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心灵的高歌

2023-05-02曲厚桦

音乐爱好者 2023年4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云彩

曲厚桦

崖边伫立的岩石和路过停留的金色云彩之间进行了怎样的絮语?为何再看去时只有岩石孤独沉重的静默?钟声如何与人的一生交织谱写生命?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两首作品中描绘了别样的故事,用他诗意的心灵,向我们展现了浪漫的另一面……

拉赫玛尼诺夫,一位充满诗意的音乐家。如果说演奏和作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生活,那么对诗歌和文学的爱好可能就是他对抗琐碎生活的心灵“绿洲”。

拉赫玛尼诺夫少时就喜爱文学,浪漫主义思潮下的文学作品显然深深影响了他的审美倾向,他身边的朋友就有俄罗斯的象征主义诗人,这些都向我们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诗意心灵。想来也正是这样的心境,才能使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出《岩石》(The Rock)和《钟声》(The Bells)这两部极富诗意的作品。

幻想交响诗《岩石》

很多了解《岩石》背景的人都会觉得这首交响诗所讲述的正是莱蒙托夫《悬崖》中的意境。拉赫玛尼诺夫在其乐谱上也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前两句“一朵小小的金色云彩,投宿在悬崖巨人的胸怀”。

出乎意料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在莱蒙托夫的诗集中读过这首诗。他是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路上》中读到的,因为在小说的开头,契诃夫引用了这两句诗。如果从契诃夫小说故事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作品,又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蕴。

小说《在路上》主要描述了男女之间短暂邂逅时,彼此碰撞出了火花;但在第二天来临之际,两人又继续踏上了原本的路,各自去往自己理想的远方。在小说的结尾,契诃夫这样写道:“他伫立了很久,就像在地里生了根一样,凝视着雪橇的滑木留下的痕迹。雪花纷纷落到他的头发、胡子、肩膀上……不久,滑木的痕迹消失了,他浑身是雪,看上去像是白皑皑的悬崖,可是他的眼睛仍然在雪片的云雾里寻找什么东西。”

“小小的金色云彩”暗喻那位翩然而至的女性,“悬崖巨人”则象征这位男性。云彩路过岩石,留下自己的絮语,然后飘离,回到自己原本的道路,只有岩石所在之处永恒,凝望着云朵离开的路。

作品开篇的旋律营造了深沉、凝重的氛围,令人仿佛看到暗哑的天空下悬崖边伫立的岩石。他恒久地凝望天空,陪伴他的唯有自己的思绪。之后,长笛奏出了一段极其明亮、活泼的旋律,让人想到金色云彩的到来,可爱又轻盈。两段截然不同的主题使作品在开篇就充满张力和冲突,极具艺术色彩。金色云彩的到来让岩石的世界有了光亮——作品之后的旋律色彩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两条旋律开始对话,逐渐热烈起来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岩石的欢欣与着迷。岩石在与金色云彩的交谈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两个灵魂在这样的交谈中碰撞出火花,两条旋律逐渐交织,展现出爱情的缠绵感。

随着作品逐渐接近尾声,高音区的旋律逐渐消退,音乐逐渐深沉起来,仿佛金色云彩逐渐飘离岩石的怀抱,回到天空,飘向更远的远方,徒留岩石在原地孤独地眺望,陷入忧伤的思绪之中。

一朵小小的金色云彩,

投宿在悬崖巨人的胸怀;

清晨,她早早地急速上路,

在蓝天中飘浮,轻松愉快。

可是在古老悬崖的石缝里,

到底留下了她湿润的足迹。

孤独的悬崖兀立着,沉思着,

不禁在荒原上轻声地啜泣。

合唱交响诗《钟声》

合唱交响诗《钟声》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美国象征派诗人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en Poe)的诗歌《钟》,以及俄罗斯作家康斯坦丁·包尔蒙特(Constantin Balmont)对该诗歌的改编。作品唱词使用的是包尔蒙特翻译的俄语版本。

艾伦·坡在《钟》中用四种钟声隐喻了人生的四个阶段:银色小钟悦耳的钟声敲响童年的快乐,婚礼金钟柔和的钟声展示婚姻的幸福,铜质警钟喧嚷地敲响人们对老病的恐惧,铁钟作为丧钟发出的哀婉钟声和着呻吟与哀号带来死亡。这样对人生四个阶段的诗意描述极大地激起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兴趣,且四段诗歌正好可以用来构建创作一首四乐章的作品。这首合唱曲的灵感来源于米哈伊尔·布基尼克(Mikhail Bukinik)的一位年轻学生——大提琴手玛利亚·丹尼洛娃(Maria Danilova)。《钟声》的总谱最终于1931年8月9日完成,并题献给“我的朋友魏尔伦·门盖尔贝格以及他在阿姆斯特丹的会堂管弦乐团”。

《钟声》是拉赫玛尼诺夫十分钟爱的作品之一。他曾说:“在音乐里,钟声与人的情感一起振动。乐曲表现了钟声伴随俄罗斯人从童年直到生命逝去。”

第一乐章在摇晃的银钟声中展开,音乐向我们描绘了馬儿拉着雪橇奔跑的画面。旋律十分欢畅,像极了欢乐的童年。第一乐章后半部分的旋律开始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些许忧伤,似乎在提醒我们童年的欢乐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我们遗忘在记忆的深处,就像乐章尾声处银钟声逐渐消逝一样。

第二乐章的开篇庄重有余,幸福感却不足。明明应该是描绘婚礼的钟声,却因为这样奇特的音乐旋律,与情景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张力,似乎暗示了拉赫玛尼诺夫对于婚姻和爱情的一些哲思。

第三乐章在混乱急促的钟声中来临,器乐旋律营造的荒诞和惊恐感在合唱进入的一瞬间到达顶峰——能够轻易让每个聆听者都立起全身的汗毛。该乐章中不论是合唱还是乐队的旋律都展现了强烈的情绪冲击,给聆听者带来与前两个乐章截然不同的听觉感受。因此,在该乐章中,如何分清乐队和合唱团的主奏、伴奏、协奏、合奏等职能,并据此调节音响的平衡,成了对指挥和团员们的一大考验。

丧钟似乎是在一个灰蒙蒙的清晨敲响的,沉寂的葬礼现场给人带来平静却压抑的感受。第四乐章在这样的场景中向我们揭开面纱。在旋律的起伏中,我们可以看到拉赫玛尼诺夫对死亡的思考。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云彩
云彩创意画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神奇云彩:大自然的画作
春天的云彩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云彩的秘密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