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诗人的“习作”意识

2023-05-01张德明

诗潮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诗沈从文文体

张德明

小说家沈从文习惯称自己创作的作品为“习作”,把自己的作品选称之为“习作选集”,即便成名之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习作”意识也未曾减弱过。沈从文的这种“习作”意识,并非其为人谦虚的一种表现,而是折射着现代文学的某种美学理念和艺术创作精神,对于当代诗人来说也是具有不凡启示的。我甚至认为,当代诗人要想不断提升创作水平,促进中国新诗的持续发展和稳步前行,这种“习作”意识也是应该具备的。

所谓“习作”意识,就是将自己的每一首诗都当成一种练习之作,既要督促自己放开胆来多方实验、努力探求各种先锋性的表达路径,又不能因偶有成功便沾沾自喜,而是要始终保持谦虚、诚恳的创作态度。在我看来,当代诗人能以“习作”意识对待自己的诗歌创作,其所具有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習作”意识是对新诗这种文体尚处稚嫩阶段的客观现实的准确定位和理性认识。1980年11月24日在美国圣若望大学演讲时,沈从文谈道:“我很相信胡适之先生提的,新的文体能代替旧的桐城派、鸳鸯蝴蝶派的文体。但是这个工作的进行是需要许多人的,不是办几本刊物,办个《新青年》,或凭几个作家能完成,而是应当有许多人用各种不同的努力来试探,慢慢取得成功的。”在沈从文看来,“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取代古代文学、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没有达到成就辉煌、尽善尽美的程度。百年中国新文学中,小说创作成绩是最突出的,但沈从文仍愿意将其视为“习作”。与现代小说相比,中国新诗的创作成绩还要逊色不少。尤其当人们拿新诗与灿烂无比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时,更是常常见出它的青涩和稚嫩来。认识到当代新诗尚未成熟,在诗体形式和文化形态上仍处于“青春期”,这种理解是确切的。这样一来,我们的创作就会少了很多压力,同时多了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习作”意识可以增进当代诗人的开放性意识和探索性精神,进而有效促进新诗形式的丰富和多样,促进新诗艺术品质的不断提升。在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创作每一篇小说时,其创作态度都是一致的,即“总是把所写作品当成一个学习过程看待”,不求“成败得失”,而是“不断变换作品内容和形式,用不同方法处理文字组织故事,进行不同的试探”(沈从文:《从文自传·附记》)。苏雪林将沈从文命名为“文体作家”,认为他的小说在文体上不够定型,一定意义上甚至不像小说。其实这里也暗含着沈氏小说充满了探索性和从不被格式化的文体观念。“不在一个作品的得失成败上斤斤计较,永远追求做更多的实验。”(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追求更多的实验”,这或许就是沈从文小说取得极大成功的一个秘诀。当代诗人也应该虚心向沈从文学习,不要被某种模式化的所谓诗的概念所框限,而是放开胆量,不断尝试新的艺术方式,在先锋性、前沿性的诗艺探索上砥砺前行,在新诗艺术的未知领地勤勉垦拓,求证出当代新诗的各种美学可能性来。

王爱红书法作品

再次,“习作”意识可以培养诗人的心性,促使其修养出谦虚诚恳、淡泊名利的情怀来。对待小说,沈从文的写作态度始终是非常“诚恳”的,他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在“学习”中“用笔”,不断获得写作的“勇气和信心”(《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从不以优秀小说家、大作家等名号自居。这种文学态度,得益于他一直保有的那种可贵的“习作”意识。当代诗人也应该像沈从文这样,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诗歌事业,不为一时之成功而自鸣得意,更不要太看重诗歌创作带来的某些虚名浮利。如此,当代诗人的创作技艺才会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当代诗歌才可能始终呈现出稳定发展和不断繁荣的美学局面。

猜你喜欢

新诗沈从文文体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新诗画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