善各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及社区民族事务服务、流出和流入地区域互动协作等多层次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执行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和网络。三是创新双管共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狮岭镇党委)为主,流出地(湖南蓝山县、安化县、新田县,江西新干县)和流入地党组织(狮岭镇党委)共同强化各族的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四是建立双联制度。“双联”指本地党组织与流动党员本人、与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之间实行双向联系,建立党员流动报告制度、党员干部挂钩联系流动党员制度、定期联系制度、考评制度等“双联”工作制度。五是建立共建路径∶利用乡情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特别是通过组织各族群众建立“狮岭一家人”志愿服务总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及时化解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流动党员“建家”,使流动党员“恋家”、让来穗党员“兴家”,将来穗党组变为异地务工人员的“乡情联络站”和“维权服务站”,在促进两地“新狮岭人”服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透过党建引领、融合共建;创新平台、多元共治;社会参与、服务共享,借助“狮岭一家人”志愿服务总队等一系列党建组织引领的创新模式,狮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到基层,成功破解了多民族、多外来人口的社区治理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党建工作,引领狮岭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完成了蜕变。

(二)培根铸魂: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莞纺实践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广东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培根铸魂”,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独特的成功经验。自2011年起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承担了内地新疆中职班办班工作。十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从民族团结与融合出发,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根铸魂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学校取东莞市花玉兰花品质之寓意,结合改革开放前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探索“玉兰品质”育人工程。作为内地新疆中职班的先行先试单位,学校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学生拥有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新时代思想指引全面牢固培根铸魂,坚持提高政治站位、秉承立德树人的信念,学校强化政治认同专题教育,设立“史政讲堂”,积极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二是以深植爱国情怀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强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组建“民族团结教育联盟”协同育人,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共建基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莞疆情”品牌,创建同学习、同成长、同分享及融情、融心、融通“三同三融”机制,厚植民族情感,促进校园社会双融入,促进各民族师生、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三是以精細化管理服务全员推进提质培优。学校构建民族教育质量管理新体系,实施“外塑形象、内塑品质”规范工程,推行“考证竞技、立体通路”内职班办学模式,开展游学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据统计,内职班学生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考试优秀率达64%,通过率达100%;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书通过率达95%。在疆、粤高考升学录取率100%;内职班学生首次顶岗实习率达100%,一次就业成功率达100%。④

内职班办学10年以来,学校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心打造民族教育品牌,学生技能水平突出,学生就业前景向好,智力扶贫,智力援疆成效显著。学校的成功经验获得了一致好评,并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与其他教育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相比,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纺织学校透过“玉兰品质”育人工程、厚植爱国情怀、以精细化管理服务全员推进提质培优等方法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培根铸魂,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社区互嵌:老街区新活力多元文化融合的坚守与创新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州视察,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全力提升经济中心功能,全力提升枢纽门户功能,全力提升文化引领功能,全力提升科技创新功能,“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多样性特点,如何激发老街区新活力,将社区民族工作做得更好成为地方实践中的主旋律。老街区新活力多元文化融合的坚守与创新,能更好造福人民,更多增进社区居民的福祉。

光塔街因辖区内建有迄今1300多年历史的怀圣光塔寺而得名。光塔街民族成分多、历史悠久、遗产丰厚、全国独一无二。[25]光塔街分布有回、满、瑶、壮、维吾尔等24个少数民族。回族、满族是世居少数民族,其余为外来流动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同一个社区互助团结、和睦相处。光塔街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做法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项机制”“三个阵地”“四支队伍”“六个主题”。“一个核心”即以党建为核心引领社区各项工作,促进街道民族工作开展。光塔街党工委积极探索新型的物业管理模式,以党建为“抓手”促进居民自治,在16个社区中成立20个简易物业管理自治小组,通过党员带头组织居民共同协商的形式,自行解决楼宇内部的更换防盗门、安装楼梯扶手等问题。通过社区微改造,充分利用光塔街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小区艺术化打造,探索发展一个文商旅融合的体验式街区。这些工作的开展有赖于街道党工委以及各社区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建立“两项机制”。一是建立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联席机制。搭建地区民族工作交流平台,成立光塔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联谊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街道办事处以联谊会为平台,定期召集辖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成员单位参加的少数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共同协商民族宗教工作事宜。二是探索“3+n”社区民族事务管理机制。按200户配备一个网格员的标准,在杏花巷社区配备5名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组成的网格员,并在每一网格管理中配备了一名少数民族律师顾问,以及成立一支热心社区公益的穆斯林义工志愿服务队,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再结合社区党务副书记、出租屋管理员、助老员等社区人才资源,形成“3+n”的社区民族事务管理工作模式。打造“三个阵地”。即一是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宣传阵地。光塔街民族民俗文化长廊,将怀圣寺西侧打造成为展现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公共文化广场,全面展示中国第一座清真寺的千年古寺风貌,成为广州老城区的文化名片之一。二是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阵地。以光塔街民族微型博物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活动载体,以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为主体,融合了回、满、汉等民族风格,促进辖内不同民族群众的融合、交流、发展。三是建设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阵地——光塔街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组织“四支队伍”。即一是组建光塔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联谊会。二是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三是组建各类民族文化队伍。四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社工服务队伍。通过光塔社工服务站“1+1+3+X”的工作方式,做好社区的民族工作。

为激发老街区的新活力,对辖区内各族群众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坚守与创新。光塔街基于自身特色,围绕“六个主题”创新开展“圆梦光塔”的公益项目。“圆梦光塔”公益项目是广州市第一个获批的社区公募基金。以“老友记之家、学子梦、易生活、圆梦书房、守卫者、爱同行”六个主题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为各族群众破解民忧,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开展常态化服务活动。“老友记之家”筹建光塔街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设计改造,将现工疗站场地进行升级改造为具有日间托管、工疗训练、社区活动、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帮扶等各类服务功能的光塔街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学子梦”是通过征集审核,对辖内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学生或家属学生提供阶段性学习类资助(可资金或辅导)。“易生活”是为辖内符合条件的困难殘疾人家庭开展家居内外环境微改造,方便出行和日常活动。主要为便捷安全水电微改造、便捷厨厕微改造,无障碍出行微改造等。

“圆梦书房”是通过征集审核,为辖区内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孩子改造家居一角,营造阅读空间,为青少年实现阅读梦想提供“一桌、一灯、一书柜”的物质支持。“守卫者”项目计划通过社会慈善力量,为全体环卫工人购买意外险。“爱同行”即发动社会慈善力量,对光塔街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石潭村进行帮扶,通过加大对该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帮助该村走出一条“脱贫之路”。

“圆梦光塔”公益项目,通过慈善众筹的方式,汇集社会各界力量在光塔开展多元文化融合的创新活动,通过搭建公益平台,将公益项目化,让社会各方的力量参与进来,为有需要的居民办实事,做好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方式,发挥各方优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凝心聚力,团结奋进。

(四)文化创新:创意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两者相互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的难题。广州市天河区创新工作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为载体,在文化创意方面搭建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平台。

广州天河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是广州市首个非遗文化传承保育中心,首个以社区为主体结合党群服务的文化中心,也是天河区的民族之家,是天河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的实践基地。“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在团结各族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征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符号,也是海外华人华侨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展馆集中展示了宗祠文化、龙船景、龙船饭、龙船制作流程等车陂地区传统民俗,馆内按1:3还原制作的传统龙船成为镇馆之宝。

“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力求凸显岭南特色文化以“人”“景““作”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力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观众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中心常年对外开放,以展示天河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主,兼顾全国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特色非遗,竭力为广大市民群众呈现南粤文化之多彩、民族文化之魅力。除此之外,“一水同舟”非遗文化传承保育文化展览馆还通过各种途径制作不同的创意文化纪念品,其中的很多纪念品都包含不同民族的元素,并将这些民族元素融入到龙舟文化之中,使得龙舟文化超越不同民族的元素,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承载的文化记忆。中心的创意产品吸引了很多前来参观的游客,成为产业和文化展览都受到当地群众和游客极高评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基地。此外,中心还经常组织团队到民族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进行龙舟文化演出,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民族地区很多小朋友和年轻观众都非常喜欢龙舟运动,以往没有过端午龙舟节习惯,现在都对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了共鸣,也开始过端午节。天河区对标国际先进旅游城市,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突出中国特色,以创意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引领地方现代化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理念、模式和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增加新动能、发挥新优势,促进地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协调、高质量发展。

(五)国际实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球治理的社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创造新样态,化解文明冲突。报告中还提到两个共同体建设。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部分西方势力企图把“现代化定于一尊”的现代化价值观强加于中国,先后宣扬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修昔底德陷阱”“国强必霸”等论调。为此,在实践中,不断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并赋予其更为坚实、更具活力、更易融通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显得尤为必要。[14]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将这些经验移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以破解西方所谓“国强必霸”等论调,在实践中化解文明冲突,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将民族工作融入到社区外管工作,广州市登峰街宝汉社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此案例中,社区世界民族的文化适应与社区融合项目形成了良好互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创造社区治理新样态的巨大优势。

宝汉社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结构复杂多样,一是辖区内的本地居民,包含汉族、满族、回族等;二是国内的流动少数民族群体,其多在周边从事餐饮、中介和劳务活动,涉及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土家族,撒拉族等共32个民族;三是外国人口,多为非洲裔和中东裔人员,涉及72个国家和地区。[26]为化解不同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困难和问题,宝汉社区将社区内民族工作的一些经验,特别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益经验融入社区内不同种族和宗教族群的治理工作之中。其经验主要包括:其一,完善社区监管设施。如建立高效联动协作管理工作机制,统筹涉外管理相关工作。健全协作机制。组建管委办,由街道牵头,公安派出所主导,社区居委会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涉外区域“一元化”服务管理体制。建立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机制。由外语沟通能力较强的社区民警、出租屋协管员等共同组成管理服务队,提供警务咨询、临时住宿登记、涉外纠纷调解等服务,方便辖区内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其二,完善社会的服务设施。形成多元化的服务载体。移植多民族多元互嵌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方式,建设“专业社工+志愿者+在校大学生”外国人社区志愿服务。辖区内的外国留学生、老师、商人透过志愿者服务,发挥了自身的能力和专长,为社区内不同信仰和种族的人融入广州的文化和本地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发挥融合项目的催化作用。融合项目是宝汉社区的特色。融合项目主要包含“三大平台”。一是综合服务平台。结合越秀区的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登峰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为合法守法的外国居民提供临时住宿登记、房屋租赁、法律咨询、外币兑换等服务,实现涉外服务的“零距离”。二是融入服务平台。这一平台主要在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载体下,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针对语言不通、政策法规不明等问题,开设“中文学堂”,为外国居民提供语言培训,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来提高来穗外国人的适应能力、守法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三是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使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人文,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如中外足球友谊赛、中外美食分享会、外籍居民参与中国节庆等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有外籍居民参加,而且由于宝汉社区流动人口的多样性,很多国内的流动少数民族、本地居民都一同参与,进一步加强了社区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交往与融合。

通过将上述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文化融合项目移植到外管工作中,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嵌入到世界民族的管理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机制。宝汉社区的治理创新突破了西方因为种族隔离而形成的“隔坨”式社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外管工作在宝汉社区意外相遇,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社区典范。这一创新的社区治理模式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具有开创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社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三、结语

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发展出有别于西方民族国家的社会治理模式。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国情,它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的民族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再次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地方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五位一体”“四个与共”“十二个必须”等重要论述,进行总体布局和统筹谋划,紧紧抓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在实践中践行:党建引领、培根铸魂、社区互嵌、文化创新、国际实践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共同体建设的方式方法,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2021年1月的统计。

②数据来源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湖南永州蓝山县驻花都区流动党总支2021年1月的统计。

③中国共产党章程已经将“新经济组织”改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④数据来源于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2021年12月的统计。

参考文献:

[1]高培勇,黄群慧.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经济前景与战略任务[J].经济研究,2022,57(08):26-3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宋才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党政研究,2022,(06):4-14+123.

[4]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J].西北民族研究,2022(06):15-21.

[5]赵继龙,钟志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及其启示[J].理论导刊,2022(03):56-61+72.

[6]马成明,崔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五位一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2,13(11):9-17+142.

[7]马亮.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涵[N].中国经营报,2022-10-24(01).

[8]刘宗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与现实依托[J].科学社会主义,2022(05):107-115.

[9]本报评论员.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N].中国民族报,2021-09-10(001).

[10]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01):1-8+123.

[11]刘彬彬.卢曼的社会系统论及其建构主义哲学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21.

[12]郝亚明,秦玉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推进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02):37-44+182-183.

[13]宋春霞,陈智.“四个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深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36-43.

[14]广东社科.“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办[EB/OL].(2022-12-11)[2023-03-10].https://mp.weixin.qq.com/s/qe458Td hp8FW-Crnl66c4A.

[15]王延中.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民族研究,2022(01):1-13+143.

[16]刘志强,常钦,金正波,丁怡婷.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2022-10-16(006).

[17]方堃.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0):10-16.

[18]叶世才,高大洪.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五个难题及其改进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2,(02):88-95+165.

[19]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時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

[20]郭跃文.浅论中国式现代化广东路径的三重逻辑[J].南方经济,2023(2):1-8.

[21]哈正利.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J].民族研究,2022(04):37-48+140.

[22]王希恩.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完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6):1-8.

[23]馬俊毅.民族事务复合性治理战略及其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1):72–80.

[24]党建全媒体,南方杂志.《南方》杂志社论: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EB/OL].(2022-12-11)[2023-03-01].微信公众平台,https://mp.weixin.qq.com/s/b2wD1Y-ejU9jintjvmOefA.

[25]陈晓毅,李俊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实践——光塔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个案调查[R].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2019(08).

[26]李俊良.多元流动人口城市聚居社区治理模式新探——以广州市登峰街“宝汉社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4):103-107.

收稿日期:2023-03-12  责任编辑:贾海霞

On  Guangdongs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Chinese Modernization

Li Junliang, Hou Zhe

(Guangdo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thnic and Religious Studies, Guangzhou, 510180, Guang Dong, 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 VOL. 14, NO.9, 38-49, 2023 (CN51-1731/C, 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3.09.005

Abstract:

The issue of how local government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On a theoretical level,this study tries to provide an analysis as follows: 1)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hile us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shown to possess rich connotations and comprise fundamental attributes, prerequisites, and significant unique variables. The mentioned  fundamental attribut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clude six aspect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its starting point, modernization of a populous country,  pursu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  a harmonious blend of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 balanced  coexistence of  humans and nature, and  seeking a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additionally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 significant variable for realiz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2)  Promot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ith  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a mutually compatible logic, which contains theoretical logic consistent with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This is, moreover, presented a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which are seen as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It also  aligns with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Four Shares”,  given that historically the Chinese n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ree crucial phases of “standing up”, “getting rich”, and “becoming strong”. In this context, Chinese modernization driv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discourse system  that is  connected to the “Four Shares”. Moreover, it  has proved to align with the practical logic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Twelve Musts”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as demonstrated by Guangdongs proa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riven b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3)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for ethnic affairs governance and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can be considered realistic factors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been furthermore  manifested in Guangdongs innovative formulation of an efficient local governance mechanism  based on regional actual challenges.

As for  local practice,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the Province of  Guangdong conducts ethnic work: a)  Innovations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s led by Party have increased the ability to successfully handle grassroots ethnic communities governance challenges; b) one tries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through various educational projects; c) one makes serious efforts to improve  inter-embedded pattern of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to stimulate  new vitality in old neighborhoods, and to promote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d) the us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carrier to establish a plat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 active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incorporation of  beneficial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to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through these innovative models and methods, Guangdong has bee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breadths, and depths.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ethnic affairs governance;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