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的撒手锏空战武器进化史
2023-05-01路云鹏
路云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开始被用于军事。最初它主要作为空中侦察使用,一些飞行员随身携带手枪,发现敌方侦察机后可近距离射击敌方驾驶员。很快,飞机上就专门在驾驶员后部设立了独立的枪手位置,并配上机枪,以提供防御为主的火力支援。
英国DH-2型飞机出现后,由于其采用推进方式驱动,发动机安装在后部,因此机枪可以装在机头位置。之后,开始有部分飞机安装向前发射的固定机枪。不过为防止螺旋桨与发射的子弹互相干涉,机枪多布置在机翼上。机枪射击协调器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该系统通过凸轮和连杆控制机枪,使得发射权由螺旋桨控制,即桨叶挡住枪口时机枪停射,桨叶露出空隙时,机构归为自动射击。到1916年,大部分飞机都安装了采用协调机构的机头式机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武器得到迅速发展。一架飞机既能在螺旋桨后的机头处装载武器,也可以在机翼两侧或驾驶员身后设置武器位。有些飞机甚至会设置多个可活动的武器位,以攻击不同方向飞来的敌机。另外,随着金属机身的应用,普通小口径武器的傷害效果越来越差,航空机关枪的口径越来越大。按照口径划分,发射弹药直径20毫米内的被称为航空机关枪,弹药直径大于20毫米的被称为航炮。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导弹成为战机的主要攻击武器,航空机关枪的应用越来越少,但大部分战机都保留至少1门弹药口径大于20毫米的航炮,作为辅助攻击手段。
航空机关枪/炮
航空机关枪/炮是指飞机上使用的能自动连续完成开膛、抛壳、进弹、击发循环动作的自动射击武器。其中航空机关枪与机载火控系统交联使用,射击距离可达1200米,与地面火炮比口径较小、初速快、结构紧凑、操作便捷。航炮多装备在低速轻型飞机上,结构与地面火炮相同。
以航炮为例,按照结构可分为以下4类。
1.管退式
该机构由一个炮管和一个弹膛组成,发射时利用火药燃气产生的能量推动炮管后退,从而带动各机构完成连续射击。此类航炮的射速为400~1800发/分,主要型号有俄罗斯ГШ-30-1航炮等。
2.气退式
该机构由一个或两个炮管和弹膛组成,利用炮弹击发时从炮管侧孔导出的气体推动基本构件后退,进而带动各机构完成连续射击动作。此类航炮的射速为1200~3400发/分,主要型号有俄罗斯的ГШ-23航炮。
3.转膛式
该机构由一个炮管和多个可旋转的弹膛组成,利用火药燃气能量使弹鼓旋转,各弹膛依次对准炮管进行击发。此类航炮射速为1000~1800发/分,主要型号有美国的M-39E、德国的“毛瑟”BK27、法国的“徳发”等。
4.多管式
该机构由3~7个炮管和相应弹膛组成,在电机等动力装置作用下,炮管和弹膛高速旋转,击发装置则连续击打转动到射击位的弹膛。此类航炮的射速为1500~6000发/分,主要型号有美国的“火神”M61、俄罗斯的ГШ-6-30等。
航空炸弹
航空炸弹是带有制导系统(或不带制导系统),且无动力装置的炸弹。按照用途可分为直接摧毁或杀伤目标的基本型炸弹;轰炸过程中起照明或标记作用的辅助型炸弹;用来完成照相、宣传、训练等特定任务的特种炸弹;以及新式的油气、贫铀、碳纤维炸弹等。
早在1911年意大利飞行员就曾使用手榴弹投掷方式实施轰炸,这便是航空炸弹应用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重型轰炸机的载弹量在500~800千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数字飙升至4000千克——数百万吨的航空炸弹被倾泻在战场上,是当时最主要的毁伤武器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次战争中,航空炸弹仍是主战武器之一,同时还研制出了一批新型航空炸弹应用到不同战场。
1.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是美国研制的第四代制导炸弹,采用惯导+GPS制导系统,分为通用爆破型和专用侵彻型两类。这种炸弹在制导系统的辅助下,具有昼夜、防区外、全天候自主式攻击特性,虽然精度略逊于激光制导,但成本更低。
2.油气炸弹
油气炸弹俗称窒息弹、云爆弹,主要用于清除雷区地雷或在丛林中开辟道路,对舰船、车辆具有不错的破坏效果,也可用来杀伤工事和掩体内的人员。工作时,炸弹内的环氧乙烷液体遇空气挥发散开,生成的气体重于空气,因此可像液体一般灌向低处。炸弹中的云爆管引爆并燃烧,消耗大量氧气造成人员窒息。
3.贫铀炸弹
贫铀炸弹是指炸弹的弹芯采用贫铀合金制成。其中贫铀是核材料铀235提炼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放射性相对较弱的铀238,故称“贫化铀”,简称“贫铀”。这种合金通常具有高硬度、高比重、高熔点等特性,与穿甲弹类似,具有较好的穿透效果,多用来毁伤坦克等装甲目标。
4.石墨碳纤维炸弹
石墨碳纤维炸弹为子母弹,其中子弹装有大量直径不超过0.1毫米、镀金属膜的碳纤维。炸弹投下后,母弹与子弹分离,子弹爆破使弹匣散布在电站、变电器或高压电缆上,造成重要建筑的电网短路。
空空导弹
空空导弹主要由导引头(雷达、红外、红外成像等)、舵机舱(包括舵机、舵面、气源、液压源和电源设备)、战斗部(连续杆式和破片式)、引信(近炸引信和触发引信)、火箭发动机和安定面6部分组成。1944年,德国首先研发了X-4型空空导弹,之后各国在空空导弹领域进行了数代技术更迭。
1.第一代空空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了B-29、B-50、图-4、图-16等轰炸机,可挂载原子弹,具有很大的威胁性,必须用新型航空武器才能对付。为此,美国开发出“猎鹰”AIM-4A、“麻雀”AIM-7A、“响尾蛇”AIM-9B等空空导弹,其他国家如苏联的K-5,英国的“火光”,法国的“北方”等也属于空空导弹。这一阶段的空空导弹从目标尾部攻击,制导系统比较简单,射程2~6千米,使用高度不超过12~15千米。
2.第二代空空导弹
远程战略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出现后,针对这种飞行高度高、飞行速度快、部分机型携带干扰设备的机型,各国研发了新型空空导弹,如美国的“响尾蛇”AIM-9C、“麻雀”AIM-7C/D/E,苏联的K-13,英国的“红头”等。
此阶段的空空导弹具有一定的全向攻击能力,均采用比例引导,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然而经过实战检测发现,当时的空空导弹毁伤效果并不好,并不适合攻击大机动飞行目标。
3.第三代空空导弹
面对超声速、大机动飞行目标,为适应全天候、全方位、全高度的作战要求,此阶段的空空导弹发展分为两个分支:一是视距导弹(近距离格斗导弹),二是超视距导弹(中、远程拦截导弹)。
其中前者采用红外制导系统,具有较大的机动能力,如法国的“魔术”R-550、美国的“响尾蛇”AIM-9L/M、俄罗斯的P-73等。格斗导弹的毁伤率超过50%,在空战中取得了显著战果。后者通常具有远距探测、搜索和跟踪功能,采用复合制导,可同时发射数枚攻击多个目标,如美国的“不死鸟”AIM-54A,俄罗斯的“毒辣”P-40、法国的“米卡”等。随着战机火控系统性能的提升,机载雷达探测范围加大,中、远程空战逐渐成为主要的空战模式,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也愈发重要。
4.第四代空空导弹
此阶段空空导弹仍以近距格斗导弹和超视距拦截导弹为主,但随着技术的提升,导弹的制导设备有了更新,大多改为红外成像制导,并搭配数字处理技术;有的导弹发射离轴角可达90°;动力系统配备矢量推进器;弹头装备智能引信和大威力战斗部。常见的导弹有俄罗斯的P-73M、英国的AIM-132、美国的AIM-9X、德国的IRIS-T等。
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是从飞机上发射攻击地面(下)、水面(下)的各类导弹的统称,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和战术两类;按弹道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两类;按射程分为近、中、远三类;按攻击目标则可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空舰导弹、反辐射导弹、反坦克导弹等)两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各国争相发展空地导弹,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第一代空地导弹
此阶段战略空地导弹的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内,飞行马赫数小于2,采用涡喷发动机,以惯性导航加主被动雷达控制制导,每架飞机只能挂载1~2枚。代表型号有美国的“猎犬”AGM-28、苏联的K-10、英国的“蓝剑”等。
战术空地导弹的射程在10~100千米,采用涡喷发动机或火箭发动机驱动,通过三点导引法制导,发射后载机无法立即脱离,制导精度低。代表型号有美国的“斗牛犬”AGM-12、苏联的KC-1空舰导弹、法国的AS-11反坦克导弹等。
2.第二代空地导弹
此阶段战略空地导弹摆脱了飞机式结构,体积和重量都大大减小,最大飞行马赫数提高到2.5以上,突防能力增强,但制导和推进技术并无显著提升,因此射程增加不多。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斯拉姆”AGM-69、苏联的KCP-5等。
战术空地导弹新增了反辐射导弹,攻击距离可达18千米,命中精度较高,主要用于攻击雷达站,破坏防空系统。代表型号有美国的“百舌鸟”AGM-45。
3.第三代空地导弹
随着推进、制导技术的突破,战略空地导弹出现了一类亚声速空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采用小尺寸涡扇发动机驱动,具有飞行高度低、精度高、射程远等特点,主要型号有美国的AGM-86、苏联的X-55、法国的“阿斯母普”。战术空地导弹中的反辐射导弹性能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广泛采用数字信号,灵敏度更高;装备捷联惯导系统,即使目标雷达关闭也能凭记忆进行跟踪。主要型号有美国的“小牛”AGM-65、法国的AS-30L等。
4.第四代空地导弹
得益于新材料结构的应用,此阶段的战略空地导弹具有更小的雷达和红外特征、更高的精度和更远的射程,主要型号有美国的AGM-129巡航導弹。战术空地导弹则重点发展从防御区外攻击严密设防的目标,主要型号有美国的AGM-130空地导弹。
航空火箭弹
航空火箭弹是由飞机发射,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非制导弹药。1916年法国军队首先使用空空火箭弹作战,效果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德国等国家的飞机均装备了航空火箭弹。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后,航空火箭弹仍是重要的武器装备。
航空火箭弹通常以齐射或连射的方式发射数枚,覆盖一片地域,能够发挥较强的攻击效果。不过由于火箭弹散布大、命中精度低,因此不适合攻击点目标。随着空空导弹的不断发展,航空火箭弹正逐步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