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境之生成:论豪放词之“旷达”与“沉郁”

2023-04-29

关键词:北固亭刘裕旷达

同为豪放词派之翘楚,苏轼与辛弃疾之豪放却并不相同。《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出苏轼以宽广的胸襟与超越的心境来体验人生,生发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以至于“旷达”。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表现出英雄的豪情悲壮,胸中始终有愤愤之情“沉郁”于心。但同时,仅凭心境之不同是无法形成浑融之词境。“旷达”与“沉郁”的审美风格更多来源于作者在谋篇布局、语言风格、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在词作谋篇布局上,苏词用滔滔大江淘洗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创造雄浑壮阔的词境。随后,以气势如虹的态势收束上阕。下阕借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战抒发情怀,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看似失落悲观,实则潇洒豁达。前后情感与用语的极度反差,造就了“旷达”的词境。反观辛词,试图通过咏古来明志。当年“金戈铁马”,而今只余“斜阳草树”。对古代英雄的向往,正反衬了眼前忍辱苟安之可悲。词人以廉颇自比,“凭谁问”三字寄寓了无尽的感慨,情感克制深沉。辛词善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使结构富于变化,摇曳多姿。如同样是书写怀古,孙权与刘裕一详一略。孙权作引,引出下文;详写刘裕父子事迹,对比鲜明,不胜唏嘘。全文情感表现跌宕起伏而毫无板滞之弊,将忧时爱国的悲愤之情化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辛酸怀古中,将壮志未酬的怨悱之情融入“凭谁问”的郁郁不平中,使全词意境更为深邃。

在语言风格上,苏轼“以诗为词”,苏轼在前人或同辈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开拓词境的基础上,以词言志,提高了词的格调与功能。《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沉浮起落的人生感悟借咏史尽数道出,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共赏一场江月,何等洒脱旷达。辛弃疾在保留词作散文化词体特征的同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熔经铸史”,不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是将现实与历史融合,用词来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怀与壮志难酬之悲愤。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苏词以“大江东去”既渲染了它的磅礴气势,同时又将它作为联系历史和现实、空间和时间的纽带,它自身所具有的物象美和象征义,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开掘,使全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辛词一气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典故,特别是在用刘义隆草率北伐之典时,还套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之典。连用典故来借古喻今,蕴含着深沉而磅礴、激越而又抑郁的无可奈何之感慨,久久无法散去。

猜你喜欢

北固亭刘裕旷达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未来日记
旷达者
旷达者
语文素养视域下的诗歌教学——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为例
A Study of Prototype Effects in Xin Qiji’s Song Lyr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宋武帝刘裕文学雅集略考
从刘裕运筹建康保卫战想到的