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提出后对上海居民践行绿色低碳消费生活的调查

2023-05-02马梦婷刘芸彤徐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消费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市民政策绿色

马梦婷 刘芸彤 徐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引言

早在2010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全面发展”。①环境就是民生,就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提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个人为国家做贡献”。绿色消费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实际上,“双碳”目标不仅仅是国家目标,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的减碳行为都在实实在在地为改善环境做着贡献,如使用共享单车、采用节能照明、购买绿色住房,等等。只有当每一个人的减碳行为都具有消费需求的合理性时,绿色低碳的理念和价值才能得到完美的融合和体现,终端消费需求才能对上游生产形成强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人们喜欢并主动购买节能减排产品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真正构建起节能型社会,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发挥消费牵引作用。

“双碳”目标提出后,上海市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需要推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充分发挥新区引领示范作用。

因此本项目通过问卷、走访、调研、搜集现有资料等多种渠道研究双目标政策下上海市民众是否具有足够的低碳意识,以及在促进人们低碳生活的同时,面临的瓶颈障碍与诉求。本文首先发现并揭示群众践行低碳消费、绿色生活对社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培养群众低碳生活的习惯理念;次要的探究低碳生活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深入揭示其对自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

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本项目关注“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热点话题,融合国情与时政,紧抓社会热点,具有及时性。针对碳中和达峰政策下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热点话题,调研人们日常中的低碳环保生活的完成度,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项目所探讨的低碳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和推广普及。本项目将随着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等举措地不断发展而进行不断地深入研究。从长远角度来看,本项目将为发展低碳节能技术的创新提供新思路,也会为低碳策略的优化起推动作用。

第二,在方法上,本项目综合了多种调查方式进行研究,与单一研究手段相比,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创新性。本项目使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定性定量分析等多种手段具有明显针对性,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广泛、普遍的了解群众对低碳生活的完成度,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第三,在研究对象上,对策的提出按不同年龄阶段、工作类别等的划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市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织、错综复杂。通过统计分析各个不同群体在低碳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做法,再提出有效对策。

一、“双碳”概念界定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②

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③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推动低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因素,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张敬京,王建玲(2022)以江苏省为例,利用联合分析法得出3个关键属性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激励政策、信息传播方式、碳标签。李璐璐(2022)认为社会规范对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对于双碳目标下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方法,黄宋梅等人(2022)以食品包装低碳材料的推广为例提出三条解决路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监督和引导并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顺应低碳包装趋势的发展;加大低碳消费宣传力度,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偏好。王丹等人(2022)对上海市实现碳达峰提出了以下六点对策建议: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低碳技术攻关突破与推广应用;推动三大领域挖潜减排,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建立安全绿色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设碳金融中心,为实现碳达峰提供金融支撑;加快碳普惠体系建设,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消费侧减排;争取国家支持,完善统计核算方法和相关政策法律。

现有研究对关于推动低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因素的影响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存在部分缺陷性。第一,多数文献中调查对象多以全国人民为主,没有细致化的分类,不能体现出各地区的差异性,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第二,现有研究大多以政府视角出发,居民是否能够响应号召的问题未能较好体现。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以下拓展:首先梳理碳中和的定义表述,厘清国家层面碳中和的概念;其次,介绍国内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本文调查研究对象是上海居民,对上海居民如何践行低碳生活进行具体化分析,直观反映出目前上海实现“双碳”目标存在的瓶颈障碍,因地制宜提出相关解决途径。

三、上海市低碳政策的演进

(一)“双碳”目标提出前已有的减碳相关政策内容(2013—2020年)

早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前,上海市政府针对减少碳排放就提出了许多相关政策。例如2013年《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④建立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控制碳排放总量,并在下一年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测。2016年的《上海市2016年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⑤针对企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工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制定相关工作安排。2017年《上海市工业节能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扶持办法》⑥加快工业节能改造升级,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机电产品,加快能源管理中心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2018年《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8-2022年)》⑦以产业和交通领域为重点,统筹能源、建设、生活和农业领域,全面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9年《上海市省间清洁购电交易机制实施办法》⑧有效促进上海对市外清洁能源。从这些政策说明中可以看出各部门、委员会在不同领域针对降低碳排放量经过详细的研究,针对部分问题同样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认真实施实践。

(二)“双碳”目标提出后的减碳相关政策增多(2020—2022年)

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通过资料调查可以发现低碳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发布数量明显增多。2021年的政策数量就接近十项,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有建设崇明生态岛、对新能源的使用、国际航空建设、金融中心建设、快递包装、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相关的政策。例如《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⑨打造绿色生态“桥头堡”、绿色生产“先行区”、绿色生活“示范地,《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⑩《上海市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实施方案》⑪《上海市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⑫以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⑬等许多政策。

还有在2022年7月8日最新的发布的《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⑭,涵盖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交通领域,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在绿色低碳区域形成示范作用。其中还有通过国际国内合作服务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从而加强技术之间的交流,完善了政策保障,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等等多个方面。根据“十四五”规划和历年来推动低碳发现的问题与吸取到的经验教训,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新技术开发,引导提升市民参与低碳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城市中,城市外甚至国外企业都参与其中,朝着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向而努力。

四、上海居民低碳生活调研基本情况

本项目小组在2022年10月9日发表了调查问卷,截止到2022年11月3日,一共收到888份问卷样本。问卷主要调研了“双碳”政策下群众是否具有足够的低碳意识,以及在促进人们低碳生活的同时,面临的瓶颈障碍与诉求。根据收集到的样本,得出以下结论。

(一)民众参加低碳相关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根据调查结果表示,自己愿意宣传并进行与低碳生活相关活动的市民占比91.89%,可见市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较为重视,愿意参与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愿意参加相关活动的市民中有79.41%是为尽早实现“碳中和达峰”贡献一份力量;认为积极参与此类活动是自己作为上海市民的一份社会责任的市民有63.24%;觉得参加此类活动可以改善上海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市民有68.38%。还有市民认为积极参加此类活动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同时也有市民中也有8.11%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低碳相关活动。这些市民中认为这种活动大多较为形式化,实际的促进效果微乎其微的占58.33%;认为此类活动不是强制性参加,只要有人参加自己就不愿意主动参加的市民占50%;认为平时学习、工作比较繁忙没有多余空闲时间参加的市民占25%。

(二)民众对于“双碳”概念的了解不够

调研结果显示只有7.43%的市民表示自己紧跟时事,对“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碳中和达峰”这一类的新闻政策十分了解和关注。对此类新闻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并不深刻全面的市民占调查总数的47.97%。表示自己对于有关“双碳”一类新闻政策只是听说过,但对其并不了解的市民占41.89%。完全不知道“双碳”政策的市民占调查总数的2.7%。自“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碳达峰碳中和征程以来,政府部门已经下达过多项有关政策,社区街道也开展过相关活动,新闻报道也常常会提起“双碳”政策,但是仍有近一半的市民并不了解“双碳”的概念。

(三)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落实一些减碳行为

市民对于自己熟知且较为容易做到的减碳行为会主动落实,在出行的时候会首选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等的市民占比83.11%。而对于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的一些减碳行为的行动力就相对较弱。日常中习惯将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再丢弃的市民占67.57%,暂时不用的电器会及时切断电源的市民占60.14%,会选择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的市民占64.19%,会选择用可降解材料的购物袋代替塑料袋的市民占47.4%,会选择棉质衣物代替化纤衣物的市民占31.76%,会选择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的市民占43.92%,会选择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燃气热水器的市民占31.76%。对于自己不太了解且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的一些减碳行为的行动力较弱,表示自己会通过减少采购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方式来落实减碳生活的市民仅有18.24%。也有少部分市民表示自己通过购买新能源车代替传统燃油车来实现低碳生活(见图1)。

图1 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落实的一些减碳行为

(四)民众对于目前实现“碳达峰”的瓶颈和可行的解决途径有一些共同认识

推行低碳生活的一系列政策自颁布以来遇到了一些瓶颈与障碍,市民们对此有一些共同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大众认识不够,意愿不够强烈,一些相关活动和措施的推行难以进行的市民有68.92%。认为由于有些人不愿改变原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虚荣,不顾生态成本的市民有58.78%。认为目前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开始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有68.9%。认为实行全民低碳生活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合力推进完成,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的市民有64.19%。认为推行低碳生活的政策短期见效难,全面覆盖难,完成此项任务具有较大难度的市民有56.76%。还有35.14%的市民认为政府未起到带头作用,颁布的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见图2)。

图2 市民认为想要实现“碳中和达峰”的目的存在的瓶颈障碍

而对于以上这些困难瓶颈,市民们也提出了自己觉得可行的解决途径。

觉得可以通过提高公共交通乘坐体验的方式,来鼓励人们尽可能地选择绿色出行的市民有80.41%。觉得可以鼓励餐饮店销售低碳食品,让低碳生活方式更多元化、亲民化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市民有72.97%。觉得可以通过鼓励促进商家减少销售一次性商品的方式来减少市民对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的市民有71.62%。认为可以合理设置低碳商品的价格,做到物美价廉,从而让更多市民愿意选择低碳商品的市民有64.19%。认为各社区、校园、工作单位多举办普及低碳知识的讲座或开展相关活动等的市民有54.73%。还有43.92%的市民认为有关部门在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时应因地制宜。从而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见图3)。

五、实现“双碳”遇到的难题与阻碍

尽管上海市具有长远目光和领先意识,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减少碳排放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上海市政府循序渐进的推行相关政策,并逐渐加大管理力度,但实现“双碳”仍然遇到了一些难题与阻碍。本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的研究方式,归纳整理出以下几点阻碍实现“双碳”的原因。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执行力不强

图3 市民认为想要实现“碳中和达峰”的目的可行的解决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第四点的结果我们也能发现,认为政府推进低碳的政策短期见效难,覆盖面不完全,颁布的政策措施也不完善的居民占比较大。政策推行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完善的低碳管理政策体系是低碳经济的制度基础,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高效的低碳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有低碳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冯恋⑮的研究认为完善的低碳管理体系涉及低碳发展的各个环节。从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到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公共行为的推动。社会的低碳管理政策体系是政府机关自身的低碳化管理的基础,为政府机关低碳化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当前,我国低碳管理政策缺乏,低碳管理的要素尚未具备,有许多低碳管理政策还在研究过程中甚至还未发现,制定的政策也有不明确的问题。当前的政策运行体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加上没有强力的法律支持与保障,不能明确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能维护公民的利益,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低碳管理的要素尚未具备,因此低碳管理的体系还需完善,找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也是一项难题。

(二)社会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居民对于低碳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尽管部分居民有参与低碳活动的积极性,但没有参与途径。在这种生活氛围中引导大众积极参与低碳活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当今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十分便捷,短视频等娱乐方式成了消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但是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这类知识相关的视频并不多,可见低碳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人们没有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个体意识并不强。没有足够的人宣传,没有足够的人引导,没有相关部门能起到带头作用,因此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机会和途径去了解并参与低碳活动。

图4 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达峰时点&目标时点&立法进度

六、全球碳中和治理进展

(一)碳中和立法的国际经验借鉴

目前,全球共有8个国家和地区已针对碳中和立法,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匈牙利、新西兰和西班牙。具体来看,8个立法国家都将减排制度和减排目标纳入法律。英国设立《气候变化法案(2050目标修正案)》,确立了碳预算制度,是全球首个以立法形式确立碳中和目标的国家。法国修订《能源和气候法》,制定减排目标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40%,到2050年将能源最终消费降低到2012年水平的一半”。德国出台《联邦气候保护法》,并于2021年通过修订案,将2030年减排目标上调至65%,提出2040年减排目标为88%,将碳中和的时间从2050年提前到2045年,法案还详细设置了不同行业的减排目标。瑞典于2017年颁布《瑞典气候法案》,承诺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丹麦于2019年颁布《气候法案》,该法案是丹麦整个气候政策的顶层设计,制定了203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70%,最迟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新西兰通过《气候变化应对(零碳)修订法案》,旨在通过立法为气候变化政策提供框架。匈牙利2020年通过《气候法》,专门设立气候委员会,提出6个主要步骤,为碳中和提供法律效力。西班牙颁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法案》,其主要目标是让西班牙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余国家的低碳政策仍以立法提案或政策宣示为主(见图4)。

(二)减碳生活的国际引导措施

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往往侧重于改造传统的碳密集型产业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但又各具不同。以下是英国在促进低碳生活方面有效举措的具体例子。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也曾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布限制碳排放法律的国家。

1.建筑问题

英国曾有一个百万“绿色家园”计划,在照明、隔热、供暖等方面有具体的节能措施。《通向哥本哈根之路》报告指出,建筑节能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要求到2016年所有新住宅都是零碳排放的。《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34%。

2.交通问题

英国政府正在投资生产低排放巴士,安装充电站和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到2020年,新生产的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将比2007年平均降低40%。自行车运动也被积极推广,当地出现了许多“自行车家庭”。

3.生计问题

对于食品,政府专门建立了宣传网站,引导人们合理饮食,减少浪费。在购物方面,英国零售业已率先建设“零碳超市”,营造低碳购物环境。在产品包装上贴上“碳足迹”标签,一目了然地显示产品在生产、运输和消费每个阶段的碳排放量。

(三)各国碳中和技术开发与应用

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在绿色低碳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目前在世界上认可度较高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从成本角度来看,排序为水能<风能<光伏<核能。但受各国经济水平、碳排放结构和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影响,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技术发展方向不同。其中,日本因资源不足,陆上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潜力受限制,更重视高效储能、超燃烧系统节能技术的减排路径。挪威和瑞典因自身排放量低,并未将技术创新作为长期战略布局。智利和马绍尔群岛等发展中国家和岛屿国家基于技术的成熟度和成本经济性将技术转移作为碳中和重点。除减碳技术外,CCUS(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负碳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保障。其中,CCUS技术因存在绿色溢价、开发难度大的问题,目前只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经济实力强、科技水平高的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另外,陆地生态系统(林业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碳汇)是主要的碳储库,具有“绝对固碳”优势,有较大的减排潜力,被称为“绿色黄金”和“蓝色宝藏”,受到各国重视。

总体而言,欧洲国家作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先者,长期致力于气候治理和低碳发展,在碳中和立法、调整能源结构及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其他国家开展减排行动提供可行经验。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思考

(一)优化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体系

为解决技术人才和市场压力问题,我国需要在完善中国绿色低碳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并开展实现碳中和理论研究。我国要加快先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进技术研究、突破性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优化绿色低碳环境和体制机制。

第一,规划中国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构建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有关部门应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摸底调查,全面了解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在双碳领导小组下成立科技工作小组,由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旨在建立中国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清洁的常规化石能源利用体系。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大份额可再生能源电网适应性、终端能源电气化、低碳供暖和负排放等领域开发先进的、适应性强的、突破性的技术。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专家、战略科学家和企业家在建立技术体系方面的咨询作用,持续监测绿色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和部署,制定达到碳峰值和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绿色低碳技术目录,并定期更新和通报。

第二,加强企业对绿色低碳创新的引领,促进政产学研用和金融服务的全面融合。有关部门应加强创新资源协调,充分发挥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实施应用中的关键作用。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资金、平台和技术优势,使其成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此外,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政策灵活性、创新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绿色低碳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有关部门应引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共享和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解决成果转化和创新失败的风险。加强社会机构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参与,创新参与形式。

(二)共创“刚柔并济”的社区低碳文化

有关部门要对各种低碳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估,充分吸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低碳政策的公共性。

首先,有关部门要确保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多地低碳消费的好处。节能减排措施应致力于让城市居民了解低碳行动的更多现实利益,而不是简单地宣传。第二,有关部门应关注城市高收入人群的低碳消费情况。由于高收入居民对节能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增加,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正确迎合这种需求,并鼓励和引导城市居民购买节能减排产品。最后,有关部门需要改善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模式。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低碳政策的作用,引导节能产品的认证和推广项目,鼓励城市居民采用低碳消费模式,并加强低碳消费模式的示范作用。

然而,由于强制措施往往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用“软措施”来补充“硬措施”。

“以柔克刚”的想法是基于《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软措施”是指通过低碳文化节、主题演讲比赛、主题画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充分发挥居民的自主性,通过提供奖励来鼓励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居民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继而树立低碳环保理念。例如,新罗区东肖镇溪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巾帼志愿者、团支部联合碧桂园物业龙岩分公司、龙岩学院资源管理学院在端午节开展“粽香邻里情 低碳美生活”端午节活动。除了包粽子比赛外,志愿者们还会在活动的另一角为大家讲解低碳生活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让大家了解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并积极倡导低碳消费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节能减排。现场还为社区居民准备了知识问答游戏、抽奖活动和小礼品。通过邀请社会环保组织以及对环境保护有贡献的个人开展低碳知识讲座,来增强居民们的责任感和远见。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智慧,不仅对社会、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培养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个人社会责任感”。

(三)结合传统文化激发全民行动

为解决居民普遍意愿积极但行动不足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将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理念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全民参与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施行。

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依然十分深刻,包括“天人合一 ”的思想,“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环保理念,“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适度的生活态度,“奢者狼藉俭者安”的俭朴观念,以及“取物不尽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美好的生活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构成了我们低碳消费生活的文化基础。我们必须深化文化自信,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低碳生活方式的养分,激活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传统文化。在组织低碳消费生活相关的活动时,有关部门不妨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设定一个主题,并选择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活动场所,同时也可以推广与低碳理念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

其次,全民行动很重要。低碳生活重在行动,低碳生活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减少排放、提高普及率是实现低碳生活的具体途径。有关部门应呼吁人们减少食物和饮料的浪费,改善家庭垃圾处理,以及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优化饮食结构,增加谷物、蔬菜、水果、鸡蛋和牛奶的数量,减少过多的肉类消费;选择环保材料制成的节能型住宅、电器和家具。选择共享或节能的交通方式出行;避免燃放烟花爆竹、户外烧烤和制造不必要的噪音;调整消费模式,增加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同时,有关部门应呼吁人们积极参加碳汇贡献活动。每个人应积极宣传、推广、监督、实践低碳消费生活。保护森林、草原和湿地将有助于保护碳汇,植树和捐款也有助于增加碳汇。人们可以通过整体和系统的方式来增加碳汇,例如,推出“一元捐款”活动,在居民购买产品时捐出一元来购买树木种子,通过支持种植更多的树木来帮助保护碳汇。

注释:

①出自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10年4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习近平。

②《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

③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11]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④出自上海市人民政府https://www.shanghai.gov.cn/。

⑤出自上海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⑥出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https://www.sheitc.sh.gov.cn/。

⑦出自上海市生态环境局https://sthj.sh.gov.cn/hbzhywpt5360/index.html。

⑧出自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fgw.sh.gov.cn/。

⑨出自上海市人民政府https://www.shanghai.gov.cn/。

⑩出自上海市人民政府https://www.shanghai.gov.cn/。

⑪出自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fgw.sh.gov.cn/。

⑫出自上海市人民政府https://www.shanghai.gov.cn/。

⑬出自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https://fgw.sh.gov.cn/。

⑭出自上海市人民政府https://www.shanghai.gov.cn/。

⑮冯恋.政府机关低碳化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市民政策绿色
政策
绿色低碳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